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致敬战疫青年志愿者

[db:作者]  2020-05-0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代表 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代表 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代表 张妍 魏星 复旦大学线上辅导志愿队 宗吉 殷悦 袁浩 常华仁 黄佳俊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的抗疫故事令国民感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活跃着一大批青年志愿者,他们默默无闻,主动请缨,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中国教育报特别采访了一些“90后”青年志愿者代表,报道他们参与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并向这些敢担当、讲奉献的青年志愿者致敬。

        ——编者

关键词:战士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

“那一刻,更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本报记者 柴葳 通讯员 仰东萍 钟艳宇

    2月9日15时,经过两轮感控培训并通过考核后,第三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杨林承穿好防护服第一次进入病房污染区工作前,主班老师告诉他已经有大量患者及家属在病房门口等候。病房门一推开,原本嘈杂的等待区瞬间安静,无数焦急等待的目光投向他们,紧接着便是黑压压的人群涌来。

    近一年内先后在CCU、RICU和急诊几个岗位流水轮转的工作经验在时刻提醒他:此时,一丝一毫的混乱都会使工作效率低下、患者焦虑加倍。稳住!必须稳住!杨林承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安抚患者情绪,并清晰解释接收患者顺序的原则,等待区秩序很快恢复。此后6个小时内,6名重型及2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工作顺利完成。

    4.2万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跃动着蓬勃的青春力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就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全队137名成员中有60名共产党员,其中1/3是“90后”党员。

    1993年出生的王奔是这支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医生,也是抗疫一线的临时党支部书记,2019年刚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2月6日,刚刚结束两台急诊手术的王奔接到了医疗队的集结电话,开启了穿着防护服在重症病房查房、与50名患者一一问诊交流的武汉日常。

    2月14日凌晨五六点钟的抢救,让他永生难忘。那天,武汉突然刮起大风,风夹着雨打在玻璃上,病房里一位50多岁的肾移植后患者突发病症,王奔与共同当班的赵志伶等医护人员冲到患者身边抢救,伴随着阵阵雷声为患者一下下做着心外按压……

    “由于病情过重,很遗憾我们最终没能留住他。那一刻作为医者,内心的无力和悲痛难以言语。当时,更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在隔离服的密闭空间里,王奔每查5个病人就得休息10分钟。有一位患者看到了,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年轻人,有担当”,患者的鼓励让他内心充满力量。

    作为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专属医院,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18支国家和省市医疗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134名队员整建制承担了一个病区50张床的救治任务。在他们当中,34名“90后逆行者”勇担责任、挺身而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用实际行动支援武汉,展现出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

    “90后是一群孩子,更像是一群超级战士。”朋友圈的一段文字深深触动了25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护师权怡的心。作为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党员,权怡至今对一位病人“念念不忘”。

    82岁的段爷爷,患有眼疾,临出院前,却伏案良久,自己一笔一划地给医疗队所有队员写了一封感谢信:“为了谁,拿起笔,含着泪,感谢北京医疗队,不远千里来到武汉,日以继夜不知劳累,让我创造奇迹走回家门,千言万语我不能表达,愿你们身体健康,一切安好!”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参与这场抗疫斗争,无疑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吴超深有感触,“抗击疫情的经历是给我最好的成长礼。”

    孩子刚出生两个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金汉就赶到了武汉。“听到武汉急缺医护人员的消息,如果不来的话,一定会后悔一辈子。”金汉对家人很愧疚,但他相信以后孩子知道他父亲作为一名医生,曾经支援过这样一次战“疫”,一定会很骄傲。

    一次夜班抢救一名危重病人时,患者突然摘下无创呼吸机面罩剧烈咳嗽,飞沫沾在面罩上、散落在空气里,病人氧饱和度也一直往下掉。没有时间考虑太多,队员们立刻采取措施救治。“也许以前我们还会当自己是个孩子,但是经过这次的疫情,‘90后’已经成为了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的人。”金汉说。

