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抗疫之下兰大科研的日常与非常

[db:作者]  2020-03-3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节奏和人们的工作节奏。兰州大学教师在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克服学生推迟复学带来的人手紧张、疫情期间物资采购难等不利因素,坚持抗疫科研应急攻关优先,日常科研工作有序推进,努力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最早恢复科研状态

    兰州大学最早于2月24日实行管理服务人员错峰上岗;3月2日在错峰到岗的基础上逐步恢复正常上班状态,统筹做好实验室、教师办公室开放工作,有序恢复科研工作;3月16日符合健康要求的教职员工全部恢复正常上班,各教学科研单位面向教师和已在校学生正常开放实验室,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加强科研组织工作,做好服务保障。

    “实验室用于冷冻细胞的液氮已明显不足,如果不及时添加液氮会导致细胞死亡,严重影响后续实验和科研进度。”2月17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收到口腔医学院的“报警”。这在平时是很日常的事务,但非常时期校外人员无法进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工作人员在防控工作要求下,积极协调迅速解决了问题。

    疫情期间,兰州大学加强了对实验室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科学管理,对拟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项目的实验室实行资质审查与备案制度,对疫情科研急需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实行预约申请制。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方案中,明确了实验室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让师生明明白白用设备、清清楚楚做实验。

    除疫情科研工作外,兰州大学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正在积极组织谋划国家重大科研平台的建设规划与布局,加紧推进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建设。国家核产业研究院、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院等校内实体性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合作交流,组织谋划重大项目,服务国家战略。

    今年,除继续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外,兰州大学还在积极筹备参与新疆科考工作,持续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观测网和野外科学观测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以及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站建设,进一步发挥相关领域优势特色,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教师工作不能停

    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实验室一度关闭,野外没法出,学生未返校,连温室里的小苗苗都快要干死了,科研怎么推进?

    在中科院院士李灿教授带领的兰州大学先进催化中心实验室内,固定床反应评价装置和釜式反应装置上显示着各类参数,中心的教师、博士后和科研助理有条不紊地进行催化剂合成及催化反应评价实验。

    “中心教师不能来实验室那段时间,在李灿院士的指导下我们一方面完成基金项目的申报,一方面对研究课题进行梳理。3月16日之后,中心教师、博士后、科研助理全部到岗,恢复以往早9点晚11点的工作模式。李灿院士与中心成员及合作企业通过线上模式探讨研究课题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以大团队形式作战,稳步推进各自承担的课题。”中心研究员李泽龙介绍。

    受疫情影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田永辉副教授课题组只有他自己和在站博士后肖恢芙进行着静态光谱、响应速度等器件的基本性能测试工作。

    年前,刚好有一批芯片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完成加工制作,需要进行器件性能表征测试。“我大年初二就开始工作,疫情影响了实验进程,但也让我集中精力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申请书撰写,以及修改学生学术论文等工作,比平时的效率更高一些。”田永辉说。目前,课题组在光学逻辑器件、生物传感器件及光学模式处理器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疫情期间他们还与江苏一家公司签订了技术开发项目,成功实现了技术转化。

    原本主要从事草地生态学研究的李守丽教授无法像往年一样出野外、回实验室做研究。她回想起2016年还在美国时,曾将种群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流行病学研究,构建数学模型对“埃博拉疫情的不确定性和最佳控制”进行分析,成果被英国皇家学会学报和美国科学院院报报道。于是她决定继续客串“疾病生态学家”,第一时间联系国内外同行组成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科研团队。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疫情初期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现象。这让本来从事有机材料研究的张浩力教授有了开展病毒检测与消杀研究的念头。然而国内外尚无能够有效监测空气中病毒气溶胶浓度的专用设备与检测手段。

    “最初的困难来自疫情初期采购不到所需的材料。”张浩力团队四处联系,终于凑够起码的设备与材料。“没有学生,教师全部自己上手做”,由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和护理部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跨学院团队加班加点,迅速开展高危场所有效监测并阻断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模拟实验,对收治医院公共区域、病房周边空间、缓冲区、隔离区及患者病房分别采样,验证并优化病毒气溶胶采集富集仪对空气中病毒等生物病原体采集的效率。

    甘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介绍:“甘肃省共确立31项疫情科研攻关项目,兰州大学承担20项,对新冠病毒临床与科研实现了多维度立体覆盖。”

    论文发表往后放

    大年初二,经历过“非典”的兰州大学遗传研究所谢小冬教授申报了甘肃省科技厅疫情科研攻关项目,但他并没有把做课题发论文放在首位,而是将临床核酸检测最高准确率“当作了靶子”,开发相关辅助筛查系统。“当时湖北以及全国有大量的疑似患者待查,如何为真正的患者抢出宝贵的救命时间、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困境才是‘重中之重’!”

    在口罩一度特别紧缺的时候,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秦勇教授组织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对口罩的甄别、消毒、性能提升开展联合攻关,为公众科学合理使用口罩提供技术支持。

    3月26日上午,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研究所陈耀龙教授如约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医师协会的专家召开电话会议,就目前各国防控政策进行讨论分析。这一天,新冠病毒已经感染了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万人。

    在这之前,研究所陈耀龙和杨克虎教授团队的20余名研究生,从大年初一就已经开启全天候工作模式,对国内外发表的新冠肺炎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摸底,通过系统检索、评价、整合出高质量的信息,牵头“绘制”出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证据地图,获得世卫组织、欧盟疾控中心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与推广;此外,他们与世卫组织、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内的60多位专家快速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地域的新冠肺炎证据与指南工作组,每周召开电话会议,讨论如何应用最佳证据支持各国应对疫情。

    “这是一场全球‘大考’,临床医生在一线抢救患者,科研人员第一时间生产高质量的信息,为临床医生和卫生政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及时分享中国成功抗疫的经验和知识,这同样是争分夺秒的战‘疫’。”陈耀龙说。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4-05/198894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