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俞庆棠 民众教育的保姆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教育界代表合影,前排右二为俞庆棠。 俞庆棠在上海推进民众教育

  ■大讲堂 

   以当今建设事业中之根本建设,莫如增添教育机会,增高教育效率,使教育精神,弥漫于全社会内,而凡学校教育所不能为者有以为之;并使教育力量显现于全民众之前……

  俞庆棠主要著作:《中国女子之教育》(英文版,1922年);译著:《教育方法原论》(克伯屈原著,与孟宪承合译,1925年)、《思维与教学》(杜威原著,与孟宪承合译,1934年);主编:《中央大学区扩充教育概况》(1929年)、《教育与民众》月刊(1929至1937年)、《农村妇女基础读本》(共4册,1941年、1943年)、“民众教育”丛书(1947年)

  ■柯小卫  

  “回顾我国之社会教育,根基肤浅,成绩幼稚;且不识字之人民,约计三万万二千万人,对于社会教育之困难,吾国实千百倍于他国;对于社会教育之努力,他国实千百倍于吾人。”上世纪20年代,俞庆棠痛感国内社会教育和民众教育落后的现状,大声呼吁:“吾国人民之教育程度,与他国相较,势将愈趋愈远。呜呼!吾人若不增高国民之教育程度,而望增高吾国在国际上之地位,其可得乎?”

  俞庆棠,1897年出生于上海,杰出人民教育家,现代民众教育、社会教育的开拓者与倡导者。学生时代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提出普及教育主张;“五四”运动中担任上海圣玛丽亚书院学生会主席,并作为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联大会。1919年,她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深造。1922年毕业回国后,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932年,她发起创办中国社会教育社。抗战胜利后,她在上海创办了百余所民众学校。1949年,她作为代表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并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她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笃信教育的力量

  1927年,她受聘担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前身)教授兼行政区扩充教育处处长,对江苏全省社会教育事业进行规划,在各县创办民众学校、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农民教育馆和公共体育场等数百处。

  俞庆棠认为,扩充教育就是社会教育。因为学校教育有名额与年龄的限制,而扩充教育以全社会为对象,适应社会各种需要,因此扩充教育也就是民众教育。她笃信教育在建设国家和社会改造中所发挥的力量,进而提出“是以当今建设事业中之根本建设,莫如增添教育机会,增高教育效率,使教育精神,弥漫于全社会内,而凡学校教育所不能为者有以为之;并使教育力量显现于全民众之前……”

  自1927年开始,她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事业的实验、推广中。1928年,她在苏州创办第四中山大学民众教育学校(后迁往无锡),亲自担任校长,培养民众教育师资,后又创设劳务学院。她提出,在我国新兴的民众教育应适合本国国情,应先根据教育科学、社会科学的原则和各地具体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经验,经过调查、统计、审核和实验确定社会教育目标。其中,第一,要注意民众的生计;第二,要根据社会的状况;第三,要发扬民族的优点;第四,要提倡娱乐。她特别强调:“城乡各民众学校一律注重认识最应用之字,并使增常识,锻炼身体,以及能了解与参加群体生活。在乡镇兼重农业知识,在城市兼重工商业知识,并参酌特殊之环境,个人之兴趣及社会之需要,指导其职业之选择,并施以职业之智能。”在实验、推广过程中,她于1933年远赴欧洲各国考察成人教育发展状况,回国后,为学院学生讲授“民众教育”课程。经她亲自校订的《民众读本》,成为全国扫除文盲的主要教材。她主编的刊物《教育与民众》月刊,是当时国内社会教育最具权威性的刊物。

  1932年,中国社会教育社成立,她被推选为常务委员兼总干事,该社社员达1000多名,分布于全国21个省市。该社在河南洛阳和广东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创设民众教育实验区,同时,在江苏全省范围开展民众教育推广活动,因而,她被人们称为“民众教育的保姆”。1933年,她亲赴欧洲考察,结合国外民众教育、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培育与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化、科学化和大众化的社会教育,倡导兴办为广大民众服务,德、智、技全面发展的社会教育。抗战爆发后,她带领全校师生前往桂林,积极投身于难童保育与妇女救济工作。1937年8月,她在四川创办纺织实验区和蚕丝试验区,先后有1000多名农村妇女参加。以后,她又在四川乐山创办蚕丝实验区,发动大后方广大妇女参加抗战。1938年5月,她应邀参加庐山妇女谈话会,积极发动、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工作,一方面支援前线战事,一方面解决生计问题。抗战胜利后,她担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大力恢复与创办民众学校达百余所。她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和兴办了大量民众学校,提倡工人教育。由她亲自担任校长的实验民众学校规模很大,从托儿所起一直到成人,分别设有日校、夜校;学生中包括女工、男工,学生数量达2000人以上。当时与她一道在上海市教育局任职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回忆:

