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不用眼看、1分钟读完一本书的所谓“量子波动阅读法”一度在网上引发热议。评论大多为“骗子那么坏”而愤慨,更为“家长这么傻”而怒其不争。究竟是什么蒙蔽了甘愿付出巨额培训费的家长的眼睛?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陶沙。
陶沙认为,不能简单地说骗子多么高明、家长多么傻。首先,应该理解家长,他们太想让孩子赢了,总希望有灵丹妙药。其次,某些培训机构炒作的概念似是而非,蒙蔽了家长。从根源上说,家长上当受骗是忽略了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提高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科学事实。
研究显示,阅读不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训练的技能。但这里所说的训练并非单纯指提升阅读速度。阅读的本质是通过加工文字的形,获取文字音和义的信息。“读,首先是视觉加工,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脑完成形—音—义的整合。无论怎么训练,视—听—义加工的复杂过程决定了阅读速度不可能无限地快,必须在意义的深加工和快加工之间取得最优的平衡。”陶沙说,一般来讲,熟悉的内容会读得快,不熟悉的内容就读得慢;对阅读加工深度要求高的读得慢,要求低的读得快——因为深度加工需要时间。
应该说,以信息检索为目的的阅读通过练习可以提升速度,但这样的快速阅读只是阅读活动很小的一部分,通过提高熟练程度,尤其是字词解码的熟练程度,就可以达到这个要求。对多数人而言,单纯的速读训练并非必要,除非有特殊需要。
人们希望通过提高阅读速度应对海量信息,这可以理解。但不要忘记,阅读的目的还在于欣赏、理解、创造。陶沙指出,发展能力的阅读离不开精读,不可能在无限快速的“翻书”中实现能力的全面增长。单纯为提高速度的阅读训练,难以实现加工深度、质量的提升。如果希望孩子通过速读来提高学习成绩,那家长很可能要失望了。
“商家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放大了局部的东西,或把似是而非的概念极端化,以至于把家长带偏了。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理解和尊重孩子发展的科学规律。”她说。
大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只有让儿童深深地沉浸在阅读活动中,大量、长期地积累阅读经验,才能形成并发展出高效工作的“阅读脑”,支撑起优质的学习和发展。陶沙强调,学习和心智成长的物质基础是脑,因此我们有必要科学认识脑发育、脑与学习的规律,基于脑认知发育与工作机理开展教育教学。
她认为,对学生学习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应用转化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系统整理和传播研究的共识,还需要结合教育实际问题,进一步检验、转化,才能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从而大规模应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包括阅读在内的学习是从脑到行为的多尺度活动,因此,只有充分结合脑与行为研究的多种技术和方法,从实验室到教室,从不同角度围绕学生学习的共同问题协同研究,才可能真正揭示学生学习的脑与认知规律。陶沙表示:“当前,有关儿童青少年脑与学习的多学科研究进展迅速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新的科学研究发现需要多方面的验证形成共识,更多的规律仍有待发现。我国即将实施的中国脑计划研究包括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与提升,这一重要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必将大力推动我们对儿童青少年脑与学习的科学原理的深入认识。”
据她介绍,2017年9月起,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2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研究全国联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全国协作研究,旨在揭示中小学生学习的脑与认知机制,为解决包括阅读困难在内的各种学习困难提供科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