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聚焦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这一关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3年12月、2019年7月分别印发《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全面改薄”“能力提升”工作精准定位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精准发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改薄”是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2014—2018年,中央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增量资金用于薄弱学校建设,实现了专项补助资金连续5年有增长,累计投入资金1699亿元,带动地方投入4457亿元。
2014年以来,贫困地区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有效促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国共新建改扩建校舍2.24亿平方米、室外运动场2.22亿平方米,购置学生课桌椅3503万套、图书6.36亿册、教学仪器设备3.03亿台件套,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整体提升。
同时,学校生活设施也得到全面改善,拓宽了精准扶贫的深度和广度。全国新建改扩建学生宿舍2936万平方米、学生食堂1316万平方米、厕所677万平方米,购置学生用床、食堂、饮水、洗浴等生活设施设备1704万台件套,基本消除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睡通铺、站着吃饭、洗不上澡”等现象。
各地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县镇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等方式,努力解决超大班额问题。截至2019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66人以上超大班额9110个,占全国班额比例0.3%,比2013年减少19万个,减少幅度达95.6%,其中,“三区三州”减少幅度为92.3%,实现了基本消除城镇超大班额的工作目标(全国比例控制在2%以下)。
此外,各地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全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全国98.6%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90%以上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23个省级平台互联互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国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4.03台,比2013年底增长51.7%。其中,“三区三州”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1.5台,增长33.8%。
各地依托工程实施,从最困难的地区和条件最差的学校做起,大大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有31.9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8%,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2014年以来,全国已有2767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约占全国总县数的95.3%。其中,北京、江苏等23个省份整体通过,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2020年重点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21年将根据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形势,适时调整支持内容、范围和重点。“建议下一步建立义务教育校舍建设长效机制,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项目和经费,继续加大对各地薄弱学校建设支持力度,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让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享有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