    驰援武汉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医生刘中砥度过了30岁生日,他笑称自己是最老的“90后”。他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忠实承担好执行者的角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主动请缨,为团队分担工作。在这段难忘的经历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在患者顺利出院时,回忆起他们从入院初期的焦虑到经过治疗慢慢康复,再到最后展露笑容的过程。

    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的病人呼吸畅快了,咳嗽消失了,神情也愈发轻松,有时还能开个小玩笑。刘中砥医生说,即便隔着防护镜和一层厚厚的雾气,也能看到,他们的眼睛里,有了光。

关键词:红马褂

武昌理工学院大四学生张妍——

“志愿红将是我一生的信仰”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刘明杨 朱威龙

    “您积极响应共青团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一线,无私无畏,奉献自我,服务他人……”近日,湖北省志愿者协会给“90后”大学生张妍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和感谢她在疫情期间做出的贡献。

    张妍是一名土家族女孩,中共党员,武昌理工学院大四学生。“寒假期间,每天在电视上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医护工作者、志愿者义无反顾地离开自己的家人,奔赴疫情第一线,我的眼中充满了泪水,内心充满了感动。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也想要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她响应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号召,穿起红马褂,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2月3日,张妍被安排在了咸丰县的城南社区,做返乡人员情况登记,并每天电话排查小区居民,询问他们最近是否出过门,家里有没有人感到身体不适等一些疫情防护问题。每天早上八点到岗,一直忙到晚上六七点,由于工作量大,中午吃饭都是抽时间轮流吃,“每时每刻都必须要有人在岗位上”。

    “今天您量体温了吗?”“请问您要到哪里去?还请您戴上口罩!谢谢您的理解和配合!”像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对话,一天中不知要重复多少次,长时间说话使得张妍的声音变得沙哑,耳朵也因为长时间戴口罩而被拉伤,每天工作结束之后腰酸背痛,可是张妍从没有叫过苦、叫过累。

    2月底,她又被调到县防疫指挥部协助登记出县境人员,工作的地点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场地,所接触的人更加复杂,人流量更大,工作任务也更艰巨。“一件事,要么选择不做,选择了做,那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是张妍对待工作的态度。

    “没有父母的催促,也没有丁零作响的闹钟,每天早上却能从床上准时爬起来,开始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能给我带来充实和快乐。”直到当地“解封”那一天,张妍一共在抗疫志愿服务者岗位上连续工作了53天,共计服务500多个小时。“工作虽然辛苦,但也让我见证了世间许许多多的真善美,有一天一位陌生人扛着一箱饮料送给我们,当我们想着询问他名字的时候,只看到他默默远去的背影,人间的真情着实令人感动!”

    2月29日,张妍在网上看见了一则消息,有一对夫妻奋战在抗疫一线,留下十岁的儿子和四岁的女儿在家。她便思考能否成立一个志愿者辅导班,专门辅导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孩子。于是,她第一时间与咸丰县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贺艳玉商议。在得到贺姐的支持后,张妍立即把招募信息发在了大学生志愿者突击队的群里,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招募到了11名大学生志愿者。

    “从未感到如此忙碌而充实!”在网上辅导孩子学习之余,张妍还报名参加了咸丰县关爱留守儿童“双结双促”走访慰问活动,与贫困留守儿童结对,围绕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助学扶智、权益维护等方面开展结对关爱。对于自己未来的打算,张妍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疫情胜利结束。尽我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志愿红也将是我一生的信仰!”

