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求“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是国家和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厦门市第五中学在厦门市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协作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教育现代化为平台,以教育公平为准绳,努力创新德育和教学模式,立志把学校办成富有人文精神、突出科技教育特色、师生和谐发展、在全市乃至全省有较高知名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坚持发展以“和合”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品位,探索办学新模式,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更高的社会声誉。
厦门市第五中学(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分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义学”和“玉屏书院”,被誉为厦门教育发源地。明末,在厦门虎溪山(又称玉屏山)设有“义学”,截至2020年已有400余年历史,系厦门较早的学堂。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出身的巡抚白瀛在此扩建校舍,并改称“玉屏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镌刻“玉屏书院碑记”,现立于五中“玉屏亭”内,此碑记并诸多古碑,排列于“玉屏碑廊”,记载了400余年间诸多事迹。1906年,清朝地方政府接管“玉屏书院”,改称“厦门中学堂”,由原来的私塾改制为公办学堂。此后,学校先后易名为思明中学、省立十三中学、省立厦门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部门接管学校,省中、市中合并为厦门第一中学。随着人民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1955年秋,厦门一中的师生一分为二分两处办学,“玉屏书院”原址定名为厦门市第五中学,校名沿用至今。
2006年,厦门五中迎来了建校百年华诞,也迎来了学校的快速腾飞。2008年,厦门市第五中学在原厦门商业学校校址开办莲前校区;2013年7月,学校增设小学部,转型为厦门市教育部门直属九年一贯制学校。2015年底,莲前校园改扩建完成,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自此,学校实现华丽转身,在注重传承百年老校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现代气息浓厚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特点。现在的五中校园建筑总面积达31836平方米,办学规模从原来的初中部24个班发展到现在9个年级60个教学班,教职员工总数逾200人。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始终葆有顽强的生命力,秉承“诚、勤、毅、敏”的校训,践行“敬业、博学、教好书、育好人”的教风,涵养“诚实、勤勉、做好人、读好书”的学风,不断发展完善,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新优质学校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厦门五中自建校以来,以“树人”为己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从“玉屏书院”到“厦门五中”,这片求真的沃土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社会英才,其中有开国上将叶飞,中国科学院原院长方毅,外交大使黄桂芳,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林清标,集美大学校长辜建德,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陈志达,著名企业家陈金烈、潘金龙等杰出代表。在新的历史时期,厦门五中在办学发展中继承和发扬学校精神传统,以“和合文化”为引领,尊重个体差异,以部落共同体为桥梁,构建多维教育生态,助力师生多元成长,为培养更多时代英才而不懈努力。
“和合”文化打造校园发展核心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校园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提高学生素质、启迪智慧思想、保障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更要与学校的追求和特质相契合。因此,厦门五中在全面规划、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确定了校园文化的清晰定位,即以“和合文化”打造全新的教育生态园。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因子,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美好向往和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它是厦门五中百余年来和潮流之势、合众人之力,聚人力、物力、财力,以为国家和人民办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为理想,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厦门五中校长林雄伟对此的解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深入阐述了‘和合’文化的内涵,而且发掘了‘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将‘和合’文化运用于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传承发展了‘和合’文化。我们学校搞教育同样讲究‘和合’,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和平、中和(有序、和睦、安定、务本)’的外部环境,汇合优质教育资源、融合教学方式手段(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等)、联合家校社力量,打造学生立体成长空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塑造校园“和合”文化,推行“和合教育”成为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不二之选。
多年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厦门五中在“和合”校园文化打造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从多个维度着手,将“和合”文化渗透进校园每个角落。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学校“和”雅净之美,让校园景致一花一木皆有风韵、一山一水皆有诗意。除了草木山石的用心布置,学校还依托特色鲜明的文化历史,打造了校友长廊、校史长廊、校史馆、运动馆、莲屏筱筑等人文景致,让一砖一瓦都能发挥文化传递的作用。在教学设施改造上,学校“和”数字信息之便,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目前,学校无线网络、阅卷系统、综合素质评价和选课系统均运用成熟,已开通使用的“厦门教育云空间”“智慧课堂互动教学平台”等数字化应用,为学生享受优质高效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课程品质提升上,学校“和”创新科技之美,以“学科+”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将两个以上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将学科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让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学品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课堂创新上,也体现在科技特色课程成就中。学校开设的各类创客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也让他们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展示风采,收获亮眼成绩。“和合”文化理念不仅在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校园发展上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学校“合”校友之力助推学校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合”教改之力实现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带动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合”德育之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态成长。“和合”文化在校园内方方面面的渗透,为彰显学校特色、实现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和合教育”的落实更加顺畅。
