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和深邃思考,是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为做好新时代学校大思政工作、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深感利用区域红色文化丰富“课程思政”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助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国家兴亡、民族复兴奋斗历史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红色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源泉和深厚力量,是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是丰富思政课内容、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性的不二法宝。
红色文化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增强理论说服力。红色文化起源于20世纪中国特殊的“革命”时代环境,是中华民族的深刻记忆,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和现实有机融合的教育,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红色文化可以将革命精神、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等红色基因移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他们的行为模式。红色文化的遗址、遗迹是一种优质、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应把握一定原则,通过多种策略,将区域内红色文化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引进思政教育课堂,以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素材,增强理论说服力。
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兴趣,提高理论感染力。中国人民寻求解放的历史是由很多精彩的革命故事串联而起的。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高校所在地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英雄人物的鲜活事例,挖掘革命故事中令人深思的聚焦点,找准革命故事与当代实践的结合点,让革命故事从历史深处走进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在感同身受的故事中领悟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为学生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由来和动力源泉。这样的教学过程正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学科特点,将思政教育理论融入革命故事,使思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内容生动、导向精准、效果显著,提高了理论感染力。
红色文化能够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增强理论自信。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不断涌现的一些思想暗流,企图瓦解我们的理论自信。思政课因其很强的理论性、政治性,与学生接受能力和心理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网络的冲击,使学生对思政课存在一定误解。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遗址、遗存进行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消融学生的误解。遍布全国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无声地诉说着无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见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流动课堂。经常性、制度性地进行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不仅能有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式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感受历史温度,触景生情,接受心灵洗礼,达到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深刻感知革命力量,体悟理论内涵,增强“四个自信”。
以红色文化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可以朝着四个方向努力:一是提高价值认知,形成红色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思想上是否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本土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思政课的前提。加大对红色文化研究、教学的制度、资金和人才保障,是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长效机制。二是提升教师素养,打造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教师团队。只有让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讲思政课,才能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行得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什么能够实现等诸多命题。三是立足主渠道,完善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多元学习平台。除了利用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还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思政微课堂”,导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四是强化实践环节,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空间。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思政课堂搬到革命历史现场、灾后重建之地以及乡村、街道、生产车以及间等广袤大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的内涵,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通过这些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红色基因就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渗入我们民族的血液,进入我们民族的心扉。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陇东学院,本文系2019年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