关键词:插管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90后”教师魏星——

 “我不需要钱,梦里都希望能上一线”

本报记者 阳锡叶

    “同意魏星同志火线入党,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请组织部认真组织材料报长沙市民办教育党委审批。”日前,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召开了一次特殊的视频党委会,同意该校教师魏星的入党申请。

    1992年出生的魏星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2014年毕业后曾在医院工作并获得了ICU护士证书,现为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医药学院护理专业教师,主要担任急危重症护理学和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工作,2018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今年寒假,魏星回到湘西永顺县老家过年,2月2日,便申请去了永顺县人民医院当志愿者,成了护理部的宣传员。不过,她最想的还是去武汉支援一线:“看着武汉病人的呼救,看着曾经的老师、同事都去湖北支援,我一直落泪,十分惭愧。”

    2月7日,她从网上得知,武汉协和江北医院缺乏护士,尤其是ICU护士,曾在医院ICU病房工作三年半的她立即跟医院联系,发了一条请战短信:“胡老师,您好,我叫魏星。看到你们那里缺护士?如果缺,我不需要钱,梦里都希望能上一线。”

    她在请战短信里写道:“我的老师、姐妹都去支援武汉和黄冈了,我坚决听从安排,无论岗位、无论夜班,我年轻27岁,证件齐全,抵抗力强,耐力好,曾经是长跑冠军,父母支持,家里姐姐、姐夫都是党员,我虽不是党员,正努力入党。只要您同意,我的箱子已经收拾好了。”

    很快,武汉协和江北医院同意了。2月9日,在铁路民警的帮助下,魏星踏上了当天最早开往长沙的C8025次列车,成功赶到了武汉支援的医院。在武汉下车前,民警再次关切地对她说:“此去非常危险,你想好了吗?”她点了点头。

    在驰援武汉的40多天中,魏星作为志愿者,主要负责气管插管及护理和吸痰、插尿管、胃管、患者大小便的处理等工作,从生理、心理和生活上全方位照顾患者。在给病人做气管插管护理时需要吸痰,必须亲密接触。“我知道那痰液里有病毒,但如果我不清理,病人会很痛苦。”为了帮助病人吸痰,魏星常常累得全身湿透,护目镜早就看不清了,只能从侧面的一个视线去给病人打留置针。

    有一位奶奶,当时心理压力大,已经没有求生欲了,绝食不吃东西。魏星耐心劝她:“奶奶,我是湖南跑过来的,坐了3个小时汽车,2个小时高铁,4个小时火车才到武汉,就是希望你们好起来,您一定要吃几口。”那位奶奶当时就哭了,竖着大拇指,一口一口把饭吃下去了。

    平时ICU护士最多只能护理3名病人,而在重症救治一线,魏星最多的时候需要护理8名病人,遇到转运接收病人的时候,一天护理的病人最多高达30名。“累得腰酸背疼,喉咙里的痰就咽不下去,心率已经120次了,刚开始耳朵会疼,后来就麻木了,之后我才发现自己耳朵已经破皮了,手也磨破了。”魏星说。

    疫情严重的时候,面对每天16个小时以上的白班、12个小时以上的夜班,本来就苗条的她一下瘦了6斤,体重只剩84斤。但即使超负荷运转身体亮起了红灯,魏星也没有下火线,“安慰自己是打不死的小强”。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各省的援鄂医疗队开始有序撤离。3月24日,她在给党组织写的思想汇报中写道:“以前不知道,等疫情来了,我才发现我深爱着我的国家,我热爱着我的家人、学校、学生们、现有的生活,等疫情结束了,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用心过好每一天。”

    ……

关键词:11000小时

复旦大学线上辅导志愿队——

“我也收获了快乐和感动”

本报记者 任朝霞

    “志愿服务结束后你遇到问题,也欢迎随时和我沟通,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晚上10点,两个小时的辅导很快就要结束了,复旦大学2019级社科二班第二团支部书记安硕一边整理着辅导笔记,一边认真地对网络那端的同学说。这名同学的家庭条件不太好,安硕希望能够尽己所能给他更多的支持。

    疫情发生以来,复旦大学1684名青年学子像安硕一样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线上辅导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1000小时。

    2月中旬,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牵头组建了“你的后方,我来守护”复旦战“疫”前线医护工作者子女线上辅导志愿队,有301名志愿者为上海33所医院214户家庭的223个孩子提供课业辅导。

