有人说,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童年是成年人的精神栖息地。文字、图画,承载着童年梦想的儿童文学,如同春雨对种子说的悄悄话,滋润儿童心灵成长。儿童文学作家、插画作家、研究者,他们如何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如何看待童年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本期话题作为“六一”礼物,献给所有关注儿童心灵成长的人,希望能从中发现童年更多的秘密。——编者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实习生 乔燕冰
“为什么你们讲得这么细啊?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什么不这么讲?”在“当代德国童书插画展”的专家讲座上,听到北京一位小学男生的这番困惑,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基尔斯滕·博伊等人不觉笑了起来。男生的妈妈补充道:“孩子现在的语文老师讲故事的方法和博伊不一样。你们讲的故事我们听得懂,而且能感受到审美情趣。”
不同的童年故事,折射了不一样的童年,而儿童的成长也被这些不同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近日,由歌德学院和德国特洛伊斯多夫图画书博物馆共同策划的“当代德国童书插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共展出了13位德国著名插画作家的作品,部分展现了德国儿童文学的风采。本报记者就儿童成长中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采访了德国儿童阅读推广人丹克特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基尔斯滕·博伊和童书插画家纳蒂娅·布德。
现在孩子比中世纪农民复杂
高科技到底好不好?对在高科技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儿童影响怎么样,现在我们可能还不知道,也许要到20年之后才能知道。
关键词:高科技 童年 儿童文学
记者: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有一个观点,高科技时代,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童年消逝。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丹克特:童话故事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媒体来呈现,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呈现。高科技其实有一些优势在里面,比如文字可以较简短。当然,这种形式有点冰冷,它和图画不一样。对童年来说,高科技到底好不好,对在高科技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儿童影响到底怎么样,也许要到20年之后才能知道。
记者:现在这个世界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博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处在一个变革中,比如说经济全球化等问题,在将来的几十年,这个变化还会再持续。对孩子来说,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中世纪,一个成年农民的生活可能比现在的孩子的生活要简单得多。这是个很难评价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童年应该是怎样的?
布德: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没有办法去证明,实际上也没有科学家证明了什么样的童年是好的或不好的。也许,能有一些自己的时间来观察、了解这个世界,这样的童年是比较美丽的,对儿童的发展会比较好。但现在的儿童,时间被占满了,这样不一定会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记者:儿童文学,包括童话,为什么对孩子来说那么重要?
丹克特:童话本身其实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或者是一种诗意的反映,它能让孩子在故事里做梦,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想象空间。作为艺术的媒介,它对孩子还有教育作用。
儿童读物从文字到图像都能给孩子带来思考,从而让他们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学会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儿童读物是一扇门、一扇窗,能把孩子带入语言和图像的世界。
记者:您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布德:评价一个好的作品有很多方面,但比较重要的是,孩子在读这个作品的时候,他们能在这些书里面找到自己,有种自我认同感。
记者:儿童文学是否都应传达一种教育理念,具有一种教育功能?
布德:快乐、有意思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教育。首先这本书要有意思,能够吸引孩子,带给他们快乐,之后才是教育意义。当然教育也很重要,比如说通过童书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多书中的文字是押韵的,对提高儿童的语言、文学修养有一定帮助。
记者:您自己读儿童文学作品吗?
丹克特:进行学术研究需要我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如果不考虑研究因素,我也会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为的是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回到自己比较本真的世界,稍微回避一些现实世界的东西。我每年要读儿童文学作品大约300至400本。
日常的但事关重大的生活
文学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或者应对自己生活中能够应对的场面,他们能够借助故事中描述的人物,自己去面对困难。
关键词:日常生活
记者:有人说,儿童文学的魅力就是对一些日常问题,但有时又是事关重大的生存问题,作出有创造力的回答。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丹克特:博伊的大部分作品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非常真实,展示了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她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而不是观察孩子。
记者:您的许多家庭题材的作品,描写了不同家庭结构中儿童的成长以及对儿童的影响,您认为哪种家庭结构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博伊: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家庭环境就是能让他们在其中幸福生活。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父母双全甚至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但是,如果总是生活在父母经常吵架的环境中,那还不如生活在比较平和的单亲家庭。我写了单亲父母的,或妈妈工作、爸爸当家庭主妇等各种情况的家庭。小读者读到这些书以后就会发现,不管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里,只要快乐、幸福就好。
记者: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怎样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体现?
