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的重要一课。真正的分享,是没有附加条件的,它就是一种幼儿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在幼儿园里,我越来越发现,幼儿有很多分享并不是从帮助、善良、快乐出发,而是走向反面,变成了攀比、炫耀、唯我独尊。这些负能量的“分享”,我暂且把它称为“伪分享”。这种“伪分享”在幼儿园里并非孤例。
镜头一:妈妈让分享我就分享
豆豆每天来幼儿园都会哭一会儿,妈妈就让他带一点儿小零食,说是要和老师分享,这样老师就会喜欢他。可每天早晨,豆豆把零食递给老师后,就马上躲到妈妈身后,继续哭一会儿。每次都是老师耐心地劝解,才让豆豆化哭为笑。
发生在豆豆身上的这种分享,不是出于幼儿的意志,而是一种被动的分享,所以他根本不了解分享的意义。这就是伪分享。
镜头二:分享得越“大”越快乐
有一天,玲玲过生日,妈妈买了一个很大、很漂亮的巧克力蛋糕送到幼儿园,说是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一整天,玲玲的身边都围满了深感崇拜的幼儿,问这问那,玲玲沉浸在“分享”的快感中。
这也不是一种真正的分享,这是一种炫耀,也是伪分享。
镜头三:分享给你,我是“老大”
姗姗是一个较其他幼儿更成熟一些的小女孩,她的个性非常鲜明,小朋友都不太愿意和她玩。为找到当“老大”的感觉,让别的小朋友都服从她,姗姗就偷偷从家里带来小玩具。自由活动时,她想跟谁玩就把玩具分给谁,还告诉小朋友:“想要玩我的玩具,就必须听我的!”
幼儿是单纯的,想玩哪个玩具,就会恭维和服从带玩具的幼儿。姗姗的行为也不是一种真正的分享,而是唯我独尊式的伪分享。
这些幼儿不但没学会分享,而且滋生了很多不良品质。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是个体主动自愿与他人分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但是,若幼儿分享的意识没有被充分调动,而是以外部动机来支撑其分享行为,认为自己的分享会得到一定的回报,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分享的前提,就会助长幼儿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养成。
怎样才能让幼儿从伪分享走向真正的分享呢?结合我园“自然教育课程”理念,我们在教幼儿学会分享的活动中总结了一些较为适用的做法和策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学会理解他人的需求
很多时候,家长想让幼儿带东西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却忽略了告诉幼儿分享的目的、分享的好处。幼儿不能体认到,分享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于是,我们做了全面的研究,让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尽量去体验、感受、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六一”活动中,我们就开展了去敬老院分享礼物的活动。在实施这个活动前,教师预先制定了活动方案,提出几个问题让幼儿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入实施阶段。
第一个问题:敬老院的老人,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里而要到敬老院呢?目的是让幼儿明白人老了之后行动、思维都开始退化,敬老院的老人有的可能是家里没有孩子,有的可能是孩子上班工作忙,没时间照顾老人。
第二个问题:老人需要什么?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老人现在最需要的是陪伴和照顾,如按摩、捶腿、喂饭等。通过讨论这两个问题,丰富幼儿的知识,而后征求幼儿的意见,明确了到敬老院该做些什么。这时幼儿就提出了分享食物、分享故事、分享节目等。明确了分享的内容,幼儿就和家长一起制作点心、扇子、纳物盒等,一起送去敬老院。
这种分享对幼儿影响很大。回到幼儿园,幼儿在美工区表征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语言区讲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建构区搭建敬老院。更重要的是,许多幼儿从此树立了尊敬老人的意识,就连对自家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态度也有了转变,还有的家长此后经常带幼儿去这所敬老院陪伴老人。
在集体氛围中感受分享的快乐
最常见的幼儿园中的分享行为,就是过生日的幼儿喜欢带一个蛋糕,和全班小朋友分享。以前我们只是简单地唱支生日歌就开始分食物。在明白了分享的意义后,我们意识到,分享不光是物质层面的,更应该注重对幼儿进行精神层面的熏陶。我们将班里幼儿的生日按月份归类,每月共同为几个幼儿集体过一次生日。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让每个幼儿带愿意分享的食物,还制作了PPT:我是怎么来的。通过看课件,幼儿明白了家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了许多辛苦,更加懂得要珍爱家人。与此同时,全班会为这些过生日的幼儿送祝福。大家用画画表达心意,然后集体装订起来送给过生日的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了分享是能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
从榜样身上汲取分享的动力
分享行为,是把自己的快乐和需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分享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需要榜样的作用。而成人就是一面镜子,成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表现,所以成人要做幼儿的榜样,让幼儿从成人的分享行为中,增强自己的分享意愿。
比如,我园每个班级成立了“家庭活动小组”,小组内的5—6个家庭可以在节假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蕴藏着很多培养幼儿分享品质的契机。有的家长豪爽地分享自己家的“烟台苹果”,有的家长分享他们带来的玩具,还有的家长小憩时给大家分享快乐的故事。中午要吃饭了,大家把带来的饭菜一起分享。幼儿在家长分享行为的浸染下,自然也就有了分享的动力,增强了分享意愿。
真分享和伪分享很远,因为它们反向而行,然而它们又很近,成人稍微引导失误,就可能让幼儿原本善良的行为发生扭曲。因此,作为教师、家长,需要及时反思并关注幼儿的行为,引导他们成为积极、阳光、真正热爱分享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