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极(10岁,深圳市诺思外国语学校) 绘
在美国的公共游乐场,常见美国的家长只要对孩子说一句:“时间到了,该走了。”最多再一勾手指做个招呼的动作,玩得正尽兴的孩子就会停止游戏,跟随家长离开。有时也会看到孩子用哀求的眼神请求再玩一会儿,家长并不死板,一般都会通融地说:“再玩5分钟。”时间到了,家长一声招呼,孩子乖乖地放下玩具就起身离开。
反观很多中国的家长,多半是不停歇地大呼小叫:“该走了!快收拾东西,我们要回家了。”而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充耳不闻,往往要花费10到20分钟才能让孩子结束玩耍。
我很好奇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于是开始留意美国家长在生活中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收到这么明显的效果。
“她有必要得到教训”
某天,马丁带着领养的3个中国孤儿来我家学习中文。老大老二比较温顺,彬彬有礼;而6岁的老三有自己的小心思,总想获得养父母更多的爱。3个孩子玩着玩着,老三对姐姐犯浑,结果被关进厕所反省,震天动地的哭声和嚎叫声立刻传出。“太吵了!”马丁一把拎起老三,把她关在门外阳台,让她继续反省。
如果我不知道马丁的经历,我一定会愤慨他对孩子的摧残。马丁属于工薪阶层,有自己的亲生孩子,却费钱费力地从中国收养了3个孩子,目的是要给万里之外的孤儿一个完整的家。办理3个孩子收养的费用以及日常开支不菲,以至于考上了美国常春藤名校的亲生儿子,因为家中拮据而去了费用便宜很多的州内大学。因此,我从不怀疑马丁的爱心与善心。
听着老三在室外的嚎啕大哭,马丁从容淡定,我却无法泰然处之:我家后院没有栅栏和围墙,草地与邻居相通,熊孩子已经在外面嚎叫近10分钟了,不明真相的邻居会不会以为是我在体罚甚至虐待学生?心有顾虑的我赶紧告诉马丁:“这么久了,不太合适吧?是不是把她叫进来做思想工作?”
马丁说:“没事,她在家能哭40分钟呢。她这么大声说明她很有力气,她的气也没消,叫她进来她还会接着闹的。一定要给她点颜色看看,她有必要得到教训。”
我只好吞吞吐吐地跟马丁商量:我不想邻居误会我虐待学生,是否可以把她带回家教育?马丁无奈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一堂完整的家庭教育课被我打断了。
“妈,这是我的工作”
没过多久,我看到了一堂完整的熊孩子教育课。5岁的威廉是个混血宝宝,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美国人。爷爷奶奶赴美探亲时,我去他们家做客,威廉看见家里来了客人,高兴得四处疯跑。
威廉拿出玩沙子用的塑料桶,装了半桶水在屋里转悠。妈妈警告他不能把水洒到地板上,他边点头边走开,但一转眼就把水桶弄翻了。水洒了一地,威廉兴奋得又踩又跳,看着水花四溅咯咯地笑。最后一屁股坐在水里,高兴极了,衣服裤子当然全湿了。奶奶看到地上全是水,就准备去拖地。
妈妈对奶奶做个手势,拿过拖把,蹲下来直视威廉,逐字逐句地对他说:“请把地上的水擦干;然后把衣服脱下来,自己去洗干净。”威廉看看妈妈,又看看奶奶,瞪着眼睛说了声:“不。”
妈妈二话不说,把威廉抱进衣帽间并关上房门。威廉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开始大声嚎哭。听着孙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奶奶忍不住想去把他抱出来。妈妈拦住了她:“妈,这是我的工作。”
十几分钟后,威廉停止哭泣,在里面大声说道:“妈妈,对不起,我错了。”妈妈打开门问:“那你知道该做什么了吗?”威廉脸上挂着泪珠,点点头,拿过比自己高出一头的拖把,费劲但认真地把地上的水擦掉;然后走到卫生间,自己扒下湿漉漉的衣裤,在水池里笨手笨脚地洗开了衣服。
“这顿饭饿得值”
还有一次我去表妹家玩,表妹嫁给了美国人,表姨偶尔会来住上一段时间。洋女婿提前与丈母娘约法三章: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变成“小皇帝”,希望丈母娘把管教孩子的事情交给他们。
姥姥开始有点不忿,但是过几天就想通了:“让我们见识一下美式幼儿教育也挺好。”看到两岁多的外孙大卫自己吃饭,姥姥心疼但也只能看着,转身跟女儿嘀咕:这么小的孩子自己能吃得好、吃得饱吗?国内的孩子上幼儿园都还喂饭呢。
表妹倒不在意:“没问题。大卫刚刚能坐在椅子上就学着使用勺子叉子,美国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
某天午饭,大卫积极性不高地拿叉子在盘子里拨来拨去。“不可以玩食物!”爸爸严肃地告诫。可大卫不知为何发起脾气掀翻盘子,食物撒得到处都是。爸爸蹲到他跟前,一字一句地对他说:“看来你不饿,从现在一直到明天早上,你没有东西吃。”大卫使劲地点头:“没问题!”神情中透着坚定与不屈。
下午女婿专门请丈母娘做些大卫爱吃的,大卫闻到香味不时来看看。终于,美味的菜肴上桌了,大卫兴高采烈地正准备吃饭。爸爸却拿走了他的餐具,和悦而清晰地说道:“记得吗?今天你没有东西吃,你答应说没问题的。”大卫一愣,边哭边说:“爸爸,真的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今天就算了行吗?”爸爸摇摇头:“说话得算数。”姥姥几次想替大卫求情,但想起约法三章也只好忍着。爸爸也没让大卫离开,还故意狼吞虎咽,大卫则在一旁坐着抽泣,还不时咽着口水。
睡觉前,姥姥手里揣着几块饼干想偷偷给大卫。走到门口,正看见大卫搂着爸爸小声地问:“爸爸,我好饿,能不能就吃一点点。”爸爸亲亲他泪痕还在的小脸,摇摇头。“那我明天早上起来可以吃饭了吗?”大卫满怀期望。爸爸微笑着点点头:“当然。”从此以后,大卫再也没有掀盘子、扔食物,吃得又快又干净。
表姨这下子明白了“这孩子真的是不想再吃二遍苦了,这顿饭饿得值。给孩子立好规矩,说一不二,孩子也就听爸妈的,孩子自觉,家长也省心。关键是祖辈不插手,孩子也不会看眼色办事。在国内,很多父母要调教孩子,老人出面维护孩子,最后夫妻俩又吵成一团,管教孩子经常成了鸡飞狗跳的‘世界大战’。熊孩子就得这么治,美国人的育儿经有一套。”
(作者系旅美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