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靠课堂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吴之如 绘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友文

  访谈嘉宾:

  曹志祥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吕文清 北京市海淀区校外教育研究室副主任

【本期话题】

  “在创新思维训练班里,你的思维创新能力、原创能力、动手能力都可以得到及时提高……”暑假来临,社会上不少培训机构打着培养创新型小学生、中学生的旗号到处招生。同时一些学校也办起了创新学生培养班。不少家长对此趋之若鹜,也有家长认为这是学校在变相“拉生源”,他们质疑,难道仅仅靠上课就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能不能只依托课堂和培训来完成?青少年创新人才到底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完成?作为学校,该如何作为?记者就此话题约请有关专家进行了探讨。

  创新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情

  主持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试问创新人才真的可以主要依托校内、课堂的教育完成吗?

  曹志祥: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依靠单一的课内学习途径,它应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构建中小学创新人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首先,学校的课程只是提供给学生有限的知识,青少年需要在社会中去寻找成才所必需的营养。其次,我们不能仅仅以教师、学校为中心。实际上很多家长对孩子非常了解,对他们的教育有更大的发言权,要充分发挥家长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再其次,我们还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要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为青少年提供资源的积极性,探讨建立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

  王殿军:有的校长热衷于举办“超长学校”或“超长班”,希望通过精英训练培养创新人才,我不是很认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课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只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挖掘一切可挖掘的力量,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清华附中学生依托校外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展了广泛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近年来,学校取得科技类市级以上奖项达120多个。学校有200多人常年参加科技探究课题项目。

  吕文清:我认为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创新性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对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一提创新就认为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认为单纯是思维问题,纷纷开办所谓思维课、思维班,其结果是忽视“两基”,学生综合素质下降;二是认为创新人才是从课堂上“教出来”的,学科学、学艺术、学制作,什么都“课程化”,甚至不加区分地提前学习“高精尖”课程,导致学生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

  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创新人才首先是要有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其次是有良好的创新人格,如强烈的好奇心、大胆的质疑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高度的自主性等,再其次是优良的知识技能基础。最后是社会实践的支撑。

  最重要的是保护兴趣和好奇心

  主持人:创新人才培养最应当重视的是什么呢?

  曹志祥:创新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现在学校学制管得很死,中小学不允许留级、跳级,可能这是对智力水平高的孩子积极性的一种限制。孩子智力、兴趣、爱好、潜力和各种素养千差万别,需要设立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比如,把大学某些适合的课程下放到高中,大学教授和高中老师共同制定适合特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

  吕文清:创新的基础是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在创新人才培养课题中提出要开展丰富、有特色、深入的实践体验活动,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兴趣的保护附着在有质量的学习活动上,让学生释放出生命能量。同时,应让少年儿童具有支配时间的自主性和对生活内容的选择性,有机会从事各类创造性活动。如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西苑小学组织学生到圆明园、颐和园、海淀公园等野外场地上课,提高了学生学习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孩子对世界的求知欲望。

  多给孩子创新实践的机会

  主持人:面对当前人才培养遇到的困惑,该如何构建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模式?

  曹志祥:要想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模式,要打破校内校外的界限,打破大中小学的界限,打破学校社会家庭的界限,增加孩子们创新实践的机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学校一家就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课外机构、科研院所为孩子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

  王殿军:青少年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多种资源的结合,需要我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创新型人才的多元培养模式需要科技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都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学校应善于运用这些资源,为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宽松有利的条件。

  吕文清: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是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结构完善、内容适度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比如海淀区在锻炼孩子们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摸索“大中小联动模式”、“课题项目带动模式”、“企业社团参与模式”等6种模式。建立了包括清华大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在内的创新和培训基地,建立了包括中小学校和社会资源单位及街道在内的“资源联盟“,逐步形成多元、开放、优质的创新学习环境。

  一方面要多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强调创新元素,把创新能力界定为一种高层级的复合能力体,强调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让创新成为一种“学生自身的感动和需求”。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0-7-17/19752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