    3月初,志愿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校团委发起“鹅旦梦”计划,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志愿者,面向湖北及全国战“疫”一线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志愿服务。在受疫情影响而有线上辅导需求的家庭中,优先向务农、务工和县城乡镇地区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家庭提供帮助。

    34个院系单位响应,302个团支部组织,1383名志愿者参与,对接服务全国534户家庭。心系疫情、充满热情参与志愿服务的不仅有本科生,还有80个硕士生团支部的320名志愿者,以及21个博士生团支部的71名志愿者。

    各团支部还根据所服务学生的性格、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特点,积极开展支部内部分工,让在线辅导的教学服务形式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针对中学高年级学生追梦路上的视野拓展需求,学生会还积极筹备线上特色讲座,提供复旦优质学术文化资源体验。

    “是真的吗?”2019级社科三班第二团支部书记吴优对接的是一名高三复读学生,第一次联系时,电话那头传来充满惊喜而又有些怯怯的声音。这让吴优深深地感到,自己不仅要提供线上课业辅导,更要给他带去关心和鼓舞,助力这些孩子实现梦想。

    “疫情期间一直在社区忙防控工作,孩子刚上高中,处于青春期,很高兴能有复旦大学的志愿者来跟孩子沟通,希望他们带来的帮助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还有心理上和生活上的陪伴与关怀。”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的家长蒋女士在报名时对“鹅旦梦”计划充满期望。

    针对疫情期间许多孩子缺乏陪伴的情况,“鹅旦梦”计划采取成长结对的辅导模式,鼓励志愿者为学生线上开展心理健康疏导与疫情防护教育等,通过陪伴、写信等形式关爱孩子的成长。

    冬去春来,志愿服务收获的是共同的成长。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2018级学生陈可说:“我的父母都是医护人员,所以我很能体会到特殊时期孩子们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的感受。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快乐和感动。”

关键词:耙耳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00后”藏族志愿者宗吉——

“耳朵疼可以用手扶着,但是心疼就没有办法”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王霄

    近日,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收到了一封来自雪域高原——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扯休乡巴定村村委会,寄来的感谢信。

    来信中,巴定村村委会感谢大学生宗吉,在村里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为该村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月的日喀则,天气依然寒冷,时常下雪,风呼呼地刮着,刮得宗吉的耳朵生疼。她耳骨较软,被口罩拉绳勒扁了,耳朵经常耷拉着直不起来,看着就像“耙耳朵”。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工作,宗吉的耳朵早就冻得失去了知觉,口罩反复掉下来,需要一直用手去扶着耳朵。

    “耳朵疼可以用手扶着,但是心疼就没有办法。”宗吉说,刚开始当志愿者,有一点心疼。大家还觉得疫情离村里很远,很多人卫生意识淡薄,不愿戴口罩,更不愿勤洗手。“一些村民,经常是喂完牲畜,手也不洗就打茶、做饭。”宗吉说,“为了做好这部分村民的工作,我坚持上门宣传,有的村民听不懂汉语,还要讲藏语。大家一起认真做好巡逻工作,发现出门没戴口罩的坚决予以纠正。”

    刚开始,很多村民不支持宗吉的工作,直接从测量体温处“飞奔”而过,但是宗吉和其他志愿者们秉承着“不放过一个,不漏掉一个”的原则,弓着腰也要追过去帮他们测量体温。“追赶”了几次之后,慢慢地,大家都明白了大学生志愿者宗吉不是好欺负的“耙耳朵”,也认识到了体温测量工作的重要性,村民们都能积极配合宗吉的工作。

    “面对疫情,家里一开始还是比较担心,不太想让我去,我跟家人说,村里大学生很少,学医的就两个,后来家里人都支持我。自己其实也没想太多,就想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宗吉说,做志愿者时,每一天晚上都是煎熬的,看着天上落下的白雪,算着病毒的潜伏期,想着米玛仓觉奶奶……担心和害怕让宁静的夜晚异常漫长。

