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集思广益育新机 建言献策开新局

[db:作者]  2020-05-2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王本朝委员: 

    将应急生存教育纳入高校教学内容

    本报讯(记者 李萍)“近年来,通过中小学阶段的应急生存教育,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生存能力,但面对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和高校突发性事件逐渐上涨的趋势,急救知识和技能普遍欠缺,亟待加强教育。”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指出,应急生存教育要加强延续性。

    王本朝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应急教育的重视。在相关部门出台文件、法规的同时,还应该附有具体的操作细节和具体的实施途径,同时要配备专业教材和专门教师,让高校应急生存教育成为国家行政行为,而不是某个学校的学校行为和某个学生的个人行为。建议加强应急生存教育理论研究,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应急生存教育理论体系,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应急生存教育。此外,还应建立应急教育主渠道,保证应急生存教育的全面实施。

    吴智深委员:

    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

    本报讯(记者 梁丹 董鲁皖龙)“近年来,随着科教水平的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表示,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分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依然突出。

    吴智深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明确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抓住职业性是专业硕士的一大特征;同时,将学术性硕士培养定位为博士研究生的预科,构建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科研骨干一体化的连续培养体系,加强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培养致力于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精神。针对研究生津贴和资助较低的问题,他建议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

    谢尚果委员:

    建议全国高校推行无纸化考试

    本报讯(记者 唐琪)“以一所2万名在校生的高校为例,每年仅期末考试至少用纸7吨,那么全国以3000所高校计算,每年期末考试至少用纸21000吨,需要耗费73500吨木材。”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校长谢尚果建议全国高校采用无纸化考试。

    谢尚果说,从学校层面来看,无纸化办公已经逐步推广和落实,但是无纸化考试却始终没有全面推开。在他看来,无纸化考试不仅环保,还能省去传统纸质考试中试卷印制、考试、改卷、成绩保留等烦琐工作,并且方便做到同题库不同卷面,杜绝邻座作弊。他呼吁,政府部门尽快纳入考虑,建立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和考试相关的统一标准,组织专家开发题库,对高校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并充分借鉴国内外无纸化考试的经验。

    王黎光委员:

    新媒体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本报讯(记者 唐景莉 李石纯 王弘扬)近年来,新媒体蓬勃发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把握住时代主动权,凝聚社会共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强化资源整合,完善政策保障,释放文化活力。

    新媒体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训基层文化传承人、实现优质资源普惠共享提供了机遇。王黎光提出,可以利用直播课堂等形式开展线上美育教育、文化艺术教学,为各地文化馆站进行师资培训。通过互联网赋能,让更多的乡镇县级文化馆站了解、运用互联网并在其中受益,提升其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也可以联合全国各大文艺院团、音乐院校举办线上音乐会,海内外实时共享视听盛宴。

    翁丽芬代表:

    建议设立“国家公共安全警示日”

    本报讯(记者 禹跃昆)2020年1月23日,武汉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实验学校校长翁丽芬提议,将每年的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安全警示日”。

    翁丽芬认为,设“国家公共安全警示日”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体现国家对公共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是落实科学治理、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科学治理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可以表达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有利于推动全民传染病知识和自救自护技能的普及推广。

    钟章队委员:

    高校扶贫应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

    本报讯(记者 唐景莉 李石纯 韩晓萌)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建议,高校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校在科技扶贫方面具有优势。钟章队建议,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可以与贫困县龙头企业开展合作,联合攻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高校也可组织科研人员深入贫困地区,举办专题讲座、提供技术服务及其他社会服务,协助当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高校可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口合作的长效机制,引导科技创新成果优先到贫困地区转化应用。

    庹庆明代表:

    加快家庭教育立法

    本报讯(记者 倪秀)“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是从源头保障家庭教育切实发挥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的一项必要行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建议,家庭教育尽快立法,提升家庭教育地位、明确家庭教育核心内容、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从制度层面推进解决家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持续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法治保障。

