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SCI至上”是“唯论文”的典型表现,“唯论文”又是“唯帽子”的重要条件。因此,破除“SCI至上”顽疾,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破除“五唯”顽疾,解决教育与学术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要举措和关键一步。
“SCI”只是一种科学学术论文引文索引的统计分类,其本身反映了不同类型、不同影响因子分区刊物的层次或等级,与所发表的论文的质量高低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无必然性、确定性。因此,“SCI”等本身作为一种学术论文引文索引的工具没有错,能够在“SCI”等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也是评价国内学者学术成果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错,错在“SCI至上”。而这些一定程度上又与大学排行榜对SCI论文权重的过度重视有关。
众所周知,造成高校“SCI至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高校追求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与学科排名的不断递升。这就造成了个别高校管理者不去真正关心大学实际现状、需求和发展的潜力,而是紧紧盯着大学排行榜来制定政策与制度。为追求排名上升,自然而然地就把追求“SCI”论文的数量放在了办学目标与科研考核的重要位置。
虽说,准确、科学的排行榜有利于宏观管理与资源分配,也有利于家长及社会的评价与择校等。但问题是,当前的各种世界大学排行榜都难以充分全面地反映世界各国和地区大学办学实际情况,无论是国外影响较大的排行榜,还是国内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学排行榜,甚至有许多排行榜就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炒作与商业行为。可以说,大学排行榜对“SCI至上”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评价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作为大学的核心与本质——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难用简单的几个指标进行测量并反映。用世界上一些所谓顶尖刊物(SCI/SSCI/EI等)所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获国际大奖(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等)、经费(尤其是科研经费)、入学率、毕业率、师生比等数量指标来简单的将全球知名大学划分等级与名次,无疑不够全面。况且,世界大学排行榜主要体现了英美研究型大学的理想类型与研究范式。世界其他一流大学的悠久传统与鲜明特色、优势往往可能在这些排名中被忽视。在大学排行榜影响之下,高校之间可能越来越趋同,多样性的学术传统与文化逐渐齐一化,不同办学模式与特色、不同学术范式和学派之间的差异可能逐渐消失。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构成,有其成就,有其短板,如果全部被转化为数字,真正的大学也就不存在了。潘懋元先生一再告诫大家:“一流大学不是大学排行榜‘排’出来的!大学不应围着‘排行榜’转。”因此,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和高校管理者应抵制、摒弃国内外各种大学排行榜的不良影响,支持高校特色发展、科学发展。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