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改革 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浙江省副省长 郑继伟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延东国务委员和教育部就召开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座谈会。会后,我们将立即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会议精神,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
昨天,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已就贯彻落实工作研究提出了初步意见:一是召开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本次座谈会精神,研究贯彻方案。二是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高潮。三是筹备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加快研究制定《浙江省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四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保障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好各项教育改革试点。
长期以来,浙江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十五年基础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强化政府办学的主体责任,不断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最近十年间,我省全社会累计用于教育的投入52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7.8%;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3187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
二、大力推进教育统筹发展。把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学校、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全面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参照县镇中小学的标准增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共同体”、对口支援等多种结对帮扶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三、积极推动教育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推行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支持高等教育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平稳实施了新课改高考。简政放权,扩大市、县和高等学校的管理权限。加快教育开放,举办了中英合作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及其他一系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四、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教育强县评估机制,强化县级政府举办教育的责任。建立面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业绩考核制度,引导各地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还建立了中小学发展性评价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评价制度、普通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评价制度等,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当前,我省正处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以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契机,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用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总的想法是,积极争取开展国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支持鼓励省内各地和各校开展教育改革创新探索。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努力构建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推进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在民办学校法人属性、教师身份、财会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提倡和鼓励公办民办并举方式兴办学前教育。以规范设置独立学院为重点,探索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重点,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推进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高校发挥自身优势,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逐步建立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三、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性。适当降低中小学文化课教学难度,加大体育、艺术教育和探究性教育的分量。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坚持和完善统一的高考制度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招生模式,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综合素质评价对高考招生的影响作用。逐步拓宽外省籍务工人员子女在我省就读的升学通道,不断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读书环境。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加快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注册制度改革。健全教师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相挂钩的机制。建立教师有序合理流动制度,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师资配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和质量。六、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高校与省外、国外高层次大学开展合作,加快高校的国际化步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大改革力度,着重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教师素质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快提升水平,努力缩小差距。
完善体制机制 实现随迁就读“零障碍”
安徽省副省长 谢广祥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贯彻好会议精神,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安徽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大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城乡统筹、以省为主,同步实现了农民“种地不纳税”和城乡义务教育“读书不缴费”。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铜陵经验在全省迅速推广,创立了“公平正义”、“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理念。初步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零障碍”政策保障体系;成立了省级“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关爱体系”已见雏形。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合作委员会”为平台,创新办学机制,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启动了职业教育大省建设,主动适应承接产业转移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成绩的取得关键在改革,加快发展仍然靠改革。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教育科学发展,推动安徽加速崛起。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良好教育为重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在全面推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铜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地管理体制,健全其在流入地入园、入学和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的机制,实现随迁就读“零障碍”;着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爱和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让全省基础教育阶段34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360万农村留守儿童享受良好、平等教育,在和谐社会中幸福健康成长。
二是改革办学体制,创新运作模式,探索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新路径,提高城乡学前教育普及率。我们将以省会合肥为试点,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推进公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办园,探索优质公办学前教育输出管理模式;创新公共财政使用办法,尝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降低入园门槛;大力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园,辐射带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争取在3年内切实解决试点市幼儿“入园难”、“收费高”的问题。在合肥试点基础上,认真总结普适性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行,提升全省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三是改革合作机制,创新培养方式,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实质性合作、一体化办学,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办学质量,支撑产业承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正在以实施国务院批准的我省第一个国家级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契机,建立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机制,以推进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为突破口,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的重点产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着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适应产业承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推动示范区职业教育对皖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合作模式。
四是改革结构体系,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特色办学,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理念,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合作委员会”平台,健全灵活开放、资源共享的地方高等教育新机制,建立安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改革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大力提高培养质量,重点培养满足安徽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五是强化领导机制,完善保障体制,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大教育投入,依法落实地方各级政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确保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确保重点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实现职教大省建设阶段性目标;切实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高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加快高教强省建设步伐。