    “米玛仓觉奶奶有支气管炎,总是咳嗽,害怕自己会得新冠肺炎。”宗吉告诉老奶奶,她的体温一直很正常,不要担心,新冠肺炎是可以预防的,一定要多洗手,还要多喝热水、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多运动。米玛仓觉奶奶听不懂汉语,为了让老奶奶放心,宗吉还专门买了仁青流感丸和藏药香包。喝着米玛仓觉奶奶家热热的酥油茶,听着一声声“突及其”(感谢),一股股暖流汇入宗吉的心里,她的耳朵红红的。

    有一天执勤,一位不认识的阿姨突然塞给宗吉一袋零食,对她说:“我的一点心意!”转身就没了人影。宗吉说:“我为陌生人守护,陌生人为我送上关心。灾难面前,温暖总在人间传递。”

    “家乡人的健康意识还要加强,家乡的医疗条件亟须改善。”去年暑假宗吉就在村里组织了义务量血压活动,她深切感受到家乡更需要医生,尤其是懂藏语的医生。宗吉说:“虽然仍在读大二,但这次疫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毕业了一定要回来当一名医生。”

关键词:临时工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女孩”殷悦——

“多生产一个口罩,多一份守护”

本报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朱慧

    整天泡在口罩厂,每天近12小时的重复作业,周围充斥着机器的隆隆声……这样的情景,成了这个春节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殷悦的日常。

    殷悦,是该校音乐学院的一名大四学子,从小多才多艺,也是校民乐团宫羽筝团的团长、校主持人队的团支书。大学四年,殷悦活跃在校内外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的现场,是一位有颜有才的女孩。

    今年寒假,她从媒体报道中关注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一次性外科口罩、医用防护N95口罩几近脱销的消息。第一时间,殷悦想到的不是冲出家门买口罩,而是四处打听本地有没有口罩生产厂需要志愿者帮忙。“正值春节,工厂一定缺工人,我就想去试试能帮忙做些什么。”她说。

    通过朋友介绍,殷悦联系到海宁市当地的一家口罩生产厂——爱康医疗有限公司。在与经理沟通,提出无偿劳动的请求后,她顺利成为了一名口罩厂的“临时工”。

    大年二十八,是殷悦到工厂上班的第一天。医用口罩生产车间的卫生标准很高,进入时不仅要穿专门的工作服,还必须进行全身消毒。“从生产到包装,每个步骤都有着严格的规范,看似简单的工作也有很多小技巧。”殷悦说,“工作人员需要时刻提起精神,对口罩的卫生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才能放心地将它们交到防疫一线。”

    分拣、装袋、打包……这样的流程,殷悦数不清自己重复了多少次。为了能让物资尽早到达各地救急,殷悦和工人们自愿放弃春节假期,加班加点地生产,常常从早上工作到半夜11点。

    一整天单调的包装工作是对体力、耐力的极大考验。“常常会觉得腰酸背痛,所以休息的时候,我们会互相捶捶背、捏捏肩,有时候也唱个小曲,互相鼓劲。”殷悦说,她还和工人们比赛谁的包装速度快,谁的技巧更娴熟,每天经她手包装出去的口罩有近万只。“尽管工作很辛苦,但大家都没有一句抱怨。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相比,这又算什么呢?”

    周围的朋友得知殷悦在口罩厂帮忙,也纷纷联系她,想要加入志愿服务。殷悦的妈妈大年初三张罗完家中的事情,就同她一起加入了口罩生产这场“战斗”。“大家都是同一个愿望,多生产一个口罩,就能给家园多一份守护,我们同心协力,中国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关键词:荣誉证书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二学生袁浩——

“我这么年轻,扛得住”

本报记者 陈欣然

    《湖北省疫情防控志愿者荣誉证书》《恩施市太阳河乡“疫情防控工作突出个人”荣誉证书》,这是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袁浩最近收到的两个证书。从小到大获得过不少荣誉,但袁浩觉得刚刚获得的这两个证书分量最重,因为“它们见证了我在疫情一线奋斗的47天”。

