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
“停课不停学”期间,2亿多名学生涌入在线教学平台,使得曾经被视作辅助角色的在线教育大热。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各地复课复学步伐加快。线上教学是否会因此“退潮”?今年两会期间,在线教育往何处去的话题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线上线下融合是趋势
疫情期间全面在线教学取得积极成效后,线下教育是否会被在线教育取代?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的回答是“否”。
“经过3个多月的实践,可以发现线上线下教育各有优势,如线下教育交流更密切,线上教育时空更灵活;线下教育组织关系更稳定明确,线上教育教学主体更多元。”韩平说。
在谈及在线教育发展方向时,他表示,疫情后在线教育不会被冷落,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是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转变。
在线教育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抓手的价值,在疫情期间被凸显。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在今年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以大规模线上教学为契机助推高等教育变革的提案”。“经过疫情期间的摸索,在线教学取得了积极成效,很多教师不再坚持‘只有教室里面黑板面前的教学才是课程教学’的观念,高校要借此机会加快推动教学变革。”
同样,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也认为,线上教育拓宽了教育空间和课程容量,要让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态,“这既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的新趋势”。
抓住新基建机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由于网络环境和应用终端匹配不均衡,一些地区也出现了雪地上网课、悬崖边上网课的情况。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看来,互联网技术可以把最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推到所有学校,让薄弱学校的学生也享受到较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这有助于缩小教育鸿沟,推动教育公平。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化建设各地存在差异,在线教育效果相差较大,这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倪闽景说。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也指出,此次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暴露了在线教育不少短板,网络和平台问题只是一方面,其他问题还包括终端过多、优质资源过少;技术有门槛,对教师信息素养要求过高;与在线教育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缺乏基本经验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不少代表委员呼吁抓住“新基建”这个战略机遇重点,解决网络接入和平台稳定性、线上教育资源整合、在线教育平台交互功能不足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指出,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深入发展和大规模应用是必然趋势,在国家层面,当务之急是解决好“路”与“车”的短板。他建议加快建设教育专用网络,构建泛在的网络学习空间,为教育教学提供快速稳定的网络保障,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人工智能赋予在线教育更多期待
在一些企业推出的在线教育产品中,通过智能技术分析学生行为,精准推送教育内容进行个性化培养,让每个人所学不同,已经初步实现。在技术飞速进步的基础上,在线教育蕴含的智能化个性教育的可能性,尤其让代表委员们期待。
“人工智能技术介入教育过程后,教师可以精准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布置作业或者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就会进行针对性布置。这些新技术会引起整个教育的变革。”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丁光宏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卫期待,将来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对学习行为进行管理,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实现对教育内容的精准投入、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未来的教育,应该给不同类型、年龄、个性的人,提供不同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可能性。基于此,未来的学生也要有很大的选择权。”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