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db:作者]  2017-11-16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江西师范大学举办“弘德”师德论坛活动 江西师范大学召开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主题班会

    近年来,江西师范大学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秉持以“学”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推动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实践育人工作,聚力培养复合型社会中坚骨干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获批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重要奖项,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总分跻身全国20强,2016年学生累计获得197项国家级别奖励。第三方调查显示,学校毕业生对学校整体满意评价2016年达到97%,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6%。学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院校和“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德育为先

    江西师范大学素有“术德兼修”的办学传统,首任校长胡先骕就强调敦品励行的重要远在求知之上。近年来,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发挥师范院校师德教育的特色优势,将德育内容全面“融通”于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中浸润德育相关内容,将价值塑造同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一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使学校不仅成为知识学术的殿堂,更是立德树人的沃土。 

    实施党建+人才培养。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握人才成长方向。创新党的组织设置形式,将党支部建在专业和社团上,以专业建设为依托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有机结合党建与教学两项工作;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有机融合思想引领、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优势。蓝天环保社团2次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授予的湿地使者行动全国一等奖,曾入选“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优秀学生社团”称号。2000年创建的全国首支女大学生军乐团和三军仪仗队,获得多项国际管乐节金奖荣誉,2015年被评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较高荣誉“金钟之星管乐团”,成为全国高校学生军事社团的一个品牌,学校201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实行学业、德育“双答辩”。2011年起启动“德育答辩”试点,2013年建立“免费师范生专业成长档案”,2016年在全校实施本科生学业、德育“双答辩”,德育答辩在培养方案中计1学分,对本科生在校四年的品德修养、行为规范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师范生师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毕业,把德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德育答辩成绩优异,在校期间有重大突出表现,在学校、社会引起良好反响的学生,毕业时还将授予“正大学子”荣誉称号。

    深化思政课教育改革。制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要点》,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利用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努力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学生成长基因。“基于红色基因传承‘一定二化三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国家教育部门推介,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入选国家教育部门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和2016年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周利生教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琳教授入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人物。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为江西仅有的国家教育部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了全校思政工作会,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设立“辅导员日”、实施学校领导“双体验日”、积极推进“三联三创”、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唱响红色经典”活动等,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变教育为引领,变灌输为渗透,变传统为现代,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红色资源、绿色实践和学校特色有机结合,激励学生拥党爱国,健康向上。学校多次在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典型经验介绍,有关经验做法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为大会经验交流材料印发。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强化师德教育、重视师德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建立考核办法、完善监督体系”等系列举措,引导推动广大教师重师德、立师表,以身立教,教书育人。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构建系统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定期开展“三育人”标兵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活动,举行“感动师大”人物评选表彰和优秀教师巡回宣讲活动,创建江西省首家“教师志愿服务协会”,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推动师德师风教育入脑入心。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和教师师德档案,在教师年度和聘期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各类评比中,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首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让师德师风从“软指标”变成“硬约束”,示范带动广大师范生提升师德水平。实施师魂建设工程,培育“修师表、强师能、立师德、铸师魂”的教师教育特色大学文化。学校荣获全国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全省“文明美丽校园”示范高校和全省首届文明校园。

    创新师范生师德教育。以师范生师德教育为龙头,实行师范生四年八学期一贯制的教师职业养成教育,通过建立名师讲坛、读书沙龙等学生师德教育文化品牌,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涵濡浸渍。成立师德体验教育专家委员会,面向专任教师和师范生,打造形成以教育公益活动课程、教师文化活动课程“两大课程”为载体的学校师德体验教育模式体系。充分发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红色资源校本课程,建立“红五月”师德主题演讲与辩论、“金十月”感恩师德故事创作与展示活动等教师教育文化品牌,引导师范生传承红色基因。创办“弘德”师德论坛品牌,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龚德凌校友,全国模范教师、感动中国人物、乡村教师支月英等模范来校讲座,加强师范生思想道德、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教育。通过师德引领,筑牢了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提高了教师职业认同,培植了“理想、意志、激情、习惯”四大优秀教师基因,为师范生立志从教打下了坚实基础。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从教就业率高达98%,师范生中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肖玉玲、在贵州望谟接续奉献16年的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典型,8000余名优秀师范生赴贫困农村地区顶岗支教实习,反响良好。

