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依托创新思维提升文科生科研能力

[db:作者]  2020-03-3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学生在智慧治理综合实验室做虚拟仿真实验。
刘金光 摄(资料图片)

    新时代的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更多的文科创新人才,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对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国内最早设置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之一,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入手,建立起多点支撑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新格局。

    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兴趣

    疫情期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二学生李莎莎并没有闲着,除了完成学校的网课学习外,她还与两名同学共同开展了一项社区疫情防控的调研。从确定调研方向到拟定问卷,从报名参加家乡社区的志愿者进行介入式观察到撰写调研报告,李莎莎和团队成员在学院张晨教授的网上指导下顺利完成了调研。

    “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防疫中社区工作人员的种种不易。”李莎莎说,张晨教授在调研过程中一直是引领者,不断启发大家阅读文献,做好介入观察和访谈,感觉自己接受了一次完整规范的科研训练。

    张晨教授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躬耕近17年,多次指导学生团队入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他看来,文科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的陪伴和引导,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兴趣,给予学生专业的技能训练,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师引导效果,学院将全面导师制列入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并以学期成绩计入学分,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学院符合条件的导师申请上岗,师生双向选择,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以及深造就业等一系列领域问题。

    学院实行的教师Office Hours(开放交流时间)制度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每位教师在学期初公布自己的开放交流时间及地点,学生提前预约就可以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交流的内容则是开放的,材料解读、内容深化等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学习计划、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学生关心的问题,无所不包。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始终坚持的过程。浸润式、协作式和互动化的师生关系,能够夯实师生互动交流的内涵质量,引导学生学有所问、思有所询、研有所托、行有所成,既关心学生的学业和学术,更关心他们的成长与成才,这也是践行‘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进华说。

    沉浸式教学让知行合一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学院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全力打造‘金课’、优化课程体系上。”打破“灌输式”教学模式,基于“线上”平台资源和“线下”翻转课堂,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情境、交互、体验、反思融为一体的深度学习场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并得到应有的创新思维训练。

    顷刻间地动山摇,建筑物玻璃碎裂、柱子坍塌、房屋起火,大量城市居民被困压在建筑物内……在“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实验课上,大学生们身处智慧实验室,通过3D建模和VR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加上声光音等感官体验,切身感受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并以“政府应急管理中心”的角色去模拟开展现场救援。

    实验中,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感受地震发生时的破坏性和灾难性,需要按照实验预设参数,完成指挥部、医疗救治中心、应急避难点、警戒中心、救援队伍等各方面一系列的应急管理任务,应急救援环节涉及的救援元素如救援过程、救援队伍类型、救援工具等也完全贴近现实救援场景中的应用,形成的实验报告由系统自动评判生成最终分数。

    “我们通过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利用沉浸式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判断力、决策力。”参与授课的沈承诚教授介绍说,全新的授课方式得益于学院获批的“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国家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

    过去讲授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与决策时,老师们只能依靠播放图片、视频的方法进行情境渲染,很难模拟出具体的场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学院决定以建设智慧治理综合实验室为突破口,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满足多种危机类型的实验教学,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不能实务操作的弊端。

    在沈承诚看来,培养文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更需要搭建鲜活的、真实感的场景来推动两者的结合。

    “让大学生从‘纸上谈兵’变成‘实际练兵’,通过实操演练培养学生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的分析研判、决策指挥、救援处置等应对能力。”他介绍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带来的重大公共危机管理也给教学提供了最新的案例,老师们正在着手考虑将类似的公共卫生案例加入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中。

    建立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体系

    尊重创造,激发潜能,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这是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为此,学院搭建了大学生科研服务的纵横体系,在纵向上将科研嵌入到各年级学生教育工作中,有老师随时启发引导;在横向上主要针对课题开展基本流程选题、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进行专业化指导。

    “经过宣传和引导,有很多大一学生开始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因为还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就需要我们做好引导和培训,点亮他们心中的科研创新之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建洪说。

    针对低年级学生面对科研课题无从下手的情况,学院既有联合社会学院、教育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共同举办的“育研家”系列科研能力培养活动,为有科研兴趣的大一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能力训练与指导,又有专门针对初步接触课题科研的学生的低门槛“启蒙杯”科研竞赛,还有多种多样的专题分享会、优秀项目宣讲会等活动,激发起了大学生的科研热情,更是碰撞产生了不少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课题。

    2017级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张卉妍在2019年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回想起自己参与科研的经历时,她表示,正是学院搭建的各类科研平台的锻炼和老师的专业引领,让她从科研小白逐步成长起来。“参与科研让我学会跳出理论,更加去关注社会现实,也培养了我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深入思考如何让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文科生做科研的成就感满满。”

    “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应当是学术兴趣驱使下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新,需要破解制约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多点支撑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体系。”陈进华认为,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体系应始终贯穿于课堂内外,为师生提供高频次的互动平台,激发更多的科研兴趣,拓展学术视野,才能真正培养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遵守科研规则的学术研究习惯。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4-05/198895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