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涵(9岁,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绘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家长因为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而感到苦恼。众所周知,几种负面教育风格的家庭模式,比如强权式、溺爱式或忽略式的父母,都会对孩子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也很难在孩子心中建立真正的权威。怎样的教养模式才能让父母既和孩子有亲密的关系,又对孩子拥有真正的权威和影响力呢?美国亲子教育专家麦道卫博士写过一本《六A的力量》,书中强调爱和管教的平衡,提出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关系型父母,对孩子有爱也有权威。关系型父母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亲子关系以爱为基础
如果把家比喻成一座房子,麦道卫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接纳是地基,紧挨着地基的是赞赏、关爱、时间;代表管教部分的责任和权威,就像房梁和屋顶。也就是说,在健康的、功能完善的家庭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管教的基础,否则父母很难在孩子心中建立真正的权威。
我有两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初中生,两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孩子平时成绩不太好,但父母一直以平等、接纳的方式和孩子相处,总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给予鼓励,所以孩子性格比较阳光,平时和父母相处很融洽。这次居家学习期间,孩子不仅能自觉完成学习计划,还会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居家时光仿佛成了孩子成长的加速器,给了父母很大惊喜。另一个孩子平时成绩很好,父母期望很高,全职妈妈投入很多精力在孩子身上。但居家学习期间,孩子仿佛变了一个人,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拒绝和父母沟通,甚至因为一件小事和妈妈爆发严重冲突,让父母非常难受。
显而易见,这两个家庭的差别在于,亲子之间是否建立了以爱和接纳为基础的良好关系。正如麦道卫所言,“规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就会导致反抗。孩子不会对规矩积极响应,他们只对良好的关系有所响应”。如果父母不是通过爱和接纳给予孩子安全感,没有通过赞赏给予孩子自我价值感,没有花时间去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就不要指望孩子会心悦诚服地顺服父母定的规矩。等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些规矩还可能遭到意想不到的叛逆,导致更多的负面行为。
言传身教是最大影响力
关系型父母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给孩子以正向积极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或多或少承袭父母的秉性。父母如果希望对孩子有影响力,就必须自己先身体力行。
作为一名初中孩子的家长,此次居家学习期间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希望孩子每天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但刚开始孩子很难安静地坐下来进入阅读状态,如果大人不提醒,他有时还会忘记。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将每天晚餐后的一个小时定为家庭阅读时间,一家三口一起坐在餐桌边读书,读完后就当天阅读的内容互相分享。这样坚持几天后,孩子很快就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
关于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麦道卫认为父母也可以接受孩子的监督,让孩子学会负责任的最好办法,就是父母自己先为孩子设立一个榜样,同时接受孩子的监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颗诚恳谦卑的心,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感受。作为4个孩子的爸爸,麦道卫对每一个孩子都这样说:“我想做你最好的爸爸。如果你觉得我做得不对,或者不公平、不爱你、不关心你,请你一定告诉我。”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提出中肯的意见,他就会反思并努力做出改变,包括放下身段请求孩子的原谅。
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爱和管教,就像家庭教育这架天平上的两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关系型父母既会和孩子建立爱的关系,也会用规矩和约束来给孩子划界限。
有两种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的管教方式。一种是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即通过自食其果来学会守规矩。对很多中国父母来说,这一点似乎是件困难的事情,他们总害怕孩子走弯路,总想帮孩子规避成长中的风险,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体验世界的机会,也很难帮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和责任心。
麦道卫家的客厅有一个敞开式壁炉,他经常担心小儿子乔纳森会被烫伤,因为孩子根本不懂得火的厉害。有一天他们吃烛光晚餐时,乔纳森伸出手指去触碰蜡烛的火苗,他没有阻止,结果孩子被火苗烫到后立刻把手缩了回来,疼得大哭。孩子的灼伤并不严重,但这次经历足以让他尝到火的厉害,并知道以后要避而远之,父母就不用再担心他因靠近壁炉而被烫伤了。
另一种管教方式是逻辑后果法则,即父母和孩子事先约定不履行职责或有不当行为时将要面临的处置。比如“要是不能把饭吃完,就没有甜食吃”“如果当天玩手机的时间超过一小时,接下来的一周都不能再玩手机”。实行逻辑后果法则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事先协商,而不是由父母单方面制订规矩。这种管教方式要求父母相信孩子能用自由选择来负责,并且帮助孩子发展出做正确选择的能力。
坚持原则,言出必行
一旦制订了规矩就不轻易改变,温和又坚定地执行规则,是关系型父母的又一条教养准则。孩子如果违反了事先约定好的规矩,就必须接受说好的处罚。否则规矩就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父母也失去了应有的权威。
我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每个周末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去附近的广场玩耍。有一天他回家后没有完成作业,并撒谎说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我发现后没有大发雷霆,而是严肃平静地告诉孩子,撒谎是不对的,必须按我们之前说好的规矩接受惩罚,就是周末不能和小伙伴去广场玩耍了。孩子可怜巴巴地说,这个周末是他一个好朋友的生日,已经约好了要一起庆祝。但不能撒谎的规矩和惩罚措施都是之前说好的,孩子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最后我没有松口,孩子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和教训。当然,我也理解孩子心里的失落情绪,让他向好朋友解释了原因并事后买生日礼物补送给他。
对父母来说,坚持原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容易受到自身情绪或者孩子情绪的影响,比如看到孩子哭闹不止就忍不住心软,或者在公众场合觉得没有面子就妥协,这都不利于树立孩子对规矩的敬畏心,也不利于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界限、负责任的人。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不断成长,努力成为关系型父母,对孩子有爱,也有权威。
(作者系本报实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