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等。
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思想,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劳动、劳动教育、劳动创造的重要讲话,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的阐释与发展,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伟大纲领和行动指南。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更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途径。劳动教育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实践活动,它教会人们用劳动来收获幸福的生活,用智慧来创造美好的明天。劳动教育的本质是致力创新创造,实现人的创造性与现实性的和谐统一,为强国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劳动是一种创造”,正是因为人类不断地在劳动中展示的创意、创新,在劳动中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促使了人类更愿意劳动。人的创新创造从来不是一夜生成的,而是在持续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不断浸润、萌生的,从而推动社会公众创新、社会创新。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接受锻炼,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分析劳动过程,学生可以在制定劳动方案中创新,在学习比较中创新,在动手劳动中创新,在与他人交流中创新,在反思劳动成果中创新。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劳动态度,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劳动过程中,伴随劳动成果,学生主动作用主体人格得以发挥,这是创新的根本。在1000多所实验学校中,我们一直强调主体在实践中创新,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创新,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长期的坚持,就会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的自信。学生也可以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持续更新的劳动工具、不断创造的新技术中,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和发展的,人不仅要适应自然还需要改造自然。劳动使学生由教室中的“接受型客体”变为劳动中的“主动型主体”。
劳动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劳动目标、任务、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劳动实践;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活动并积极探索,不仅完成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简单累积,而且使自身与新的知识或经验发生相互作用,并促使其知识、能力、态度及人格等多方面发生变化;学生能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不断反思自身的劳动活动,了解自己的劳动过程、劳动效果以及劳动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因为劳动过程中产生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按照后现代教育观点,这正是获得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体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创造性。
劳动过程中,伴随问题的出现,学生发散聚合思维品质得以彰显,这是创新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与智育是紧密相连的,充分肯定了劳动特别是手工劳动在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倡“手脑并用”的教育模式,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更加聪慧;脑促进手的灵活,让它成为创造性工具。今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极大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实践与探究是孪生姐妹,相得益彰。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问题总是不断呈现,“生疑─质疑─析疑”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不断的积聚产生创新的过程。劳动不只是简单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以问题驱动创新的新机制,因为劳动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生活、社会更为亲近的空间。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的高度智力投入,能不断生成创新要素,促进学习创新。
劳动过程中,伴随劳动状态,学生敢冒险的探究精神得以弘扬,这是创新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教育部等部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他们勇于创造的精神。
劳动过程,重要的是体验。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就是一种学生亲身感受、探索、接近生活实践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理性与情感的整体参与。但劳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劳动进展,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状态,既可能是危险的处境,也可能是困难更大的挑战,面对挫折,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只能迎难而上,这是创新的精神。
当学生面对劳动的新情况,致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可能存在危险性,但因解决过程中的同学协同经验,或者同学目标任务成功分解的策略,或者错误尝试中同伴的分享,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创新情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上乐意创新,才能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与释放创新理性的完美结合。目前如火如荼的创客教育,其本质是劳动,让学生通过劳动克服困难,领略创新的美好。
(龚春燕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研究员,魏文锋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策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