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加强科技与教育工作衔接和有机联系

  科技部副部长 曹健林

  我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规划,这些规划都是互相配套,相互支持的。继2006年颁布科技规划纲要以后,今年6月刚刚颁布了人才规划纲要,现在又出台了教育规划纲要。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这些规划无疑都是推动我国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正在征求部门意见,科技部牵头和参与的任务共有9项。下面,我结合科技部的工作实际,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谈谈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几点想法。

  一、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是关键。很难想象,没有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我们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大家感到最缺的也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在科研方面特别缺乏帅才、领军人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与科技规划纲要中都很重视人才培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而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科技部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千人计划”等渠道,对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重点任务,努力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促进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引导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加大适应国家科技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二、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建设若干高水平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核心是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我认为,关键是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我们看到,世界各国的名牌大学、或者说一流大学,无一不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深厚积淀、硕果累累的大学。

  科技部长期以来对推动高校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发展非常重视。“十一五”以来,委托高校承担的“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有330多项,依托高校新建了2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超过1/3进入高校工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科技部将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力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建高水平、有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三、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大学科技园从2004年的42家发展到2009年的76家。大学科技园已创业企业2004年为1137家,2008年为2979家。2009年全国高校共输出技术31924项,成交金额132亿元,较上年增加了13.74%,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4.3%。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高校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科技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对此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科技部将继续通过有关科技计划渠道,大力推动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探索产学研联盟的创新模式,紧密围绕行业、产业的战略需求,对接行业骨干企业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科技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三个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加强科技与教育的工作衔接和有机联系,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

  协调推进贯彻落实教育与人才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王晓初

  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及教育规划纲要有关工作,作一发言。

  一、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责任感、使命感。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深刻理解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意义,深刻理解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与人才规划纲要有机衔接、协调推进。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重点在职业培训、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等方面,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二、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推动职业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作用,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初步建立了适应不同群体就业需要和满足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对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更多劳动者走素质就业、技能就业道路。

  我们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导技工院校进一步突出职业化办学特色,深入推动校企合作,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完善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和表彰制度,增强职业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一是指导职业院校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技能鉴定活动,力争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研究制定“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相关规定。二是结合企业需求和院校实际,统筹组织实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带动广大企业职工与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促使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同时,积极选拔和组织我国优秀选手参加国际技能竞赛。三是研究制定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畅通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进一步完善优秀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营造崇尚劳动、尊重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将会同教育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二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四是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此外,我们还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和支持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多种形式和方式的继续教育服务;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用、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坚持正确方向 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

  国家民委副主任 吴仕民

  民族院校源起延安,兴办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60年来,国家民委所属院校已为国家培养了42万多名各民族人才。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正确方向,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

  一、遵循大学教育规律,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国家民委所属6所大学目前共有11万名在校生。今后,我们将在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满足各民族青年上大学需求的同时,遵循办大学的一般规律,更加重视办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着力优化结构。国家民委所属院校已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民族预科和干部培训在内的多层次的办学体系。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结构,把握国家和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改造、调整,更加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二是着力不断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继续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少数民族生源的特点,因材施教,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到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三是着力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在保持传统特色学科优势的同时,科学地发展新兴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努力建立起具有特色、布局合理和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较高水平的学科。着力推进科学研究,突出重点,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四是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通过培训、进修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二、把握民族院校特点,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致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是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健全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协同院校所在地的党委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一支事业心强、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着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二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贯穿始终的主线。通过有效载体,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实,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的历史巨变,不断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并切实加强关键时刻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重大问题上加强引导教育,增强实际效果。三是把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开设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各民族学生树立和强化“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开展有针对性的反分裂、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将各民族学生构成调控在一个合理的比例,鼓励各民族学生增进交往交流,共同进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了解与遵守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有效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坚持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满足不同民族、不同类型学生的成才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观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竞争能力,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

  三、发挥民族院校功能,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和发挥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一是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需要。发挥民族院校的学科优势,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为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服务。近期,将着力在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东突”与恐怖主义、跨境民族与边疆稳定、世界民族问题的现状与趋势、宗教问题与国家安全等方面加强研究,提供优质服务。二是立足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对民族地区的服务功能。积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重点围绕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创新、少数民族地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服务。组织大学生科普工作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应用推广。三是应急救险,在关键时刻提供有特色的服务。1959年,中央民族大学的100余名藏族学生提前毕业,参加西藏平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今年4月,西北民族大学派出一批懂藏语的师生加入兰州军区救援部队紧急赶赴青海玉树灾区,随军从事救援翻译工作。我们将继续发扬传统,在思想上、组织上、能力上加强工作,建设一支在关键时刻能够派得出、干得好的队伍,随时准备完成国家交给的急难险重任务。

  面对新形势,国家民委将指导所属院校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主线,提高质量,突出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市副市长 张俊芳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倍受鼓舞。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天津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了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总体目标是:达到发达国家教育平均水平,成为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标志是:形成满足全体市民学习需求的教育新体系;形成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支撑天津科学发展的教育新格局;形成人人平等享受公共教育服务的政策新框架,教育的选择性、优质性和特色性更加明显。主要指标是: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9%,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超过5000人,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内涵、突出特色、促进公平。

