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中国教育报刊社首席记者高靓
成熟、稳重,平和、谦逊,爱钻研、业务精,这是十九大代表、中国教育报刊社首席记者高靓留给报社同仁的美好印象。
10月21日中午,在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驻地,高靓接受了记者采访。一见面她就坦言:“这几天参加党代会总有一种身份错位的感觉,要不是当选党代表,现在与我一起开会的党代表,可能会成为我的采访对象。”
谈到这几天学习讨论十九大报告的体会,高靓立刻恢复了一贯认真的表情。她说,十九大报告在回顾5年来的成就部分有一段话:“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
“我对这句话有很强烈的感受。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是,这几年我去基层采访,已经很难看到以前那种特别破旧的校舍。不管走到哪儿,当地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学校,最现代化的设施也在学校。”高靓说,“学校的硬件条件好了,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也在变化。”
高靓举例说,在海南省陵水思源实验学校,很多学生来自扶贫移民家庭,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而且每周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轮滑、竹竿舞、黎锦编织、油画等十几种。这就是教育发展成就的生动写照。
今年36岁的高靓已经是中国教育报刊社的首席记者。她的作品先后获得全国教育好新闻奖、中国产经新闻奖、全国政协好新闻奖等多个奖项,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北京日报》和人民网等重要媒体转载摘录。她还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这两年,高靓当记者跑得最多的领域是职业教育。因此,对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高靓体会很深。她说,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技能人才的培养越来越符合实际需求。“报告中提到的天宫、蛟龙、大飞机等重大科研、工程项目的生产组装,都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参与。同时,这些国家的重大科技创新,高校也是重要的一支力量,如国产大飞机就有36所高校参与研制工作。学生们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了发展,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政治方面得到加强,学校教育给他们打下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红色底蕴。”高靓说。
作为教育记者,高靓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有新的认识。她说,报告作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了“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当今社会,随着教育与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已经和人民的幸福紧紧绑定。与此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格外被看重。”高靓说。
谈及报告对教育的部署,高靓说:“总体感觉定位高、内容实、方向明。在基本方略的阐述中,两次提到教育,明确提出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在战略安排中,明确提出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在对五位一体建设的分别阐述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高度。”
聆听报告时,高靓还注意到,教育不仅有单独一段论述,报告中直接提及或相关的至少还有十几处。比如,经济建设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文化建设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要创建绿色学校。这些内容和专门阐释教育的部分遥相呼应、融会贯通。比如,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分就有“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有“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教育部分就有“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作为党代表,高靓这几天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有着很深刻的感受。她说:“报告既有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又有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也有脚踏实地去实现这些目标的部署安排,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安排跨越30年,在这段时间内,现在的年轻人、在校生会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坚力量。高靓认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把学校办得更好,也有责任让现在的学生、青年认识到,十九大提出的新定位、新方略、新目标,与自己密切相关。
“当选十九大代表,是荣誉,更意味着责任。作为一名面向教育战线的新闻工作者,更要努力做好十九大报告学习、解读阶段的宣传,做好贯彻落实阶段的报道,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添砖加瓦。”高靓最后说。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本报记者 蔡继乐 柴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