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服务基础教育振兴教师教育的改革实践

[db:作者]  2020-05-2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地方政府部门、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把振兴教师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举措。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探索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是顺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因此,要实现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互贯通、彼此作用、相互渗透、彼此对接、全面合作、协同育人的深度融合,弥合两者的断裂状态,畅通两者的沟通机制,使地方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协作共同体”。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师范院校的使命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存在着“母”与“子”、“源”与“流”的关系,然而当前,在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宏观背景下,师范院校的行业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同时随着地方师范院校扩大招生、增设专业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以培养教师为主的专业特色。随之而来的是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所脱节,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优质师资的作用受到影响。鉴于此,太原师范学院为破解现实困境,坚持问题导向,对接基础教育,着力调查研究,实现“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接地气、通下情,了解基础教育,做到“身入”与“心至”,真正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用真实情况来定位:一是开展全省基础教育大调研。学校组织了6个调研组分赴山西省11个地市,就各地教学改革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经验、毕业生职后发展等情况实地调研了山西省35所中小学校。其共性问题是基础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互动交流少,相互脱节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征求基础教育专家意见。学校举办了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校长高峰论坛,参加论坛的200余位本省中小学校长普遍认为,新时代教师教育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需要师范院校靠前站位,勇于担当;同时,全省各地中小学对高师院校专家团队的教研辅导、科研支撑、专业培训等方面需求很大,然而现实是缺乏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之间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三是吸纳基层校长教师合理建议。学校承担着山西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山西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的职能,每年培训本省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近1200人次,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对他们的访谈,反映出新时代师范生的师范技能、阅读量、课程结构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组织能力等专业素养与基础教育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应该走协同融合、共同发展的双赢道路,共同开发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空间,探索高师院校—地方教科部门—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是新时代高师院校加强“新师范”建设、振兴教师教育的必然需求。

    为了落实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探索新时代“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行动模式,创新新时代“新师范”的新作为,太原师范学院于2018年出台并实施了《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服务2018—2020年行动计划》,对“行动计划”的政策保障、运作机制、调研任务、业绩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各类挂职人员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安排。探索形成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3341”行动模式,力求实现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战略目标,彰显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特色。

    “3341”行动模式的具体内涵是:第一个“3”指地方师范院校、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三方沟通协调、深度合作,形成合力;第二个“3”指高校精选3支队伍,分批选派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职能处室的业务干部(一支),有师范专业的院系领导(一支),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院系承担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师与教育硕士专职导师(一支)到行动计划区县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分别挂职锻炼一年,完成服务基础教育的各类基础性工作。“3341”行动模式中的“4”指完成4项任务:要求挂职行动计划区县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副职人员、挂职中小学校副职人员、挂职教师挂职任务各有不同,总体需完成听课教研、撰写挂职总结、制定改革方案、整理优秀案例4项工作任务。“3341”行动模式中的“1”指做好1项课题研究:由挂职人员牵头组织所挂职学校的相关教师,共同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并围绕课题发表一篇省级以上的学术论文。

    “3341”行动模式是学校聚焦师范教育主业的时代宣言,是推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益尝试,是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有力支撑,是提升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的迫切要求。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师范院校的行动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顺利推进“3341”行动模式,就要围绕行动模式,贯通3条实现路径,构建一个彼此支撑的互动体系,大力服务基础教育,助推学校教师教育改革振兴。

    “路径一”:与行动计划目标县的中小学合作。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体系。所谓“双向互动”是指学校的挂职人员中相关院系领导、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承担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师、教育硕士专职导师要深入各地区中小学完成学习任务,并开展服务工作,同时中小学也要选派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作为特聘教师为师范生授课。“双向互动”内涵丰富,通过双维度操作实现。

    一是从高师院校到中小学的维度看:

    从学习方面看,破解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问题,应着重把握“症结”所在,“知己知彼”才能靶向治疗,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因此,要先了解基础教育在教学、管理、保障等方面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