  基础教育要围绕优质均衡和公平普惠,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上下功夫。义务教育要全面推进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到2012年全市城乡实现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为此,全市投入16亿元左右,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和功能提升工程;市财政投入2亿元专项经费,每年为全市中小学配送200万册图书,到2012年实现小学生均图书不低于30册,初中不低于40册;全市投入5500万元,为中小学更新和补充教学仪器设备,更好地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普通高中在未来五年要实施“两个着力”,即着力促进城区学校提升内涵、发展特色;着力建设一批农村优质高中,让更多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市财政将通过市级统筹、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农村地区完成上述任务。二是在提升队伍素质上下功夫。市财政已投入40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型名师、名校长,建设一支引领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骨干队伍。三是在着力破解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上下功夫。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列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城区、乡镇和自然村分别建设100所幼儿园,同时支持和规范民办园发展,更好地满足百姓的需求。

  职业教育要着眼于提高技能和引领改革,着力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搭建国家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平台。重点抓好西部民族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教育发展博物馆等六个国家职教改革示范项目,在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上深化改革,在服务区域发展上作出示范。二是搭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平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我们要不断增强大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使大赛成为推进职教改革的重要引擎,成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教育品牌。三是搭建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发展平台。园区规划占地37平方公里,其中一期10平方公里,投入180亿元。今年年底将有5所高职和调整重组后的2所中职学校入驻,政府实施“交钥匙”工程。通过资源调整和专业整合,园区学校将集中建设一批与国家和天津支柱产业相衔接的重点专业群组。

  高等教育要在提高和服务上下功夫,着力做好“三个对接”:一是抓好学科专业链与区域发展的对接。以主导产业为牵引,加快学科专业调整,重点建设108个市级重点学科、100个品牌特色专业和10个服务区域发展的学科群。二是抓好重大科技项目与区域发展的对接。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人才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着力建设6个产学研战略联盟、7支科技创新服务团队、8个滨海新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提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三是抓好人才培养链与区域发展的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与主导产业相关的10个应用学科领域,率先实现培养模式根本转变。实施天津地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天津市工科院校比较集中、现代装备制造业相对发达的优势,着力建设高等工程教育高地。“十二五”期间,市政府将投入专项资金对上述“三个对接”重点支持。同时,市政府已把市属高校前些年扩建所欠100亿元债务承担下来,将通过有效机制逐步化解,为高校轻装上阵、一心一意抓质量创造条件。我们还将重点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在海河教育园区为两校分别提供3750亩地,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发挥部属高校的龙头带动作用。

  特殊教育要重点实施区县特教中心建设、教学和康复仪器设备配送、特教师资培训三项工程,着力构建从学前教育一直延伸到高等教育的比较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让更多残疾孩子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努力使他们由社会的受助者变为社会的贡献者。继续教育要以全面提升能力为核心,采取建立“学分银行”、开发“技能培训包”、构建学习“立交桥”等措施,健全终身学习制度,搭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

  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 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辽宁省副省长 陈超英

  第三次全教会以来,辽宁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需求,通过制定实施《教育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行动计划》、《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等措施,着力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一、紧贴振兴需求,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创新的能力。一是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学校竞争力,以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推动高校对接辽宁16个产业集群调整专业结构。二是实施高校教改与质量提高工程,围绕十大行业建立了27个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三是引导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学校与企业联办研究院等多种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依托高校核心技术成立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四是推动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原部委四方共建,提升划转院校为地方、行业双重服务能力。

  二、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速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中职建立了10个省域统筹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成26个省级品牌专业、164个省级示范性专业。高职开展了省级专业教改试点工作和省级示范性专业评审建设工作。三是组建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校企联合共建专业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和“技师型”兼职教师、联合培训企业员工等途径,促进校企合作多元化。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社会公平的基石。一是实施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工程,投资46亿元,建成学校806所,覆盖全省86%以上乡镇。二是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投资30多亿元,改造960余所薄弱学校。三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3.26亿元,完成1.03万所项目学校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工作。四是通过实施“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师范类毕业生农村从教计划”等措施,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十年来,辽宁教育战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38万高级专门人才和124万技能型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成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教育已成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坚强支撑力量。

  贯彻落实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我省将重点从五个方面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和大学特色化发展,把教育打造成战略工程、人心工程、竞争力工程,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二、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育人为本,扎实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实施“校长队伍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三、坚持以促进公平为基本政策,全面提高教育的满意度。以基础教育强县建设为载体,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程、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化发展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完善覆盖教育全程的扶困助学体系,加快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距。四、坚持以服务振兴为落脚点,全面提高教育的贡献力。以对接产业集群和产业升级为切入点,实施“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群建设工程”、“社区教育推进工程”、“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与建设工程”、“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大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五、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增强教育的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合理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工程”,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辽宁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教育中心。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辽宁一定能够开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本版标题为本报所加)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0-7-18/19810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