    在湖北疫情日趋严重之际,1月25日,大年初一,身在家乡湖北省恩施市太阳河乡的袁浩向当地政府递交了自己的请愿申请书:“身为医学生,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控制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向太阳河乡党委政府提出申请,志愿报名参加本乡的防疫控疫工作……”

    1月27日,经过培训后的袁浩成为当地卫健系统的一名志愿者,来到恩施市太阳河乡石乳关隧道上岗。石乳关隧道是湖北与重庆的交界关卡,袁浩的任务是为过往车辆的司机进行体温检测。“我觉得这份工作很神圣,我们做好人口流动的控制工作,就能减少省内疫情向省外扩散。”袁浩说。

    作为男生,袁浩主动申请夜班执勤。每天晚8点到第二天早8点,整整12个小时,身穿白大褂、佩戴口罩的袁浩一次次举起红外体温仪,一丝不苟地检查着过往车辆,从不懈怠。万籁俱寂的深夜,没有车辆往来时,他就做一些环境消毒工作。领导和同事怕他太辛苦撑不住,让他休息一两天,他说:“我这么年轻,扛得住。”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被调往太阳河乡梭布垭村,继续在交通关卡执勤,并依然是夜班。此后的一个多月,他一直坚守在这里。

    做志愿者不仅要测体温,有时还要做“思想工作”。一次,从广东回鄂的一家四口途经关卡,因手续不全被志愿者拦了下来。为了纾解他们的焦虑情绪,袁浩耐心地为他们解释疫情防控政策并好言安慰,最终说服他们,将他们送到隔离点进行隔离。

    有时候他还要处理“感情问题”。一名外地男子因封城而滞留在附近石林村的女友家,跟女友闹矛盾后离家出走来到梭布垭村。“那时下着雨,我们几个志愿者轮流劝他,给他进行感情分析,最后他终于同意回女友家。我们又通知了石林村的村委会书记,把他‘领’回去了。”不满21岁的袁浩没有过感情经历,但给他人分析起感情问题头头是道。

    3月初,学校线上开学,袁浩开始了边工作边学习的紧张状态:早上下了夜班回家,上午上网课,下午抓紧休息,晚上去关卡上岗执勤。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他都不敢懈怠。

    3月14日早上,袁浩结束了整整47天的疫情一线志愿者工作,也为这段难忘的经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袁浩告诉记者,在学校里,老师们不仅教会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言传向他传递医者仁心、勇担重责、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在家乡参与抗击疫情的47天,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奉献二字的含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未来的从医生涯中,用过硬的医学本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袁浩说。

关键词:格桑花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常华仁——

让更多藏族学生“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本报记者 鲁磊

    “学生不能按时复学,这可怎么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四川省阿坝州红原中学的开学日期一延再延,这让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研究生常华仁焦灼不已,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格桑花”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红原中学支教老师。

    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影响,红原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格桑花”志愿者服务队长期“扎根”于此,希望通过教育扶贫,让更多藏族学生“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红原支教的日子也让常华仁与学生结下深厚的情谊。

    “常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疫情期间,常华仁收到不少学生发来的信息。“特别是高三学生,时间很紧迫,他们生怕跟不上学习,与大学失之交臂。”常华仁心里盘算,“能不能把支教搬到线上?”

