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位于福建省会福州,闽江之畔、旗山之麓,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
她是一所有着良好口碑的老牌行业高校,其4所前身校分别在经济、财会、政法、金融等领域深耕精作,培养了众多行业精英和优秀人才。
她又是一所朝气蓬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学校发展,2013年,福建省政府部门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合作办好福建江夏学院”,同年,福建江夏学院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先后获省高校党建示范校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建设高校、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起,福建江夏学院开始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省级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学校事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站在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着眼服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福建江夏学院这所地方本科高校如何“谋篇布局”?
升本以来,福建江夏学院党委致力“三大战略,八大工程”建设,提出了“亲行业、重开放、创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传承闽商精神,彰显专业特色,做实自贸文章”的办学特色定位、“博学于文、修身以德”的校训和“创新、拼搏、包容、开放”的学校精神。
福建江夏学院党委书记郑建岚、校长陈国龙提出:“聚全校之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学校的奋斗目标,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地方普通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深挖行业办学优势,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改革模式和发展模式,完成了“四梁八柱”的精准构筑,并朝着打造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努力奋进。
传承应用基因“争创一流”
福建江夏学院的前身校就是行业办学、服务行业,自带应用基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明显。
福建江夏学院的4所前身校隶属福建相关部门,分别是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坚持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为重点,直接为福建省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与经济管理人才。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是福建省财税系统仅有的高等专科学校,曾被评为国家财政部门优秀定点培训教育基地,此间沉淀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积累了较为丰厚的行业资源。
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前身为福建省政法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法学学科门类齐全,其中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具有相对优势,特色为两岸关系法学研究,是福建省法学教育重镇。
福建银行学校是1978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创办的14所行属院校之一,后经历金融管理干部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发展阶段,在42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各金融机构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被誉为“银行家的摇篮”。
组建本科高校后,福建江夏学院充分挖掘行业办学优势,在传承中创新,提出“做强经管法传统学科,做优绿色智能工程学科,做特服务产业新兴学科,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充分发挥学校作为福建省财经类专业教学联盟牵头单位、福建省电子商务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等示范辐射作用,积极主动对接并融入地方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努力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地方发展的智库和创新源、行业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生力军。
本着“创新、拼搏、包容、开放”的学校精神,按照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发展战略”,学校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明显办学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区域一流“亲行业、重开放、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
服务区域经济“奋勇当先”
学校积极加深与区域合作,实现双域联动,主动亲近与对接企业、行业、产业,通过“线上线下”的互融互通,不断扩展合作的项目及资源要素。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提升区域服务能力。近年来,学校围绕海法与自贸港区、涉台法律、数字金融、金融乡村振兴、财务与会计、信访理论与实践、海西公共政策、地方特色文化等领域,建设了一批特色智库,如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海法与自贸港区建设研究中心”(首批全省9家之一)、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首批全省16家之一)、“福建省地方立法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福建省2011数字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与福建省政府部门信访机构共建“信访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院”;与福建省农信联社共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研究院”,在数字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红色金融等方面开展系列特色研究,把为农信社员工素质提升培训作为重要抓手,服务农村信用社发展。
学校紧紧依托智库建设,在省级项目的研究报告基础上形成的政策建议,多次引起政府部门关注,多篇政策建议被省社科联、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主办的相关期刊、专刊及内刊采用。仅2019年,获省级以上决策咨询类成果8件,其中被中央办公机构采用1项,6项研究成果被《成果要报》《八闽快讯》等刊发,获得省领导批示3项,1项被福州市政府部门发展研究中心采纳。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协同创新发展。目前,学校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拥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社科研究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17个,拥有省级学会和研究会4个。其中,“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土木工程材料研究中心”是学校首个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校际合作机构,“福建省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全省15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数字福建智能家居信息采集及处理物联网实验室”是福建省发改机构首批入选的10所高校类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之一。学校与福州大学共建的福建省科技部门“省金融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为解决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平台学术团队在建筑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土石围堰动态施工稳定性监测、工程自密实混凝土检测、智能水表、智能燃气控制器、特种玻璃功能材料、感应式互动装置开发、IPV6系统开发等领域承担研发项目,共承担各类委托横向项目411项;获得知识产权256件,积极发布《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建筑废物分类与处理技术标准》《再生骨料砌块砌体应用技术规程》等福建省行业技术标准。与共建单位共同编制“福建省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政府部门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广汇学术资源,助力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学校确立“学科交叉、打造品牌、服务地方”的功能定位,在继续办好“龙江讲坛”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培育高端学术品牌论坛,广聚业界、学界专家学者,相继主办、承办以“闽台携手,合作共赢——金融·教育·文化”为主题的“ECFA时代海峡两岸金融教育论坛”“海峡两岸互联网金融与自贸区建设高端论坛”“财务与会计改革学术研讨会”“‘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教育改革研讨会”“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和实验室联合会学术会议”“第六届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福建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论坛,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传承行业优势,创建产业(行业)学院。独特的行业办学背景,使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更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与行业共同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财富管理学院、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行业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联发物业产业学院与议和劳动人事学院等6个产业(行业)学院。财富管理学院成立两年来,构建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融资租赁、金融科技为一体的全方位财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与中国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共建国家级别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新增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横向科研项目18项,完成政府部门或企业咨询报告10份;取得吉高邮政储蓄银行模拟操作软件、吉高商业银行3D和VR仿真软件著作权2项。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产业学院围绕全产业链各环节对审计与财务服务人才需求,共建“审计与财务服务”专业群,与企业联合开展的资产评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软件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大数据背景下房地产评估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获得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培育)项目立项。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是福建省首个装配式建筑行业专门院所,与福建省住建机构、福建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协会、福建省建工集团总公司、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共同组建而成,共同探索并建立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知识体系、能力与素质要求,通过产教融合联合行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本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人才。