    学为中心

    我国高校传统的本科教学体系,在制度设计和管理运行上均是以“教”为中心,本科教学质量建设也主要是沿着“教”的逻辑路线进行,对学生和学习关注不够。江西师范大学在2011年举行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经过深刻的总结反思和充分的调研论证,形成确立以“学”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提出本科教学改革和质量建设从“教”到“学”、从要素建设至体系建设的“两个转变”;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有效对接的“两个有效对接”。秉持以“学”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学校按照学在中心、为学而动的改革思路,重构教学体系,重组教学常规,再造教学流程,构建形成了一个以服务学生学习成长为核心,以满足学生的“四个理性选择”——对专业、对知识和能力结构、对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方法、对自主发展多样成长的理性选择为框架的本科教学体系。

    设置多元交叉的“专业车道”,满足学生对专业的理性选择。一是专业自主选择。一方面录取时采用专业级差的方式进行,实施专业优待政策,对符合分数和地区条件的生源全部兑现专业优待政策,省内外文理科生源通过级差政策基本满足专业志愿,志愿满足率达到91%以上;另一方面推行学生自主转换专业政策,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广度和契合度,服务学生个性发展。近三年,有2224名学生通过自主转换专业政策实现转换专业目标。二是专业分类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各专业均可按照学术型、应用型和综合型3种培养类型,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实行不同的培养路径,努力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需求。三是专业交叉辅修。减半收取专业辅修学费,降低专业辅修门槛,灵活设置辅修和双学位课程,以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需求,拓展人才培养的复合度。近三年,有2861名学生选择辅修双专业。

    打造丰富多彩的“课程超市”,满足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理性选择。一是丰富课程资源。建立灵活的课程学分认定机制,对第二课堂等有关活动课程认定相应学分,对学生参加慕课等网络课程学习给予一定学分,着力推动建设大量的小学分课程、活动课程和校外课程。同时,学校大力引进、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增加课程有效供给,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二是突出学位课程。每个专业设立5—7门左右专业学位课程,通过经费支持、政策激励等手段予以重点建设,并采取学生只能重修不能补考、与学位挂钩,教师享受1.2的课酬系数、适当增加考试难度和学时学分(总学分的约三分之一)等特殊政策,强化专业学位课程地位。三是强化通识课程。实施通识课程领衔教师制度,按照专业课程水准和面向非专业学生的原则,构建“通识+专业”课程平台,一手抓通识课程建设,一手抓专业课程建设,做到育人与育才并举,既培养建设者更培养接班人。四是改善选课机制。深入推进学分制、选课制改革,增加选修学分比例,实施挂牌选课制度,支持跨学院、学科、专业选课和组班教学,提高学生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和满意度。

    促进为学而教的“教师发展”,满足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方法的理性选择。一是推动教师发展。成立了全省首家教师发展中心,定期举办教学研修坊、学术午餐会等活动,促进教师职业自我发展。二是实行全员轮训。开展青年教师新兴教学法全员轮训工作,引导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推行新兴教学方式方法。三是设置教改专项。通过学院教学特色立项、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立项和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近三年立项29个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特色项目,全校教学改革相关经费支出达到1100余万元。四是搭建展示平台。在挂牌选课系统中增设教师课程教学视频展示平台,让学生可以在直观感受教师教学风格后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使学生有充分选择教师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权利和可能。