博伊:一些非常棘手、困难的场景应该幽默、诙谐地表达,这样孩子们才能接受。适合儿童的方式非常重要,要让他们能够消化。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习处理自己生活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和苦难。在《尤利捡东西》中,有一个场景,尤利要过马路,他按了红灯按纽,让所有的车子都停下来,但是,尤利有点幸灾乐祸,他不过马路,而是在路边指挥车辆,几次三番后,他才跟着一个行人过了马路。
小孩子会陷入所谓的爱情
我们都到过幼儿园,也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干过什么事情。
关键词:爱情
记者:“尤利系列”里面有一个讲尤利和他的女老师之间的故事,能给我们大致介绍一下吗?
博伊:尤利有一个经常一起玩的小女朋友叫卡洛琳,有一次荡秋千,尤利只顾自己荡得高而忽略了卡洛琳,这使卡洛琳生气不理他了。第二天,幼儿园新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尤利迅速“移情别恋”,觉得卡洛琳无所谓了。过了两天,尤利发现漂亮老师有男朋友,并且比自己难看多了。正在他沮丧时,卡洛琳出现并要与他和好。尤利想,和卡洛琳一起玩也不错,于是两人又重归于好了。
记者:在我们看来,儿童时代的爱情是比较忌讳的话题,能谈谈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
博伊:小孩子都会陷入所谓的爱情当中,小男孩爱上小女孩,他们不知道,蒙蒙眬眬的,这样小孩子觉得不会太害怕,恋爱谈不成也没有什么,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
一定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读者很生气,我却很高兴,我的目的达到了。下一次,当这些读者在校园里看到这些暴力事件的时候,一定会去做点什么。但是,如果我写一个美满结局的话,大家可能就不去管它了。
关键词:社会 恐怖 暴力
记者: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比较缺少战争、痛苦等内容,您认为这些社会问题能不能反映到儿童文学当中去?
丹克特:我认为所有孩子所经历的或者能够经历的,都是可以通过文字表达的。在博伊的作品中,除了儿童的日常生活之外,还有一类书是批判社会的,这一类书是为大一点儿的孩子写的。博伊很早就开始涉及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她的书出版后才被人们意识到。最具代表性的是《丽莎的故事 亚希姆的故事》,涉及德国的移民孩子。
记者:您的作品中所描写的诸如暴力、死亡等问题,会不会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影响?
博伊:我觉得根本不会有负面影响。我是想通过这些作品引发读者思考,暴力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暴力问题。比如《不在芝加哥,不在这里》,讲一个孩子在学校一直被欺负的事情,故事到最后他还是被欺负。书出版后,我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信中都说,怎么能这样呢?应该有一个美满的结局才对。读者的反应很激烈、很生气,我读到这些信时却很高兴,我的目的达到了。因为下一次,当这些读者在校园里看到这些暴力的时候,一定会去做点什么,因为他们对这件事不满。但是,如果我写一个美满结局的话,大家可能就会觉得,好吧,这个世界挺美好的,就不去管它了。
布德: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现代社会,电子游戏里的战争等真正的暴力更多,而儿童书里没有那么多暴力或负面的东西。但这个问题确实是成人需要思考的。
记者:您为什么会选择在故事中表现死亡这种主题呢?
布德:在德国,在欧洲,用连环画来表现死亡主题挺普遍的。我并不会用很直接的方式来表现,比如我的一本书中写到了葬礼,葬礼发生在森林里,我用小虫子驼着一具小棺材来体现,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死亡。
作为一个骑士死去
孩子通常会有这种感觉,作为一个小孩,他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克服的。
关键词:漫游 冒险 英雄
记者:您曾经写过关于海盗的故事,您为什么会钟情这类题材呢?
