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家长和幼儿都成了被困者。特别是家长,一方面想让幼儿居家期间也能更好地成长,另一方面又经常无所适从。当这种足不出户的居家生活慢慢变成常态,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居家生活期间的亲子陪伴更有序、有趣、有价值?
时间安排
既有共处又有独处
家长和幼儿之间既存在亲子的依存关系,同时又都是人格独立的个体,既有彼此陪伴关照的需要,又有彼此尊重自由的需要。因此,居家相处的每一个环节,家长都要根据活动的特点、内容等,灵活分配亲子陪伴时光,让亲子之间既亲密共处又给彼此留下独处的时间。
首先,享受共处时光。它适合亲子有共同需要、活动类型统一、内容有提前预设、必须互动协助才能完成的环节。比如亲子运动环节,3—6岁的幼儿不具备独自持续运动半小时的能力,更别说对运动量、动作幅度、运动安全的掌控了,这些都需要家长的带动和保护。因此,家庭亲子运动时间,需要家长与幼儿共处陪伴。
再如,与本次疫情紧密相关的各种话题,大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小到出门戴好口罩,回家勤洗手,这些内容只有在家长的陪同下,结合相关新闻、绘本、故事,幼儿才能获得相关经验。
其次,处理好平行时光。它适合亲子有共同需要、活动类型统一,但不一定要互动协助的环节。比如阅读环节,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都有阅读需要。但幼儿有他们自己倾心的绘本,家长也有自己喜欢的书籍,当两者内容不相关时,平行时光就是最好的选择。当幼儿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家长指导、解读,然后再继续分开阅读。
又如自主整理环节,幼儿整理自己的小卧室和游戏区,家长整理自己的大卧室和书房,各忙各的同时又能互相激励。平行时光是帮助幼儿从依赖慢慢走向独立自主的重要过渡方式。
再其次,安排好独处时光。它适合亲子需求、活动类型、内容、目标均不统一的活动。比如“自由时光”,幼儿想玩游戏,家长想要处理一些居家办公的事务,这时各自独处最为合适。
为更好地帮助幼儿享受独处,确保家长能安心处理事务,家长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固定的独处活动区,比如角色区(可以玩娃娃家、小医院等游戏)、表演区(可以玩乐器、唱歌、跳舞等)、阅读区(可以开展绘本阅读、益智类材料操作等)、美工区(可以画画、记日记、做手工等)、建构区(可以搭积木、玩乐高、玩模型等)。
有了这个小天地,幼儿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游戏了。家长也可以辅以简易的独处活动流程图或记录表,以提升幼儿独立完成的能力。比如一位爸爸给幼儿设计了一张图文并茂的自主阅读流程图:先用耳朵完整听—自己看着反复念—拿着话筒脱稿讲—完成几项小检验—夸夸自己阅读完成情况—换一本继续来。这样的过程一目了然,幼儿完全能够独立完成。
方法原则
遵循一致的教育理念
首先,家庭成员教育理念应达成一致。几天前,我通过视频对静静进行家访,当问及在家的生活时,静静立马开始诉苦:“妈妈叫我画画,刚画好,奶奶又说快点儿背唐诗。我好惨,都没时间玩了。”我问:“你们家没有作息表吗?”静静说:“他们不停地让我做这做那,我真想马上去幼儿园!”我又问妈妈:“有作息表吗?”妈妈说:“有的。”我又问:“安排游戏时间了吗?”妈妈也诉起了苦:“我都安排好了,但我婆婆一天到晚盯着静静学习,非要练写字什么的,我又不好跟她吵。”
幼儿园日常工作中,教师最怕遇到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情况,它会严重稀释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影响幼儿的成长。当前,因为疫情,幼儿的教育基本上落在了家长身上。如果各位家长意见不统一,可以想见,幼儿将会非常茫然。因此,特殊时期,尤其需要家长教育观念统一。
一方面,家庭成员要针对幼儿一日作息展开讨论,参考教师传达的幼儿居家作息安排,确保游戏和生活环节,让幼儿轻松愉悦。学习环节,也不要超出幼儿园提供的资源范围,尤其不要自己给幼儿“加餐”。另一方面,家长要让幼儿参与到一日作息表的制定中,从被动变为主动,在居家活动时间、内容、方式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看法。
其次,家庭成员要严格遵守规则。一旦对幼儿居家生活的规则达成一致,就可以张贴在醒目位置,家庭所有成员都要遵守,不得随意变更,以免又回到无序状态中。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制定好了一日作息安排表,奶奶一旦再想占用静静的游戏时间,静静就可以指着墙上的作息表说:“奶奶,现在是我玩的时间,大家说好的,你等学习时间再教我吧。”
陪伴态度
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第一,缓解内心的焦虑。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焦虑,有的来自对自身健康的担忧,有的来自对工作、经济、未来等不确定性的担忧。幼儿教育家卢乐山先生曾言: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家长如果情绪不好,也会影响他们对幼儿的态度,而家长的态度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情绪。
比如视频家访中,一位爸爸说:“那天晚上一排救护车呼叫着开到小区门口,我们非常紧张。妻子下意识地说了一句‘这下惨了,我们是不是也会被感染’。结果孩子‘哇’一声大哭起来:‘我是不是也要死了?’我们安慰了整整一晚上,到凌晨她才哭着睡去。”
幼儿期是认识死亡的萌芽阶段,疫情期间,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幼儿都会感受到“死亡”的迫近,从而造成无所适从的紧张。身为家长,除了要努力化解自己的焦虑,更要努力消除幼儿的恐惧。可以带幼儿一起了解预防感染的具体方法,坚定“只要我好好洗手,不去外面,病毒就攻击不了我”的信念。家长还可以带幼儿一起精心照顾家里的动植物,让幼儿感受生命的存在与消亡,这些都可以缓解幼儿的恐惧。
第二,克制生活的放纵。线上家访时我们也时不时会听到“我爸爸还在睡懒觉呢,他昨晚打游戏打到很晚”“总是叫我要这样要那样,说自己是大人了,怎么样都没关系,那小孩子为什么不可以”……童言无忌的背后,暴露了亲子居家相处过程中家长的诸多弱点。
幼儿年龄越小,他律性越强。长时间的居家,使得幼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审视父母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这时,一旦幼儿发现平日里父母教的跟他们此刻的表现不一致,就会引发对其威望的质疑。因此,家长务必收敛私欲,给幼儿做好榜样。
但与此同时,“不放纵”也是对幼儿的要求。幼儿不能因为不去幼儿园,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在这方面,家长同样要发挥好监督作用。
第三,善待幼儿的过失。与家长沟通时,有家长向教师“告状”:“好不容易出门买趟菜,买几条活鱼养在家里准备慢慢吃,一不留神臭小子抓着玩,全死了!”“不让他下楼,他就把玩具丢下楼,然后非闹着要下楼捡玩具!”……
作为教师,听到家长的这些抱怨,我是有些紧张的。当然,不是因为幼儿搞破坏本身,而是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压力。长期处在家长视线范围内,而且一直被困家中,幼儿很难受,他们想要自己找乐子来缓解压力、困惑。而这时,家长需要善待幼儿的这些无心之举,要多倾听他们,循循善诱,同时给他们更多关心与包容,而不能贸然发怒。
疫情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巨大考验,作为家长,在安排好自身工作生活的同时,有责任把疫情对幼儿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家长开启智慧,用科学的方法与理解的心态,做一个好的陪伴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