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术杂志一下子成为教育舆情的一大焦点。
据媒体报道,一篇发表于核心期刊《冰川冻土》上的论文,其中不少吹捧“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文字,而论文中提到的导师则是该杂志的主编。对此,央视热评曰“查一查还有多少专项资金被这类无耻奇文糟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前有学者发现《银行家》杂志主编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该事件被曝光后,舆论纷纷指责,核心期刊岂能沦为主编父子“自留地”?
也许有人认为,发表什么样的文章或文字,是杂志主编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其实,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学术杂志某种程度上也属于一种公器,需要坚守较高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学术杂志也好,新闻报纸也好,如果没有守土有责的坚定信念,都很容易引发破窗效应。正如《新华每日电讯》所指出的,“一篇奇文,会毁掉一本杂志,甚至影响一个学科多年的建设。长此以往,学术界的严肃性和公信力,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质疑。一旦学术界成为信任构建的反面典型,对整个社会的伤害将是长期的。”
而且,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学术杂志有责任严把内容关,为行业做好表率。这是因为,与其他行业不同,学术杂志属于文化教育事业的范畴,一本杂志与其说是一个产品,不如说是一个兼具提供新知和影响心灵双重责任的平台,毕竟小到某个知识点的辨析、某个观点的争鸣,大到社会风气的营造、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文化来推动,通过教育来实现。一本学术杂志看似不起眼,但同样担负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这一使命决定着这一行业的从业者要始终有一颗公心、爱心和事业心,始终牢记初心与使命,尤其是拥有不为利益所动的正义感。
但办好一本杂志并不容易,文化教育事业历来对从业者要求甚高。有人说,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清贫与平淡,选择了心灵的高尚。之于做学术或做科研,同样如此。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即从业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在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也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
而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敬畏学术的严谨性与崇高性,对文化教育事业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眼中有规则,心中有底线。有人或许觉得在职权范围内夹带一点私货,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做学术也好,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也好,贪不得小便宜,耍不得小聪明,更不能公器私用,以权谋私。若人人都在学术领域走捷径,不仅是对那些苦心钻研的人不公平,对整体学术水平和学术生态也会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最终破坏的是整个文化教育事业。
所谓在雪崩来临之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不能任由不正之行破坏学术之风,也不能放任利己之心违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从这种角度看,不管是一线教师还是学术杂志主编,包括教育培训从业人员在内,都要时刻检视自己,尽己所能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学术的严谨性、文化的先进性、教育的纯洁性。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家校之间更好合作,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行业之间做好监督。
每个人都尽心呵护好学术的田园,才有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每个人都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才能让学术研究更有创新性,远离匆忙、急躁、浮躁和功利,进而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从根本上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