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了多项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措施。会议提出,要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增加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岗位招募规模,加大对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和录取时间,对延迟离校应届毕业生推迟报到、落户等时限。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两年户口和档案托管,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办理就业手续。
一场突然而来的疫情打乱了高校的就业工作。延期开学并禁止大学生提前返校,暂停所有线下招聘活动,很多大学生的求职计划也打乱了。疫情对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企业在招聘上更加谨慎,或者缩小招聘规模,或者停止招聘,严重者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而且,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诸多因素叠加给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稳就业是“六稳”之首,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关系着广大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当此特殊时期,更要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尽最大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疫情对毕业生求职、面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影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弥补。与云办公、线上教学相比,网络求职本已经是常态,网上投简历、网络面试更容易开展。高校应更积极地与政府部门、企业进行对接,构建就业信息平台,举办各类“空中宣讲会”“云招聘”。比如,杭州近日就整合提升年度高校春招会等招才活动,在全国知名人才招聘平台上开展云聘会,组织阿里、网易、海康、浙大、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国科大杭高院等1000余家单位网上设展招聘,推出岗位不少于2万个。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顺势而为,简化和优化就业手续,提供网上签约以及网上办理就业手续等灵活就业服务,为毕业生求职就业创造更便捷的条件。
就业工作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用人单位,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的积极作为还不够,市场招聘岗位充足是充分就业的前提。为此,国务院和各地陆续出台了各类为企业减负的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这既是稳经济,也是稳就业、稳人心。
此外,还要做好毕业生分流工作。比如,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进一步实施好各项就业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创业和灵活就业;另一方面则是要挖掘就业机会,扩展就业渠道。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在为居家隔离的民众提供云办公、在线学习服务,解决居民生活购物等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短视频、直播平台火热,在线医疗、线上教育、云办公等形式也得到了大规模普及,就业结构正在悄然改变。在就业方面,数字经济同样潜力巨大,应该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比如,美团推出的春归计划,举办“空中宣讲会”,实行“无接触招聘”,既有面向大学生的校园招聘,又有20万灵活就业岗位,覆盖了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需求,兼顾长期就业与灵活就业,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求职需求,充分展现了数字经济在稳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其要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由于家庭原因,这部分毕业生可能在就业能力上偏弱,他们能否顺利就业更深切地关系到能否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命运的改变,关系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特殊时期,高校要重点关注这部分毕业生群体,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意愿、就业困难和就业现状,持续跟进帮扶,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同时联系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岗位,帮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