博伊:德国的孩子非常喜欢海盗的故事。我也写过关于骑士的故事,都是长长的故事,针对的年龄段是小小孩,可以作为睡前故事听。妈妈读了一会儿可能会说:“好啦,你该睡觉了。”孩子就会央求:“妈妈再讲一会儿吧,求你啦!”妈妈说:“明天再讲吧。”故事很长,要好几周才能讲完。孩子们就会从中发现,讲故事就像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就会逐渐培养起听故事的习惯。
我写的小骑士、海盗这些故事,是一些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里没法写的东西。比如我写过一本关于小骑士的书,讲述中世纪一个农民家庭出身的小男孩。在那个年代,生来是个农民,到死还是个农民,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对于小读者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孩子通常会有这种感觉,作为一个小孩,他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很多东西,他们是不能克服的。我写的这个小骑士就是在不断地去挑战,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这个农民孩子,到死的时候是作为一个骑士离去的。
记者:您的作品中是怎样体现英雄的呢?
博伊:我的《魔镜》中的小主人公是一个小姑娘,她遇到一面小镜子,镜子的一面是另外一个世界,她把镜子一转过来又回到原来的世界。另一个世界的人预言,需要一个英雄来拯救这个世界。小姑娘感受到了预言的呼唤,认为自己负有拯救世界的使命,经历了很多事情,结果发现自己并不是英雄。当她丢了这个镜子后,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回到原来的世界了。所有的预言都是可笑的,她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误会。
这是一个预言,所有人都会在生活当中经历类似的事情。面对一个使命,你可能会遇到重重困难,也可能自己不够强大,难以承担这个使命,而你却必须完成它。这个故事带有象征意味。
记者:您对博伊这类作品有什么感受?
丹克特:德国有很多人评价博伊的作品涉猎广泛,其中有一个突出的主题是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和发展。她从写作初期就已经开始涉及童话以及幻想世界这种题材的作品,比如《命令龙的梅林》、《玫瑰花瓣公主》等。不管她写公主、骑士还是海盗,都不是按照通常童话固有形象来写,而是带有一些讽刺意味,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儿童文学作家要有某种单纯
与童年时期拉开了一段距离,这时人们才能真切、理性地看待童年。
关键词:灵感
记者:您是怎么迷上插画的?
布德:我上大学时学的是插画设计,大学之前,在伦敦上了一段大学“预科班”。这时,我的儿子正好出生了,我经常给儿子寄一些明信片,并在明信片上画一些东西。我发现这种形式是个挺好的识字方法,因此就做出了第一本书,把字、词用富于韵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有点机缘巧合的味道。
记者:您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
布德:我的创意一般是先有一些片断,这些片段最后会收集、关联起来,然后连接成一本书。目前我正在构思一个外星人的故事,创意产生在我的旅途中。我最近一直在旅行中工作,在路上的时间比较多,会碰到不同的人,这些人都非常有意思,我就从这种感觉中提取一些元素、符号,做成外星人或异族人,再让他们见面。
记者: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理解儿童,对您的创作是否重要?
布德:我觉得是否了解孩子并不必要,而是要有某种简单和单纯。
记者:有专家提出,儿童文学作家的灵感之源,一是自己的童年,二是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三是当下从你面前走过的那些小孩。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博伊:我觉得不能这么划一个界限,这三个源头对我都有作用。我是一个为儿童写作的创作者,尽管我的身份是成年人,但我要不断地回忆我的童年,作为一个孩子时是怎么理解那个场景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给孩子们写的时候,或者写孩子的时候,总是设身处地地投入到这个场景当中去。
记者:您曾收养过两个孩子,这段经历对您的写作有什么影响吗?
博伊:毫无疑问是很重要的,其实之所以拿起笔来写作,就是因为我收养的这两个孩子。
丹克特:博伊从35岁开始创作,她的第一本书是《有保乐这孩子是运气》。保乐是她1985年收养的,因为这个孩子她必须放弃中学老师的职业。
(本版照片由歌德学院提供,插图选自《人小鬼大的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