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职教协同发展需政策措施跟进

[db:作者]  2017-12-19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转向“全面实施”三年来,职业教育协同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体制机制的约束依然存在。

    如何建立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职业教育协同管理体系,加强三地间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互补性与共享,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规格、跨区域实习实训等方面形成良性机制,亟须一系列政策措施跟进。

    建“一集多微”协同模式

    建设以实验园区为载体的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集中承载区。在天津设立京津冀理工类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三地理工类高职院校向天津集中;河北建立京津冀综合类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综合类高职院校向河北集中。以园区为单位,以专业群为核心建立分专业的京津冀职业教育基地。京津冀三地高职院校以核心专业为参照点,进驻不同园区。综合运用与调配基地内教育资源,建立不同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保障基地正常运转。

    建立京津冀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多微承载区。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引导,建立多个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区,打破部门和区域限制,消除区域间招生限制,开展跨区域招生。实施城乡中等职业教育带动计划,发挥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在设备、师资、实习实训、就业方面的优势,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完善京津冀中等职业教育“校校合作”模式。由一个骨干校牵头,形成按照大类划分的中等职业教育联盟,联盟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统一人才培养标准、统一教材、统一学生就业渠道。

    优势互补协同招生

    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招生机制。根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确定京津冀职业教育阶段招生总数和各地招生数量、招生专业。天津、河北专接本考试对北京开放。北京考生可自主选择参与天津和河北的专接本考试,拓宽北京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空间。推广京津冀中等职业教育“2+1”教育模式。按照生源所在地接受理论学习2年、工作地实习实训1年的方式,设计学生课程,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增强中职学生的岗位和环境适应力。建立京津冀学分共享和转化机制。三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基于学生课程的学习结果和相关工作量,确定学分转换标准。

    建人才培养协同模式

    河北职业教育建议加强农业类专业建设。特别要加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技术和园艺技术专业的招生。加强文化服务类专业的招生,加强旅游管理大类(休闲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等专业招生。加强生物技术类专业招生,服务河北医药行业发展,助力京津发展轴建设。

    天津职业教育建议加强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建设,着力加强水上运输类、航空运输类专业、生物与化工大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建议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部分智慧制造产业相关的专业招生。

    合理配置教育财政资源

    建议增加国家对京津冀职业教育的总体投入,设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专项经费,设立专项户头,列入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明确地方和中央在京津冀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责任和比例,制定京津冀职业教育投入标准,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落实各项经费差额,高出平均值地区的职业教育经费作为奖励性经费,由所属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低于平均值地区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中央财政经费予以补贴,实现教育投入的均衡。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特困资助体系。按照学生家庭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设立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家庭补贴,经费由地方扶贫资金承担,拨付到家庭,保证学生安心读书。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项目发展基金,用于京津冀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师资队伍能力提升项目、教学质量提升项目和示范校建设等。

    (作者薛二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刘爱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7-12-19 180000/19943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