“和合”是融合多维核心素养,促进群体智慧发展的教育。
在厦门五中的教育理念践行中,“和合”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学校尊重每个个体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营造自然、和谐、全面、平衡、有序、合作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得到优质均衡的和谐发展。学校从两个维度实施“和合教育”的教育方略。一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与心育相融合,构筑相互关联、融合、协调、共进的关系网,营造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校园氛围,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社群共生共长共育的教育生态。二是着力培养具有“和合”精神和能力的人,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自主发展的独立意识、兼容并蓄的人文意识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学生小小“社会人”的角色,赋予他们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等和谐共处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成为具有“协和万邦”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和合”是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校园跨越式发展的教育。
厦门五中所倡导的“和合教育”不只是多种教育教学元素的叠加,它更是一种相融互渗的教育,通过多方资源整合,在融合中实现一体化、多维互动、多元发展、跨界融通的“和合”。学校以学生为中心,联动教师、家长、社群,形成资源聚合、立体共育的多维互动体系;通过融合德、智、体、美、劳、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的多元发展培养方式;通过学科融通,实现学科整合的全新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教育创新……在“和合教育”理念倡导下,厦门五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完成了“部落共同体”的德育建设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家长关注、支持学校活动的主动性,带动了学校办学质量和声誉大幅提升。
以“部落共同体”打造教育新生态
2015年7月顺利结题并获优秀课题表彰的“初中生自主管理架构下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实践研究”是厦门五中较早的教育改革研究,该课题以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架构为先决,以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为推手,以达成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采取了班级文化建设和教学案改革并举的措施,最终使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学生变得更加阳光,身心得到更好发展。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给学校面貌带来极大变化,也为学校继续坚定做好教育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成果逐步显现。2017年12月,厦门五中被省教育部门批准为“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建设校”,学校高度重视,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和德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力图结合省教改项目“依托部落共同体,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生态”把德育改革做得更加深入、更加扎实。
厦门五中的“部落共同体”是借鉴了当前国际上“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的有利元素,结合学校近几年来的办学特色实践而提出的带有“厦门五中情感”的本土化新名词。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五中全体师生的高度认同以及同行、专家和媒体的支持。五中所提出的“部落共同体”要高于原始的部落,它是学校以班级化教学后,带有共同情感、彼此理解和亲密关系而组成的“现代部落”,这种“部落共同体”不仅有“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和内涵,还带有更多的情感属性。
“部落共同体”的构建是为了不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一句空话,要把这一重任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动中。以4—6人构成的学生小组部落,形成德育和教学的小单元,更有利于交流和互动,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能形成良好的德育和学习小环境,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找到落脚点;家长形成的“部落”实现了家长间、家校间信息畅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校的要求;教师形成的“部落”与学生“部落”形成无缝链接,实现了课内、课外同步教育。“部落”与“部落”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了学校教育新生态,让教育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样态。
首先,“部落共同体”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部落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相比,对学生来说更具亲切感和时代感。学校不属于原始意义的自然部落,它是基于一定目标组织起来的,需要建设和培养,只有通过规划、建设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部落共同体”。它就像是一个家,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风避雨;它又像是一个壁炉,在严寒的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温暖我们的手。正如林雄伟校长所说:“我们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共同体’,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生发、成长。”
