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蓝色经典·天之蓝”杯第十四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经过激烈的角逐,终于尘埃落定。选手们的演唱水平自是有胜于前,然而他们在综合素质考核中的表现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不敢恭维。
选手的综合素质考核试题,主要有基本常识问答、言语理解等常见题型,内容也无外乎文学、文化、艺术史等常识问题,试题的难度也不是很大。譬如基本常识问答的题目,《战争与和平》、《复活》的作者是谁?又如属言语理解范畴的试题,郑板桥的“十分学七要抛三”怎么理解?再如可归入艺术史范畴的一些题目,“知音”故事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对于以上问题,选手们要么是沉默不语,支支吾吾,要么是答非所问,种种解答令人啼笑皆非。更有甚者,一些选手竟然答不出《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地、小提琴曲《梁祝》的作者是谁,岂非咄咄怪事?尤其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些选手大多有着令人艳羡的教育背景,一些选手居然还是硕士研究生。
行文至此,须说明一句,笔者无意讥讽选手们在综合素质考核中的表现,而是觉得这样的现象值得全社会反思,尤其值得从事音乐教育者的深刻反思。
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选手们的艺术素质或曰综合素养如此之低。取其要者,我想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科学时代、财富时代的来临让人们变得急功近利,在许多学习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浮躁的“速成”潜在心理,从而忽视了对包含思想修养、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的学习与培养。这种综合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有具体的指标来考量,退一步讲,即便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也很难让人见到与其综合素质相匹配的“实惠”。
另一个原因出现在音乐教育本身,现在音乐人才的培养过于注重音乐本身技巧的训练,简单地认为歌手只要把歌唱好就行了,从而忽视了其他环节的教育,这无疑是片面的。对于音乐人才的培养而言,本身专业技巧训练固然重要,殊不知学习是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过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陆游告诉自己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况且,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也有其相通性,是可以触类旁通、相得益彰的。仅就演唱而言,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歌手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在演唱中唱出生命的体验,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鉴于青歌赛综合素质测评环节选手们的表现,一些人认为该环节可有可无。笔者以为不然,综合素质考核环节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这足以令选手们乃至艺术教育者们自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毫无疑问,艺术教育院校应该自觉加强对艺术人才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