    首先,挂职人员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课程建设等内容。为此,学校为挂职人员确定了明确任务:院系副职挂职中小学校副校长,要听课不少于30课时,参加学校会议及大型活动不少于15次;提交挂职锻炼总结与二级学院(系部)教学改革方案及挂职单位的优秀教学管理案例。挂职教师要听课不少于50课时,主持和参与中小学教研活动12次;提交挂职锻炼总结与个人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及挂职单位的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完成任务,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学习了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精准把握基础教育发展态势,为下一步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依据。

    其次,选派优秀师范生到各地区中小学开展实习与支教,与有合作意向的中小学共建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和基地,加强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确保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8周,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师范基本功训练,强化师范生专业素养与“看家本领”。

    从服务方面看,学校要求挂职人员多方式、多维度服务基础教育。根据需求导向,结合各地区实际需要,学校科学安排各院系与各地区中小学对接,形成“一系一学校”的“包干”格局,为挂职中小学校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为该校教师队伍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首先是实施精准帮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通过业务培训、示范教研、同课异构、课例研究和观课议课等方式,挂职教师与中小学相应学科教师组成教研共同体、课题小组、同课异构团队,实现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次是推进教育扶贫,落实乡村教师培养。教育扶贫是学校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实施乡村教师培养计划是学校服务基础教育、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学校主动作为,靠前站位,加大扶贫攻坚重点地区教师教育支持力度,积极联系本省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选派各学科优秀教师团队及师范类实习生开展送培下乡、送教上门、跟岗研修、实习支教,着力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帮助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和结构性、临时性人员短缺问题。

    再其次是延伸服务链条,助力教师素质提升。学校肩负山西省教育部门下设的山西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山西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的职能,长期从事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依托“国培计划”,承担各级各类教师、校长培训任务,为适应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普及和中高考改革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学校制定了分年度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各类型主题培训班,搭建教师职后培训与职前教育衔接的“桥梁”,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围绕“互联网+教师发展”新模式,探索建立教育工作服务站,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辅导与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助力“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校长提升计划”。

    二是从中小学到高师院校的维度看:

    学校从各地区中小学中聘任特级教师、教学能手担任学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或教师教育课程兼职教师;聘请基础教育领域的杰出校长、专家担任学校教育专业硕士导师,为本科生、硕士生进行系统的学科教学论及基础教育理论方面的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范生专业理论素养及水平。目前已外聘教育专硕导师286名。

    “路径二”: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主要做好与基础教育服务行动计划县教科部门的合作工作。学校安排教务处、研究生处、科研处、发展规划处等职能部门副职挂职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副职,根据需要,合理派遣,实现“一处一县区”合作格局。挂职人员工作任务是在全面学习基础教育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挂职期间调研区域内中小学不少于10所,参与教研活动不少于15次;提交挂职锻炼总结、基础教育帮扶方案及挂职单位的优秀管理案例。通过学习,了解区域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改革趋势,为研究基础教育提供现实案例。同时,为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规划,为推进教育改革提供常态化决策咨询服务,在基础教育战略性研究等方面发挥理论引领和智力支撑作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一手”拉高师院校,“另一手”拉中小学校,牵头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的定期交流互访制度与定期例会制度,畅通三方“协商、联动、互促、共赢”运行机制,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综合服务保障支持,确保“行动计划”落实落细落地。

    “路径三”:与科研院所合作。学校要求每位挂职人员与行动计划区县的中小学教师联合申报和完成一项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师一课题”的深度合作的生动局面。因此,学校先行先试,主要对接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各地区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为与中小学教师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助力和服务。目前,学校与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评价体系、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等8个领域共同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系列研究论文和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进一步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3条“路径”的贯通,是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体系保障,是推进“3341”行动模式取得实效的有力支撑,更是助推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