    庹庆明建议,在家庭教育相关法律立法时,应强调地方政府在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中的责任;强调家长的职责,父母需持证上岗;对家庭教育的运作及保障机制做出法律规定并明确家庭教育的公共性与个人隐私的界限。此外,他还建议把每年9月的第一个周日确定为家庭教育日。

    钱锋委员:

    “双一流”建设应打破“资源依赖”

    本报讯(记者 李萍)近年来,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高校办学基础条件和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改善,切实提高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钱锋指出,目前“双一流”建设还存在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尚显不足、政府“放好权”和高校“用好权”的经验不多、促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

    钱锋建议,开展高校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落实政治家、教育家办学目标要求,打造高素质的高校领导班子。打破“资源依赖”,推进关键环节改革,在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关键环节大胆改革创新,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财物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尽快建立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

    焦新安代表:

    高校应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本报讯(记者 梁丹 董鲁皖龙)“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表示,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作为国家文化建设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作用不可或缺。

    为使高校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焦新安建议,建立由国家有关部门、大运河沿线省市教育厅以及有关高校共同参加的教育部门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部省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高校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问题和未来实施的重大工程进行会商和协调。鉴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和多领域的重大工程,他建议由大运河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为提高高校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质量提供保障。

    雷鸣强委员:

    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本报讯(记者 梁丹)“当前,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依然存在无证无照机构查处难以到位,有证有照机构监管任务繁重,治理人手有限、力量不足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雷鸣强表示,对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工作仍需持续深化。

    雷鸣强建议,持续深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有效治理,一是要把准治理方向,坚定治理决心。树立长抓不懈、攻坚克难的思想。二是要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治理合力,尽快颁布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根据校外培训机构的类型划分监管权限。三是探索综合执法,充实队伍力量。四是要聚焦在线培训,破解监管难题,加强统筹管理,做好线上培训监管的技术攻关,对线上培训进行即时监管。五是要创新监管治理,促进合法机构健康发展。

    张志勇代表:

    加快建立网络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本报讯(记者 柴葳 焦以璇)“教育数字鸿沟的挑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教育公共政策问题,明确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公共服务属性,加快建立网络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紧迫课题。”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看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停课不停学”引发了一场教育技术全面应用的“遭遇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调查表明,居家学习中,有1/3的学生家中没有可用于网络学习的电脑,10.41%的学生家中没有连接网络。“‘互联网+基础教育’应是一个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公益普惠的基础教育网络学习权利。”张志勇建议,国家应全面推进网络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填平教育数字鸿沟。

    蓝闽波委员:

    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本报讯(记者 任朝霞)针对当前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专业性不够、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建议,要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需求。

    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连通的双元体系。蓝闽波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隐忧,突出表现是“应用型”学位类型被“人为”地转变为“学术型”,部分导师忽视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和结果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违背了国家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蓝闽波建议,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建立灵活机制、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打通高校与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

    李为民代表:

    医疗人才评价必须破“五唯”

    本报讯(记者 梁丹)“发表论文数量不一般,实际业务很一般”“专业职称挺高,医疗技术、临床水平不高”……近年来,推进医疗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认为,构建以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医疗人才评价体系,破“五唯”立“五重”势在必行。

    “当前,论文是医学人才评价最核心的硬指标,甚至超过了临床水平和患者评价,具有‘一票否定权’。”李为民表示,我国医学人才评价仍存在唯论文、唯课题、唯学历、唯资历和唯数量的“五唯”现象。李为民建议,将医学人才划分为临床型、临床研究型和研究型三类,将医院分为研究型医院、临床型医院和基层医院,并提出了“重医德、重贡献、重水平、重效果和重创新”的新医疗人才评价标准。

    陈晓红委员:

    让“创新工程师”真正受重视

    本报讯(记者 阳锡叶)“当前,尤其要通过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科技创新重要主体给予政策支持,来推动我国创新方法工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校长陈晓红说。

    据陈晓红介绍:“与不少创新型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政策支撑尚待完善、人才队伍不稳定、企业应用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等‘痼疾’,急需破除。”她建议,要积极推进“创新三师”的资格认证,将认证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中;要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条件,将企业具备认证的“创新工程师”作为国家或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之一;要实施创新工程师培育工程,选择部分省份进行政策试点。