培养应用人才“精准施策”
依托深厚的行业基础,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实现全程育人,着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扎根行业产业需求,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校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制度,即每个专业均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与校内高级职称骨干教师共同作为专业负责人,并建立专业群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来自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人员占比高达50%以上。
突出“应用型”和“岗位性”。专业对接的行业企业具有职业资格认证的应“嵌入”职业资格标准,工科类专业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执行。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证照。
增设第二课堂。立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系统设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课程及活动方案,打通壁垒,实现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创新、实践、交流和社会适应等各种能力,将校内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加强业界质量监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通过行业和高校专家质量评价。通过业界专家对培养方案内容、形式和成效的审核和评价,以不断吸收业界专家的修改意见,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从顶层设计上与实务保持一致,并加以落实。
以“四共”为准则,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为准则,通过产业学院这一主要载体,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课证融通”、加餐培养等多种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课证融通模式。根据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制定设计学生在校所学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对接专业相关技能证书要求,落实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如从2017年以来,学生在校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最终通过率(占全体学生的比率)分别为42.49%、42.8%、45.1%。在省内法学院校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也是佼佼者。
预就业创业模式。开展“萤火虫”计划,采用“预就业创业”模式开设量化投资创新创业实验班,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2018届量化投资方向毕业生,在启明星集团旗下风达利公司从事量化投资策略的研发工作,即将发行400万元的基金产品,完成从学生实习就业到基金孵化的全过程。
订单培养模式。融资租赁订单班由校内教师和行业企业精英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内容、编著教材、授课和考核。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更是由企业专家直接授课,部分学生直接在企业完成毕业实习。
加餐培养模式。联发物业产业学院人才产业班采用加餐模式,即在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的前提下,聘请专业咨询顾问和企业高管通过周末和晚上授课方式为学生“加餐”提供实践技能训练。产业班已有大二学生优秀结业,提前获得联发物业公司录用通知书。福建江夏学院—福建伯恩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成功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赛课结合模式。“跨境电商实战”“国际单证”等多门课程均实施了赛课结合的教学模式:筛选选手组队、赛前专项辅导、专业教师带队参赛、赛后反思分享、教学环节创新与完善,环环相扣,逐年优化。学生通过赛课结合培养模式,产生国家级别、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技能竞赛奖项数十项。
工作室模式。由教师带领学生成立四度工作室、爱动创意工作室、江夏稻米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完成技术实践为主要任务,以教师为引导,将实践与课堂紧密相连,直接对接社会和市场。学生不再被动单一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直接加入现实项目的实施与操作,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通过“三减三增”,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全面梳理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明确“三减三增”的课程改革方向。即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长课程、增加小微课。各专业选择合适的通识教育课,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确定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目标和作用,注意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学校现已建设465门公共选修课程库;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一流课程59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在省内新建本科院校中,实现国家级别课程零的突破。
优化教学方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学校围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力倡导启发式和案例教学。每个专业至少建立一个教学案例库,实现运用真实任务和真实案例教学的全覆盖。学校41个本科专业中约有65%的专业已经构建了模块教学体系,课程重构(模块化、案例化、MOOC开发或应用、资源化平台化)达50%。2016年以来,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搭建“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动网络课程的应用,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化危机为契机,推进一流专业与课程建设;变压力为动力,优化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转被动为主动,引导师生教学互动交流,平台上开课数量(414门)和SPOC开课数量(362门)位居全省首位。
提升师资素质“快马加鞭”
变火车头为动车组,激发二级单位办学活力,实施一系列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放管服”,人事综合改革推进“快”。适应学校快速发展需要,变“火车头”为“动车组”,激发二级单位办学活力,率先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出台《福建江夏学院校院两级管理奖励性绩效工资核定方案(试行)》,以点带面、试点先行,优化奖励性绩效工资结构,打通教学与科研任务,促进教师分类发展,提升二级学院治理能力,促进学院特色发展。
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发展、职称评聘体制机制改革新要求,聚焦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修订《福建江夏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职称评聘强调立德树人、注重师德考察,强调分类评价、鼓励人尽其才,强调业绩和实际贡献、探索多元评价指标,畅通绿色通道、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制定《福建江夏学院校聘教授、副教授暂行办法》,打破学校副高级职称数严重不足、青年教师晋升困难与动力不足的瓶颈,为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良好条件。
引育并举,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快”。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程序和管理办法,针对不同学科具体需求,按照“一人一策”“精准引进”的原则,赋予二级学院引才经费配套自主权,实行更具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引人、用人、育人、留人成套机制;大幅度提升人才待遇,在科研启动费、住房补贴、安家费等方面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支持与保障,当前学校引才待遇在全省同类院校处于中上水平。
实施教师晋升教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培养计划以及“双百计划”等,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强化对校内优秀青年人才的精准培育。支持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取消入校工作年限限制,设立“民建·汉生”奖教金,奖励考取博士和博士毕业的教职工;修订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加大力度支持教职工国内外进修,在学费报销、住宿补贴、工作量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台湾相关高校访学及拥有联合培养、海外学习等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从2013年的2.49%提高到20.87%。
强化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快”。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师德师风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师德工作领导与管理体制,落实“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系列要求,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内培外引、以培为主;突出教师品德规范,将师德师风相关要求写入职称评聘基本条件,在人才引进和教师招聘中,把好师德师风入口关,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坚持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位置,通过强化引领、优化机制、突出实践、细化服务,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福建江夏学院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致力于建设“亲行业、重开放、创特色”的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陆 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