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山,全省超过90%的土地被山区覆盖,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地貌在这片土地上延展交错,构成了一道道奇伟险峻的天堑。大山不仅阻断了人员流动,还阻碍着知识的传播,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利用开放办学的优势,面向农村、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遍布全省的办学网络把知识送进这些教育“神经末梢”地带。
彝族村寨里的思想扶贫
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城出发,沿盘山路行车4个小时才能到达依乌村。
依乌,在彝语中是“一毛不拔”之意。依乌村村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经济来源单一,贫困人口比例达38%。
2015年9月,乐山电大教师陈怀清成为依乌村驻村第一书记。刚来不久,他就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儿,比如村民卖的羊肉50多元一斤,比市场价高出一倍多,“没有市场意识,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乐山电大驻村帮扶工作组意识到,扶贫先扶智,他们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上党课,以谈心、走访等形式,帮助村民摒弃“等、靠、要”的思想。
依乌村水果成熟比外边晚20天左右,没有受到污染的高山环境也适合种植高品质水果,在驻村帮扶工作组努力下,300亩梨树、樱桃等水果种植项目在依乌村落地。每月,成都鸿芋农业公司都会到村,给村里的技术带头人作培训。
拔穷根靠教育,驻村帮扶工作组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扶贫举措:改善“村幼”硬件条件、送“村幼”教师到市里参加培训、组织名师送教下乡,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为村里的孩子走出大山铺路。
“扁担学校”把知识挑进社区
“锣鼓敲,鞭炮响,山也笑,水也笑,党的十九大召开了,你看那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卷春潮……”11月初,在巴中市南江县跃进村村口,林胜民正一句句教村民唱自己写的这首《欢呼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歌曲。
林胜民是南江电大社区教育移动学校——“扁担学校”的一名志愿教师,学校制作了轻便的展板,几副扁担挑起展架和多功能黑板架,就可以把流动学校搬到县里的每一个角落,“扁担学校”由此得名。
“扁担学校”以教、学、唱、演讲、表演等形式引导居民参与,并在课程中间穿插舞蹈、音乐、民间艺术等文艺课程,把知识编入其中寓教于乐。“扁担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当地志愿者和优秀学员,他们更了解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更有角色互换意识。
在“扁担学校”负责人徐铭宏看来,“扁担学校”让社区教育动了起来,使社区教育人人可学、处处可学。
“社区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学校,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素质,激发了他们的爱党爱国热情。”徐铭宏说。
培养农村适用的“土专家”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贫困地区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较弱,本地考上大学的学生不愿意回来就业,引进外面的人才需要花很高的成本,来了也不容易留得住。”谈到当地对人才的吸引力,广元电大党委书记、校长马骏不无忧虑地说。
在他看来,电大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的理念,正是解决让人才“留得下、用得上”问题的良方。
蔬菜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是广元产业扶贫的重点。今年,广元电大申报的“四大片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研究班获批,为有需求者提供无公害蔬菜种植与营销和体育旅游产业管理培训。
针对当地蔬菜产业基础不强、品牌不响的现状,广元电大邀请省内专家团队,传授种植和营销蔬菜中应注意的问题,培养村里的技术骨干,让其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7月下旬,广元市黄垭村村委委员秦玉贵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秦玉贵跟村组干部商量,最终决定种植辣椒等蔬菜,“村里有60多户高山移民,我们准备把土地规划出来规模化种植,村上已经通过了,正在等政府的批准”。
“2016年,广元电大开展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达1.6万人次,实现了以人才扶贫、智力扶贫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马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