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走进历史长河 增强文化积淀

[db:作者]  2020-02-12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利用博物馆资源,合作开发、实施课程,实现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和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新领域。整合博物馆与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博物馆课程,有利于共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设计特色实践活动

    在充分考虑实践活动类课程与博物馆教育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与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合作,对博物馆教育资源进行归纳、梳理与挖掘,设计出具有博物馆特色的综合实践类活动项目,并编制活动手册,使博物馆资源得到教学化开发。活动项目以博物馆资源为主要素材,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整合历史学科内容,学生通过参与模拟考古、书写竹简、汉服和投壶礼仪、雕版和活字印刷等一系列体验活动,锻炼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例如模拟考古活动,学生要聆听考古相关知识介绍,学习考古的基本常识和术语;使用专业考古工具,了解考古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走进考古现场体验考古过程,感受考古学对于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教师设计了“问一问、填一填、查一查”环节,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并通过“我的成果”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做好过程记录。最后,学生还要将体验与所学知识结合,拓展提升,引发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创新综合课教学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资源、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形成整体,教研部门与学校教师一起创新设计综合课。

    例如:两节并进的综合课——“汉服、乐舞”和“投壶、编钟”由5位老师分别同时呈现。历史学科牵头,政治学科统领,音乐、信息等多学科参与,以博物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切入点,学生在不断体验中自然而然生成对汉代礼乐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感悟,进而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两节综合课的教学内容兼顾德育、智育、美育,科学合理地设计了教学体系和课程框架。综合课还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活动过程、增大课堂容量,丰富课堂效果。两节综合课既实现了现代到古代的时间穿越,又实现了两个课堂的空间穿越,更实现了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融合,以及校外社会资源向学校内课程资源的转化。

    举办校园巡展活动

    博物馆与教研部门合作举办“汉代:那些让我们自信的文化”校园巡展活动,讲述汉代“政治生活中的家国情怀”“经济发展中的革故鼎新”“文化繁荣中的自强不息”,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汉代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昌盛文化,体现奋斗精神、爱国情怀、担当意识等重要内涵。

    展览采用送展到校的形式,面向学生进行设计,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故事形式。展览不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更多地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切入。汉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参观展览,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加了人文积淀。展览是对教材的补充和拓展,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展览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历史教师依托展览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学生探究活动:观展任务单、即兴讲解、兴趣讲座、自主展览设计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博物馆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和建设相关课程。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活动的主体。

    搭建博物馆课程体系

    综合考虑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本着充分利用博物馆场馆资源、教育资源的原则,我们设置了三个板块的课程内容,分别为“体验历史”“驻足传统”和“探秘科技”。

    “体验历史”板块以体验为主,教师或博物馆工作人员首先对汉代衣、食、住、行、娱乐等各个方面进行介绍,然后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该板块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了艺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驻足传统”主要利用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场馆优势,结合区域教师优势,以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为线索,开展专题讲座和亲子互动活动,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典礼和仪式,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剂,能够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感情,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探秘科技”板块将人文与科学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以探究与实验的方式,发现中国古代科技不断产生发明创造的力量源泉,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严谨求证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在遨游历史长河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2-28/197073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