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莱阳梨”早已家喻户晓,而去年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石棚村的有机保健型苹果,也卖出了好价钱。果农们说,这都得益于鲁东大学张洪霞教授的科技下乡帮扶活动。
早在2001年,张洪霞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一种能在盐碱地生长的西红柿,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的张洪霞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布鲁姆瓦德教授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先后培育出抗盐油菜、高盐浓度下萌发的烟草种子和在海水浓度下生长的烟草。
“我的梦想是用所学报效桑梓。”张洪霞说。出身于山东菏泽农民家庭的张洪霞,在童年时期目睹了中国农村生活的艰辛。他很小就梦想着改变祖祖辈辈生活的困境,让田野里的庄稼增产增收,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所急需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张洪霞放弃国外稳定、待遇颇高的职位,婉言谢绝了导师的邀请和国外公司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国。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梦想在中国农村。”
回国后,张洪霞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先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工作,后全职任职于鲁东大学。
张洪霞带领团队,对多个高产、耐逆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应用成果。他的课题组在新疆重度盐碱地试种抗盐碱转基因杨树全部成活,这对干旱、半干旱以及盐碱化地区的农林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张洪霞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倾囊相授。张洪霞服务的企业负责人说:“他从不关手机,解答各种问题,总是那么心平气和。”农民亲切地称他“田间地头的洋专家”。这些年,张洪霞带领鲁东大学的科研团队,申报中科院先导专项、农业部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40余项,培育出多个高产、抗逆植物新品系。
农业增收一直是张洪霞最重的心事。到了每年玉米收获的季节,张洪霞都要亲自去新疆的实验基地,对所选育新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追踪分析。他选育的速生耐盐碱杨树和优质耐旱玉米在新疆、吉林、山东等地推广,使农民增收4000余万元。他所在的团队在食用菌新品种和养殖新技术推广方面,为农民增收超过2个亿。他带领鲁东大学科研团队先后赴临沂、聊城、菏泽等地开设科技讲座几十场,将高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
最近,张洪霞带领的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很多专家学者、农业企业负责人来鲁东大学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实验基地考察学习。张洪霞说:“每当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看到家乡瓜甜果香,我心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