加快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广东省副省长 宋海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广东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新世纪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广东已从一个教育比较落后的省份开始步入全国教育先进的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2000年至今,广东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持续增长。2007年教育经费年度总投入率先突破1000亿元。从2001年开始,广东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上学难的问题,大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广东境内集中了占全国1/3的流动人口子女,我们积极落实“两为主”政策,通过“积分制”、政府购买学位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解决279万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十年来,我省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从153万人增加到378万人,中职学校在校生排全国第二;全省普通高校从52所增加到129所,排全国第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从30万人增加到133万人。十年奋斗,成果丰硕,广东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从缴费上学到免费上学、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三大跨越,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建立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下一个十年广东教育现代化实现质的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部省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步伐。广东作为全国教育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目前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215万多人、教职工200多万人,可以说任务最重,压力最大,但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心情迫切,动力强劲。2010年至2015年,广东将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方针指引下,着力消除束缚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思想壁垒和体制障碍,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快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推进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区域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通过改革,把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基本建设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争当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目前,要争取尽快签署教育部广东省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协议,建立会商机制,共商政策措施,加快项目落实。
二、加快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广东来讲,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体现在教育投入和教育发展水平都要与经济大省地位相适应并适度超前。一方面,不断提升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和水平,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到2020年,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要达到25%以上。另一方面,加快人力资源强省和教育强省建设步伐,进一步适应、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更加主动适应”:一是要更加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深化部省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要更加主动适应“双转移”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三是要更加主动适应城镇化发展进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能力。
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认真吸纳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立足广东省情,突出岭南特色。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力度,加大投入,继续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壮大、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五大教育工程,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终身教育全民化、教育服务多元化、教育开放国际化。争取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教育整体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他区域教育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会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及时组织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今年下半年尽早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实施《广东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掀起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高潮,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中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教育高地。
从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入手推进公平
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黄新初
四川是多民族内陆大省,基本省情特征是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教育事业过去长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审视基本省情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制定和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四川治愚、治穷的根本之策,予以强力推进。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巩固义务教育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普及水平;以加强农村教育为重点,大力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以扶持困难群体为重点,努力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权利,探索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资源全覆盖”的成都经验和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等均衡发展新模式,全省教育事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当前,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四川奋起直追,强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四川要大跨越,教育必须大发展;只有大力发展高质量、普惠性的教育事业,才能培育一大批合格人才,才能促进大范围的社会和谐,也才可能为四川的崛起赶超赢得长时间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将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重点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战略规划入手,努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享有。无论是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还是高中阶段教育;无论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无论是农村教育、民族教育,还是特殊教育,我们都将分类做好战略发展规划,全面均衡推进,使各级各类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争取通过十年努力,使四川教育发展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均等化。
二是从薄弱环节入手,积极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突出抓好贫困地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灾区教育恢复重建任务;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9+3”免费中职教育推进力度;启动“农村中小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达标配置计划”。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建设,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建设改造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农村学校配套建设”、“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等工程项目。力争到2012年,全省经济相对发达县和对口援建灾区县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其余县实现初步均衡;到2015年,中等发达县、民族地区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年,全省范围内所有县实现基本均衡。
三是从特殊群体入手,重点保障困难学生教育权益。健全覆盖城乡和各类学生的助学政策体系,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资助标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建立方便快捷的入学通道,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落实寄宿优先等政策,加强法制教育、亲情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应读尽读。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教好每一个学生,保障学习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四是从优化配置入手,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的六个统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化解“大班额”和“择校”现象。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强“校校通”、“班班通”和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加大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现学校师资力量均衡、素质相当。加大帮扶支教力度,促进城乡和区域教育互动发展,实行城乡学校帮扶交流、捆绑发展。
五是从政府主导入手,推动形成教育发展保障机制。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我们将加快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配套制度建设,重点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对教育的保障水平,力争到2012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进民主管理、校务公开,自觉加强行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切实加强督导工作,积极完善区域教育公平评价体系和督导评估制度,认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评估验收工作,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制度保障。
汶川特大地震,距今已经两年有余。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兄弟省区市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已经实现阶段性的重大目标。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中央有关部委的精心指导、有对口援建省市的无私援助,四川教育事业一定会乘上这次会议的东风,迎风起舞,再续新篇章!
(本版标题为本报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