  俞先生不仅把民众实验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对于推广事业,也做得很好。在民众实验学校附近,有棚户八千余人,可以说都是文盲,没有享受到近代的文化与教育,俞先生就设法同民校的学生在棚户中实行民众教育。最初他们不肯接受,后来举办诊疗所为妇女儿童诊疗疾病,从诊疗中得到了民众的信仰;到了后来,人人都要进民校读书,大有人满之患;这不但是俞先生办事有方,而且也能了解人民的实际情况,顾到了人民的切身需要。

  “生活即教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及“儿童中心论”学说,对于中国现代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儿童教育、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俞庆棠“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张与实践受到新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俞庆棠写道:

  从前的教育学说,注重个人的发展,而现在的教育,却注重到社会的进化。又有人说教育即“变迁”,唯其变迁,始有优劣之分,所以教育非有真正的途径不可。所以社会教育的途径,是向着全民教育的路上走。不过现在所要走的路,乃是民众教育,而民众教育是训练民众获得生活的常识,造就健全公民,这是它的唯一使命。

  她认为,“教育即生活”学说,仅适用于学校之中,而学校生活不过是生活的一个阶段,经过持续不断的改造,决不限于学校时期。现行的学校教育,绝不能代表终身的过程。因为生活是整体性的,社会是整体性的,教育是整体性的,固然不易划分什么阶段。由此她提出,“教育的最大功能,只有将整个生活继续地予以指导。民众有教育的机会,社会愈有进步;社会愈进步,民众的教育机会愈普遍”。

  她提请人们注意,失学的群众占国内的最大多数,这国家,这民族,大部分都由失学群众来支撑,这是何等危险。所以,要以教育谋民族的复兴。她还指出,要帮助失学群众,争求教育,不能不顾到他们的整个生活,要通过实践认识其中的问题,发现其中的困难。  

  她认为,从社会的观点说来,教育使个人社会化,教育是社会的过程。1933年她曾到欧洲考察社会教育,亲身感受西方发达国家由教育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尤其对社会主义苏联扫除文盲运动印象深刻。  

  她主张,在中国建立新教育系统,即民众教育系统,将教育范围扩大为全民众的教育。因为“从建设新社会说,吾人应当知道不扫除文盲,则新社会无由建设。吾国文盲占人口总数80%以上,民众教育在现阶段正需努力于此。从民族需要说,吾人知道国家民族都是需要广大民众文化的提高,民族意识的觉醒,才能担负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工作”。

  她建议,进行民众教育的实验,开辟实验区,以一个区域的民众为对象,实施识字与公民教育,以整个社会的生活为教育,形成民众教育体系,提倡德、智、技全面发展。她指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应该从中国的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去觅取可能的有效的解决。决不再是抄袭别国的成法,或移植别国的制度所能成功的。”

  人民教育家

  1949年夏天,正在美国考察战后难童教育与成人补习教育,同时又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的俞庆棠接到国内发来的电报,邀她回国作为教育界代表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她十分激动。她对国民党当局的统治已经彻底绝望。两年前,国民党上海市参议会提出撤销实验民众学校的议案,当时,她已经辞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职务,仍任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校长。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她与全校师生一道进行护校运动,终于保留下这所学校。由于受到阻挠,她冒险绕道,独自一人到达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她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任职后,她主持拟定1950年社会教育规划,准备开展大规模的社会教育事业。1950年12月4日下午,在出席了教育会议之后,次日清晨,服务员发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在去世前的一段时期,她曾三次接到家人促其回沪家中的电报,均因工作未能成行。

  俞庆棠去世后,教育部举行了追悼大会,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送上的挽联为:

  吃野草下去,流鲜血出来,点滴都付与人民,人民群众之保姆;把任务完成,置生命不顾,死生全为了教育,教育工作的典型。

  1987年,俞庆棠先生纪念室在江苏太仓落成,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题词:“纪念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先生”。赵朴初先生赋诗云:

  昔年歇浦,晦夜千灯飞化雨,多少英豪高举红旗卷浪潮。平生无负,五四风云曾伏虎,方展鸿图,可奈霜凋建国初。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0-7-25/19825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