    2月16日,常华仁以“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的名义,给学生发出了第一封信,激励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练好内功。”并与学生许下约定:“冬将尽,春可期,待春日,疫已除。我们将继续学习生活。”他马上联系了所有“格桑花”志愿者,为班里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线上辅导。

    “当时,防疫物资非常紧张,偏远的小县城里更是买不到。”为了保障开学后学生们能顺利返校,常华仁“未雨绸缪”,在民大研支团微信群里发出爱心捐募倡议,为红原藏族学生筹措防疫物资。他自己也主动拿出了不多的工资,不厌其烦地联系商家,最终为红原中学筹措到了消毒喷雾器、84消毒液、洗手液、一次性卫生手套等防疫物资。

    3月9日,是四川省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开课的第一天,常华仁走上讲台,为红原中学350余名同学讲授了开学第一课,他以关键词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抗击疫情以来,广大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科学家冲锋在前、志愿者挥洒青春的点滴感人瞬间。他还以西南联大为例,鼓励学生在苦难中不辍学习,励志成才。

    甘孜州道孚县是四川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重灾区,为了让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从3月3日开始,常华仁又开始为道孚县医护工作人员子女开展“手拉手”志愿服务。

    活动中,常华仁既是参与者,还是策划者,每天为学生备课、筹划活动、协调上课,需要花费8个小时。“有时候感觉非常疲惫,但是看到一线医护人员那种工作状态,我这点累算得了什么呢?”

    针对医护人员子女的特点,常华仁将志愿服务项目细化为情感陪伴、学业帮扶、主题教育三大模块,还借助西南民大的学科优势,在网络授课中融入了藏文教学,让藏族学生迅速进入“状态”。

    “格桑花在高海拔、寒冷的地区依然能够顽强绽放,象征着爱与吉祥。”常华仁说,把志愿服务队命名为“格桑花”,既是对队员们的鞭策,更是对高原学习的期望。“大手牵小手,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一定能让‘格桑花’开满高原。”

关键词:岗哨

南昌航空大学学生黄佳俊——

“你是党员,你不带头怎么行?”

通讯员 舒越 本报记者 甘甜

    大年初五的清晨,山脚下的江西省贵溪市港黄村组到处还弥漫着雾气,寒风凛冽。在进村的唯一入口,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党员黄佳俊已经上岗了,蓝口罩、红袖章,见有人来便主动上前,询问住址、给过往车辆和人员消毒,态度温和、动作熟练。因为在南昌读了三年大学,回家次数不多,这个“眼生”的后生,上岗后还被质疑了几次。

    听爷爷说起村里封路了,村干部已经全员扑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消息时,黄佳俊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要参加”。想法一说出,本以为可能会被家里反对,哪知道爷爷和妈妈竟立刻表示支持,只叮嘱要做好防护。爷爷是过去的老村长,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一句话:“你是党员,还是支部书记,你不带头怎么行?”

    随后,爷爷便带着他找到了村支部书记,要求加入抗击疫情前线。“村里人也不认识几个,别人也不认识你,能干啥?”面对疑问,黄佳俊也不恼,只说:“说不定我守好咱村里‘第一道门’后,就都认识了呢。”

    虽是玩笑,但要真正守好这“第一道门”,还真不容易。接过任务后的每一天,黄佳俊都得早起,迅速吃完奶奶做的早饭,出门,上岗。懈怠或偷懒的心理也不是没有过,但很快就被妈妈打消掉了,“党员都这样,做一天歇一天,那怎么行!”“是的,我是党员”,心里闪过“党员”二字后的黄佳俊此后再不敢这样。

    刚开始,遇见没戴口罩的村民,黄佳俊善意的提醒会招来不解甚至责备,但他还是会耐心地解释劝说。后来,工作渐渐顺畅起来。

    从不解到质疑,再到认可,黄佳俊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角色也多了起来。他是港黄村组排头的“岗哨”,坚决站好村口的第一道岗,是村组微信群里疫情防控信息的“发布员”,用正面和反面事例跟村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是共同保障村民春节期间物资供应的“采购员”,事无巨细、不厌其烦,村民们已经完全认识了这个学生党员崽俚,不仅是认识,还有认可。

    直到学校开始上网课,黄佳俊一直坚持在岗位上,回想起那段身兼数职的经历,他只说:“其实,说不怕,是假的。但能和大家一起抗战在疫情一线,也是一段特别难忘的经历。”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5-14/199081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