    苏华委员:

    高校应主动解决企业用工难题

    本报讯(记者 倪秀)受疫情影响,与过往同期相比,企业用工短缺,复工复产困难不小。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如何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办学优势,担负起人才供给的历史责任,做好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激活校企供需链,奋力打好组合拳。

    苏华在提案中提出五条建议:树立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机遇和挑战中寻求“生路”;政府搭台,校企唱戏;高校借助“云招聘”,打通校企人才供需大动脉;助力企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苏华建议,高校也应主动走进企业,同时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进行新技术挖掘和新产品开发,让复工复产后的企业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韩爱丽委员:

    教育督导,既要“督”又要“导”

    本报讯(记者 周洪松)作为国家教育督导工作的贯彻落实者,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在开展教育督导实践中遇到了挑战,表现在:教育督导机构与管理体制不适应;统一归口管理教育评估监测和督导结果权威性遇到挑战。

    她建议,首先从完善机构设置入手,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职能,调整充实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其次,要配齐各级各类督学。专职督学实行选任制,兼职督学实行聘用制,县级责任督学按与学校数比例配备。再其次,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教育督导既要敢于亮“齿”,问责到底,又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支持教育、帮助教育的积极性;既强化“督”的权威,又突出“导”的作用。

    罗俊代表:

    天琴一号六大技术在轨验证全部通过

    本报讯(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黄艳 卢旖维)“经过多方评估,天琴一号六大技术在轨验证全部通过。”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是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首席科学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六大技术的每项技术指标都优于任务目标,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

    “天琴一号的核心任务是验证空间惯性基准技术,这是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体系核心技术之一。”罗俊把空间惯性基准技术比作引力波“探头”,它包括高精度惯性传感、微牛级连续可调微推进、无拖曳控制三大关键技术。据罗俊介绍,天琴一号高精度惯性传感技术在轨测试结果,比国内现有水平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以上,这标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掌握高精度惯性基准技术的国家。

    贺云翱委员:

    高校要有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责任感

    本报讯(记者 唐琪)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文物考古系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和往年一样,贺云翱带来的提案中,又有多份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贺云翱认为,文化不仅存在于书本和校园里,有相当部分也保存在生活中、田野里,“对这样的文化,高校不应该视而不见,要有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责任感”。在传承文化遗产方面,高校首先能做的就是培养人才。一是专业研究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和实践结合,把学生放到田野里去。二是相关人才教育。要在师资配置、课程设计等方面尊重非遗本身,吸引富有经验的一线专家到学校里承担课程任务。此外,高校能发挥作用的还有研究。贺云翱说,绝大多数非遗文化还没有进入到专业研究的视野中,建议高校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有体系地开展研究工作。

    戴立益委员:

    构建本硕连读教师培养模式

    本报讯(记者 任朝霞)“着眼于未来教师的培养,师范大学要以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借鉴医学人才的培养经验,打造‘六年一贯制’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构建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智能教育、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等三个相互独立又贯通一体的本硕连读教师培养模式。

    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必须打造升级版本,建设“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智能教育”相互融合的新格局。戴立益建议,构建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奠定坚实的学历教育基础。可把六年的培养年限划分为三个阶段,同时,设计公平、合理、灵活的内部机制和过程性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张改平委员:

    “一入大学万事轻松”?不行!

    本报讯(记者 李萍 高毅哲)“目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一入大学万事轻松’的消极观念,以至于部分大学生混日子、混文凭。”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表示,“在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适当为大学生加压,适当增加学业负担。”

    张改平建议,出台激励高校教师参与“金课”建设和淘汰“水课”的指导性政策。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尚未完全扭转,一些教师对本科教学和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各高校虽然也在陆续出台相关引导政策,但尺度宽窄不同、激励效果不一。建议出台相关引导和激励政策,对高校进行可行性强、操作性强的宏观指导,使教师自觉主动地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科学增加课程难度,适度拓展课程深度,使大学生学业增压成为质的复合增长,避免异化为量的简单叠加。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6-01/200239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