    构建个性成长的“服务平台”,满足学生对自主发展多样成长的理性选择。一是完善新生教育体系。开设“新生研讨课”及学习方法、科学学习类讲座课程,实施新生导师制,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实现高中与大学学习的无缝对接。二是加强学生学习指导。成立了全省高校首家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建设网上教师答疑平台和个性化学习诊室,推动学院学习指导中心建设,构建学习指导服务体系,年均开展线上线下辅导答疑3.5万余人次。三是创新个性培养模式。举办“金牌讲解班”等协同培养班,实施“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分类培养机制,设置多元成长通道,给学生更多的成长路径,实现个性化培优助长。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计划—政法学院2013级“正大学子”法学班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达到41%;文旅学院“金牌讲解班”积极对接行业需求,培养高端讲解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办学声誉的双提升,成为国家级别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近3年,学生参加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荣获团体、英文组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三等奖各3项。

    实践育人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学校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了“两条主线并行,三大平台齐用,四大模块展开,四个阶段递进”的“二三四四”实践教学体系:

    两条主线并行”,是指实践教学组织安排上,按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分类进行,分别由教师教育处和教务处主抓;

    “三大平台齐用”,是指在实践教学空间安排上,实验实训室平台、校内第二课堂平台、社会实践平台都要充分利用,发挥作用;“四大模块展开”,是指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按实验(实训)模块,实习(见习)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技创新、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模块展开;

    “四个阶段递进”,是指在实践教学进程安排上,按以下四个阶段推进:一是专业认知(如,大一的见习等),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目的,增进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自觉性;二是基础训练(如,大二大三的课程实验实训等),以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为目的,促进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三是专业操练(如,大三大四的专业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综合实践(如,大四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还通过共建方式建设了425个稳定、长期、规范的校外实践基地,提供11000余个实践岗位,其中2个基地获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运用了模块化管理工具,开发了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系统,将第二课堂分成4大模块400个子项,实施菜单式管理,每年有3000余名学生通过认证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学校是全国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单位、全国首个海外志愿服务计划实施高校,连续20多年获评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不断强化师能培养。“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如何培养品德高尚且师能优秀的卓越教师,是师范大学的重要课题,江西师范大学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坚持“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渗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贯通”的理念,以强化师范生学科专业基础、教师专业素养、教学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为主体的三大课程模块,将实践取向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以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与20个县(区)合作建立了“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与省内100所优秀中学合作建立了“1+100”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与其他182所中学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保证了师范生集中实习有场所、指导有专家、效果有保证,并在教师教育方面获批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江西师范大学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2002年便设立了全省首个创业教育中心(省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挂靠单位),在省内高校中首个开设创业教育课,2004年首个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2008年首个开设本科创业实验班。学校积极因应创新创业时代主题,结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出台《关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探索构建了“红色引领、绿色行动、蓝色创新、金色保障”这一具有江西区域特色的“四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红色引领,是发挥江西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实施“红色教育工程”,将井冈山斗争史作为“创业基础”第一课,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红色课程模块,将红色基因注入创新创业教育,厚植创新创业人才红色基因,铸就创新创业人才的精神内核。

    绿色行动,是策应江西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通过创建“四位一体”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基地、打造“学生创业专区”绿色生态实践平台、开展“绿色使者”系列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构筑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绿色创业能力。

    蓝色创新,是树立深度创新的意识,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四级课程体系、实施“普惠式”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及无缝对接。

    金色保障,是配套出台弹性学制、主辅修等制度,发挥教师示范、政策支持、校友支持作用,从场地、资金、政策、指导等方面形成“创业教师带动创业、创业校友扶持创业、配套政策支持创业”的良性循环创业生态链,助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开展。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成功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面向全体本科生设立了2个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10个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学分,构建了一个由普及课程、兴趣课程、专业课程、网络课程组成的创新创业四级课程体系,在工商管理等5个专业试点举办创新创业实验班和创业精英班,建设了6400平方米的瑶湖众创空间和2000余平方米的鹿鸣文创园,使创新创业成为师大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

    学校2013年跻身全国“挑战杯”竞赛50强;2015年进入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百强高校;2016年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江西仅有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7年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分跻身全国20强,荣获全国先进集体奖。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7-11-16 180000/19594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