在“部落共同体”中,学生除了能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负责之外,还能更关注学习伙伴的学习进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部落共同体”中,由于每一个成员都有着不同的经验以及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因此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拓宽视野,获得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虽然当学生与他人相互合作时,有时会在视角、观点方面产生分歧和认知冲突,但通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可以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推理能力,形成更丰富的概念知识。在“部落共同体”中,学生共同探讨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争辩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共识。
“部落共同体”中人员有效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部落共同体”为单元进行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形成成员间的情感纽带,学生能学会与他人相处,成为更健康的社会人,达到成员间的共同发展。几年下来,学生在部落中承担了不同的管理者角色,组织了不同的活动,领导力得到了锻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部落内部的“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合作互助,易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其次,“部落共同体”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作为“部落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是教学平等个体中的首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部落共同体”有助于打破传统班级师生、生生之间的孤立与隔离,极大地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营造亲密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部落共同体”中感受到的是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以及彼此间的接纳和支持,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同时,这种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反过来又增强了学生对“部落共同体”的参与意识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获得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在“部落共同体”中的角色,要求教师要摆脱传统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中的做法,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研究,积极地研究和实施各级部落的建构和文化引领,促使教师成长为学习型、进取型、有团队协作意识的教师。
再其次,“部落共同体”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了切入平台。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进行家校沟通主要是靠有限的家委会,许多家长常常反映信息迟滞、资源难以共享。更有甚者参与感缺失,家委会形同摆设。学校有了包含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部落共同体”后,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为以往难以统一的家校教育沟通提供了一个协调新平台,把家长从学校教育生态之外的角色转化到教育生态之内,在“部落共同体”的引导下,一起认同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一起融入共同体的活动,并在共同体中与学生、教师一同成长。“部落共同体”使家长间、家校间的沟通变得畅通便捷,大家可以通过日常“小群”实现无时无刻不联络。家长及时知道学校状况,知道同伴状况;教师知道家庭的状况,形成一个联动教育的新环境,真正意义上实现家校共同教育。
“部落共同体”的形成,不仅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的情况,更加有效地追踪到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家长的成长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为学校发展产生新的推力。这样的良性环境下,学校教育变得有力有效,促进和提升了全体家长的综合素养。
“部落共同体”的实施,打破传统班级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孤立与隔离,改变学校的德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在这个生态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更有利于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实现多方共赢。在“部落共同体”的合力作用下,如今的厦门五中已经形成了全新的校园气象:部落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增多、更加顺畅,从而营造亲密融洽的学习氛围;部落与部落之间学会团结协作,形成互补,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成长;学生、教师、家长在“部落共同体”中感受到的是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以及彼此间的接纳和支持,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
开展“部落共同体”建设以来,学校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在部落中,学生找到了自信,教师找到了教育的切入点,家长为参与教育管理找到了新路子。“部落共同体”为家校教育的协同发展、家校教育的合力生成提供了一个有效保障。
学校的“部落共同体”实践成效显著,不仅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更是蜚声省内外,分别被多家媒体报道,也因此吸引了100多批4000多人次来到厦门五中跟岗学习。学校也应一些学校的邀请,先后派出近百人次前往他校介绍经验,教研成果辐射省内外的许多学校。
辉煌的办学成绩伴随着荣誉,2019年,学校先后被评为“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9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实施学校”“厦门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厦门市首批书香墨香校园建设示范校”“厦门市第二批垃圾分类示范校”。学校被推荐参评“2019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全国优秀示范学校”和“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在“福建省首批教育教改示范校建设校”中期验收中高分通过。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春风。对于厦门第五中学而言,在改革道路上从未止步,坚持通过教改提高办学品位、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永恒不变的追求。 “我们做教育,没有什么宏伟的愿望,只是希望从五中走出去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承载学校永远的骄傲,成就更美好的人生!”这是林雄伟校长朴素的办学愿景,也是全体五中教师的肺腑之言。
(陈宗林 钟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