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话教育发展 献改革良策

[db:作者]  2020-05-2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管培俊委员:

    把教师补充和大学生就业相结合

    本报讯(记者 李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建议,要挖掘教育系统自身需求,扩大教师招聘规模,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把教师补充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综合施策。

    管培俊指出,当前学前教育、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乡村、高校、在线教育、民办学校等领域急需补充教师。另外,教师培训要求每五年脱产培训一次,每次半年,意味着每年需要增加10%的编制。多年来教师培训最大难点就是抽不出人来,每年抽调10%的教师进行脱产培训一举两得,一方面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也等于腾出10%的岗位,招聘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形成良性循环。

    戴立益委员:

    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

    本报讯(记者 任朝霞)教师结构性缺编是近年来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的周期缩短至一年,动态适应学龄人口的增减变化。

    “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科学评估各级各类教师队伍需求总量,统筹考虑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休产假、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等因素,核增编制数。”戴立益指出,仅52.94%的地区按政策规定三年内核定过编制,编制核定“不及时”,跨系统、跨学段、跨区域调剂编制也很难落实。他建议,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在全国层面加强编制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编制资源向人口流入区县倾斜。学校要强化内部管理,切实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这也有利于学校用人自主权的落实。

    刘俊来委员:

    全面构建农村教育发展平台

    本报讯(记者 李萍)“师资依然是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认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建设小康社会、防止返贫的坚固“防火墙”,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

    他建议,全面构建农村教育发展平台,为农村教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让广大教师热心、舒心和安心从教。创造农村职称晋升条件、创造进修机会,让教师事业上有成就感;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强舆论宣传,使农村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他还建议按比例加大定向培养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力度,对于有条件地区,政府配套资金和交通工具,支持教师“走教式”任教,吸引和稳定优秀师资。

    过建春委员:

    以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

    本报讯(记者 刘晓惠)全国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过建春认为,当前各地普遍存在体育课落实不到位,体育教学时长不足、类型不丰富,青少年儿童健康状况亟待改善等问题,建议以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

    过建春具体建议:一是以刚性规定保证幼儿园、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时间,规定青少年每天运动时长不少于2小时,保证每天每人接触2至3项体育项目;二是在幼儿园、中小学校设置第二课堂,建议以青少年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设置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棋牌等多个项目;三是配备完善的体育软硬件设施和专业教师,保证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四是健全加强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加大体育成绩在各级升学成绩中的比例。

    郑亚莉代表:

    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本报讯(记者 梁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建议,要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郑亚莉建议,一是以专业为试点,选择100个建设基础扎实、类型特色鲜明、行业产业急需的专业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授予高职院校独立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点。二是以学校为试点,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中,依据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水平、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选择20所左右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以省市为试点,打造若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地。

    许玲委员:

    制定全国中职最低生均经费标准

    本报讯(记者 李萍)“中等职业教育在投入水平、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校企合作条件等方面,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议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制定和实施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最低生均经费标准。

    她建议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并设定合理的区域间差异系数值,建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为抓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各项要素标准,如教师编制标准、生均仪器设备标准等,全面推进区域间中等职业学校的要素均衡,促进区域间规模发展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另外,她还建议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督查督学力度,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水平的年度公报制度,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

    范树奎委员:

    调动技能培训主体对象积极性

    本报讯(记者 李萍)“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技能,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缓解人才结构矛盾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范树奎发声。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范树奎指出,当前《行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地设定了一些领取补贴的附加条件,影响了培训主体及对象的积极性,尤其是有强烈需求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创业者等,使该政策效能降低,形成当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人愿学、事易办、钱难花”的状况。他建议,简化补贴流程,按照《行动方案》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五种证书即应发放培训补贴,同时对培训主体实行政策导向、市场选择、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

    高莉代表:

    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保障能力

    本报讯(记者 林焕新)“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高莉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保障能力的建议。

    高莉建议,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社部、中国残联等部门出台支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对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科研、项目支撑等进行明确要求,方便地方操作执行,切实增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保障能力。同时,大力建设残疾人职业教育资源,建议每个省建一所残疾人中职学校,有条件的省要建一所残疾人高职院校,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从国家层面制定残疾人职业院校专业标准,开发专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庞丽娟代表:

    推进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本报讯(记者 焦以璇 柴葳)“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亟须突破结构与质量提升的双重问题,真正走向开放灵活和高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表示,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一流的教师教育院校和一流教师教育专业。

    庞丽娟建议,推进和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设立“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建设改革试点”,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综合改革重大项目中对试点高校予以倾斜支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设立教师教育学院,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和省级教师教育优秀基地。支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院校新建一批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并探索长学制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培养规模。

    赵国祥代表:

    师范院校也应启动“双一流”建设

    本报讯(记者 柯进)“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结构不够完善,师范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师范生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建议,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构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

    赵国祥认为,全国有605所高校举办教师教育,其中师范院校199所,非师范院校406所,但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仅有9所师范大学,且承担本科师范生培养的综合性院校极少,很多师范院校师范生比例偏低。赵国祥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在没有“双一流”师范大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遴选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师范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协调各地合理调整师范生生均拨款系数,对师范院校给予适度支持。

    张志勇代表:

    加强都市圈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建设

    本报讯(记者 柴葳 焦以璇)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认为,随着人口自由流动和中心城市地位的加强,都市圈中心城市统筹圈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建议全面加强都市圈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他认为,要打破现行的行政层级分割,实行跨越行政层级的都市圈、城市群意义上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统筹,实现都市圈、城市群内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同时对“县中”教育进行一体化管理,强化对“县中”教育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他建议制定都市圈城市群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创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财政政策,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全面缩小城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差距。

    张雁代表:

    引导优质生源报考师范

    本报讯(记者 蒋夫尔)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张雁建议,应该加强优质生源报考师范类专业的政策引导,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

    2016年,张雁在一所镇中心小学的幼儿园支教。“我支教的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管60多个小朋友。教师数量短缺、教学质量不高成为阻碍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张雁带去了加强南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2019年,张雁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高考志愿中首选师范类院校或师范专业的学生比例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两会,张雁带来了《加强优质生源报考师范类专业政策引导,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建议》,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袁亮代表:

    加大对地方大学一流学科支持

    本报讯(记者 方梦宇)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建议,加大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创建支持,遴选具有鲜明行业背景和较强实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开展省部共建一流学科。

    袁亮认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能源革命”等国家战略,支持融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支持条件具备的学校异地办学,为高校内涵式发展营造一个既严格管理又宽松有序的政策环境。他建议,对一批教学科研实力较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较大话语权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允许其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对服务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艰苦行业的学科、专业出台激励制度。

    王晓洁代表:

    创新评价引导地方高校办出特色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当前高校评价体系框架下,地方高校在争取国家基金等评价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上,不得不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同台竞技,由于缺乏政府自上而下的宏观分类与指导,导致地方高校发展,尤其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管理理念等方面出现趋同化现象。”全国人大代表、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晓洁说。

    王晓洁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平台建设投入和扶持,做好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规范和引导,避免无序竞争,建立高校和地方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的联动机制等,助力地方高校人才生态建设。在未来的高等教育评价中,把人才培养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把高校社会贡献作为重要一环,通过分类评价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地方高校办出特色。

    钱锋委员:

    立足中国实际评价高水平大学

    本报讯(记者 任朝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建议,建立以中国特色为评价基准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双一流”评价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

    钱锋说,建立立足中国实际的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国家和行业紧缺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国家和行业需求的科技奖励、专利转化、工程难题解决等评价创新能力成效,以对国家、对社会、对行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贡献评价大学的建设成效。他建议,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引导特色型大学强化行业支撑引领作用,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学科,形成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的整体发展。

    马瑞燕代表:

    每省一校定向培养公费农科生

    本报讯(记者 柴葳 焦以璇)“我们在山西调研了解到,具有涉农背景的人员70%在40岁以上。乡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崛起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融入到‘三农’工作队伍,投身到国家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一线去。”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马瑞燕说。

    马瑞燕建议,参照“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定向招生政策,推动全国每个省至少有一所高校,面向本省生源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招生专业为急需紧缺涉农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就业。“公费农科生”免收学费、住宿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按比例列支,下拨试点招生高校,毕业后直接到生源地的乡镇或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工作,实现有编有岗,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

    张雪委员:

    增加社区吸引力吸纳大学生就业

    本报讯(记者 杨三喜 唐琪)当前,874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难啃的硬骨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张雪建议,要吸引更多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张雪认为,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不高,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即使增加社区招聘人数,也难有更多大学生愿意到社区工作。建议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参照“村官”模式,在社区设置类似岗位,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支持;也可以考虑在已经考上公务员的大学生中选择一部分先下沉到社区工作一段时间,增进群众感情,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同时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比例,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职称职级晋升和薪酬待遇保障体系。

    焦新安代表: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急需“国标”

    本报讯(记者 梁丹 董鲁皖龙)“‘00后’已经成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对未来的就业期望值越来越高。”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表示,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制定一套完善的国家标准迫在眉睫。

    焦新安认为,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环节,普遍存在着学生群体数量多、体量大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流动快、工作任务重之间的矛盾。他建议,明确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准确界定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等相关概念并做好分级分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规范,实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同时在普惠性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

    范迪安委员:

    在艺术学中设立美育学学科

    本报讯(记者 唐琪)“目前在学校美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指标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过程等功利化、简单化倾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美育专业人才培养尚处空白,美育专业教师极度缺乏。”

    范迪安建议,在“艺术学”门类中设立美育学学科,下设艺术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美育学理论四个专业方向。“艺术美育”培养面向专业艺术人员开展美育实践的师资;“学校美育”培养面向综合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开展美育实践与管理的师资;“社会美育”培养面向美术馆博物馆公共美育传播等方面的人才;“美育学理论”培养研究中外美育史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论等问题的人才。

    熊思东代表:

    中文学术期刊话语权亟待提升

    本报讯(记者 柴葳 焦以璇)“提升中文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度,不仅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先进科技信息的关键举措,也是打破发达国家科技信息垄断的重要手段,更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标准的科技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发展中的话语权。”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

    熊思东建议,出台扶持鼓励政策,加快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在国家层面的学科评估、平台建设、项目申报和相关奖项评选中,加入“科研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指标,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将高质量科研成果,尤其是受国家基金资助的成果优先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上。同时,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阶段发展,采用智能信息技术,加快建设我国自主品牌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5-27/200235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