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青年一代人生际遇与新时代教育使命

[db:作者]  2020-04-02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石向阳 绘

    观点提示

    要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教育引导青年自觉把握新时代人生际遇,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在哲学意义上,际遇不同于遭际、经历、境遇、机会或环境,亦不同于所谓的命运,而是指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环境遇合所形成的一种关系及境遇状态。际遇既给人的成长发展提供资源和机会,也含有人对客体环境的担当与作为。把握新时代人生际遇,不仅为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提供动力和机遇,也是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方向和引领。

    在秉承党和人民的信任嘱托中把握际遇

    人不是抽象地栖息于世界上的孤立的存在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既表现为共时性关系,即人的生存发展无不需要相互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也表现为一种继时性关系,即父母与子女、老一代与年轻一代的传承和接续关系,彰显一种主体际性。诚如马克思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人生际遇的重要来源是主体际性,这种由主体间的共时性和继时性关系形成的人生际遇是一种主体际性际遇。

    亚里士多德以“要明白主政的良规,必先学习服从的道理”来定义青年。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青年必须服从于尊长,而难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把握自己的人生际遇。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慨叹:“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走上历史和社会舞台的开始,青年也因此获得为实现理想抱负而奋斗的人生际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不同时期,青年始终是最富有理想和斗志的新生力量和希望所在。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了新中国新社会给青年一代提供的人生际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九五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生际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努力为青年一代创造形成的一种主体际性际遇。为此,要教育引导青年秉承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嘱托,走好新一代人的长征路,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更好的成绩,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赢得自己的人生际遇。相反,离开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任何脱离祖国和人民利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投机取巧、自作聪明,最终都将无缘于新时代的人生际遇。

    在实现中国梦的接力奋斗中把握际遇

    人生际遇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主客体际性际遇。所谓客体即指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的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亦即人在生存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必定与之打交道的、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事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反映了主体对其依赖的客体对象的需求。这种需求及其实现受制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根本上决定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及其性质,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主客体际性。新时代面临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化为人们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等客体的需要、生产、分配和享用的不平衡不充分,进而形成不同的生存和生活境遇,带来不同的人生际遇。

    诚然,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美好生活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向往,获得一种主客体际性际遇。然而,中国梦及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不是天上掉馅饼,更不是什么静待花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为此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反之,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任何视探索尝试为畏途、把负重前行当吃亏、“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成不了事,也难以获得人生际遇和快乐。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接力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出彩,创造美好生活。

    在建功立业新时代的能动性实践中把握际遇

    进一步而论,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并不是抽象的和单方面的,而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存在。换言之,际遇不是我与物、我与他、主与客的二元状态,而是二者遇合激发主体的能动性实践的结果。马克思在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时指出:“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新时代中国青年在从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生际遇的同时,还应通过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实践,在改变客体世界的同时不断改变自身,创造属于自己而又无愧于社会和时代的人生际遇。这种通过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的人生际遇是一种实践性际遇,一种将主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际遇由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中介和桥梁。

    诚然,现代意义的青年是工业化对劳动市场客观需要的产物,青年作为工业生产的预备队从儿童社会分离出来,又同成人社会保持一段距离。生产者和边际人的二重性,决定了青年具有自身的社会角色、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有着自身的价值立场和利益诉求。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分配与获得方式出现多元化,分化程度高,方式更加多样。青年一代不只是经由政府统一计划和分配来实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交换与分配,而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和尺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从不同来源获得所需要的社会资源。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就业门槛、高工作压力,产生相当多弱势青年即所谓“屌丝”;社会利益分化的结果,也涌现一些贪图享受、不爱劳动、不愿奋斗的“富二代”“啃老族”。同时,青年人需要接受更高层次、更加多的教育与培训,其由“边际人”向成人社会过渡的周期更长、门槛更高了,面临求学、择业、娱乐、闲暇、友谊、恋爱、婚姻、住房、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挑战、困惑和压力,由此产生诸如月光族、蚁族等。

    为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教育引领青年,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广大青年把握时代所赋予的人生际遇,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用建功立业新时代的能动性实践,才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成就自己的出彩人生。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启迪人生,方能走好一生的路,使人生际遇获得升华和超越。

    总之,教育引导青年把握新时代人生际遇,既要从其所处的历史和社会的现实环境、境遇来把握,也要从青年自身的现实处境来把握,更要从两者的遇合所形成的互动关系来整体把握。要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教育引导青年自觉把握新时代人生际遇,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同时,积极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4-05/198907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