    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教师教育的改革方向。“行动计划”把基础教育新的要求带到学校,也拉开了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序幕!一是“明晰目标”为引领。学校瞄准基础教育各学段对师资培养的需求,进一步把握好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一步聚焦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适应度,厘清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努力培养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未来卓越教师。二是“优化方案”作指针。学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基础教育新实际进行优化调整,学校今年将正式招收省级公费师范生,目前已经科学制定了《太原师范学院加强公费师范生培养若干意见》,更加聚焦培养目标,更加强调师范专业素养的生成。三是“建构课程”强支撑。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引下进行联动改革,有针对性地增加专业能力提升类课程模块,围绕强化“三笔字、普通话”训练、强化阅读量考核、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强化新课程标准学习,强化教材解构能力提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推陈出新,构建育人效果更加有效的课程体系。四是“搭建平台”促实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聘请中小学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登上大学讲台,为师范生解读中小学课程教材,共享中小学教学实践;并通过完善顶岗支教、实习见习,共建实习基地,延长培养周期,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师范专业素养。五是“涵养师德”重建设。学校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及师德失范处置意见,划定师德“红线”,不断健全师德建设体系,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在师范专业开设师德课程,涵养学生教师职业道德,为未来教师讲好师德“第一课”,努力营造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校园氛围。六是“成立机构”定规划。学校探索教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适时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以教师培训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为重点,统筹设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太原师范学院教师队伍非学历培训实施意见》,不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七是“打造学科”强筋骨。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学校坚持“做大做强做优”理念,将教育系、教师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发展培训中心合并,组建教学学院,全力打造教师教育学科团队,支持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加大教师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力度,推动教师教育学科形成集聚效应,努力向教师教育类省级重点学科发起冲击。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师范院校的担当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2018年,学校开展“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服务2018—2020年行动计划”以来,“行动计划”已完成了3期挂职工作,正在进行第4期挂职工作,共涉及学校全部师范专业,派出108名教师及干部,特别是所有教育硕士专职导师和学科教学论教师深入晋中市11个地区教科部门与50余所中小学,实现了“行动计划”晋中市11个地区的全覆盖。

    教师素质提升方面,一是组建专家“智库”,传授先进教学理念。学校聚集基础教育优质资源,选取了教学专家、省市优秀教研员、中小学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建了基础教育“智库”。其职责主要是为城镇薄弱学校、农村中小学“诊病把脉”,传授先进教学理念、经验和成果,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承担中学教学设计、中学教材分析、中学课堂策略实施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二是加强教育扶贫,助力教师培养计划。加大扶贫攻坚重点地区教师教育支持力度,积极联系本省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开展送培下乡、跟岗研修。开展了贫困县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2018年,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团队赴和顺县,两年来通过示范教学、同课异构、课例研究和观课议课等方式,培养和建设了一批和顺县中小学学科教学骨干团队,通过骨干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当地教师的内生性成长,进而帮助带动和顺县乡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2019年和顺县已实现贫困县摘帽。三是开展职后培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培计划”在内的各级各类教师、校长培训任务,分期分批组织各类型主题培训班,两年来,成功举办“国培计划”教师、校长培训班30期,培训1398人;山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培训班27期,培训1624人;省级中学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班15期,培训1225人;共计举办培训班72期,培训各类学员4247人。积极落实了本省“中小学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

    协同育人方面,学校已与晋中市政府部门签订了《晋中市教育部门和太原师范学院战略合作协议》,与太谷县教科部门、和顺县教科部门也分别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与协同育人合作协议,为与区域内中小学深度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政策支撑,并积极推进区域内联合开展教育政策研究、研究生联合培养、重大课题研究等领域的合作。学校还采用多种形式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已与晋中市太谷中学、太谷二中、和顺一中等区域优质中学签订了合作育人协议,展开了包括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创建行知文化育人基地、选聘教育硕士导师、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等内容的长效合作机制。根据各地需求,学校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师范生实习工作,每学期各专业优秀师范生分赴晋中市各地各学校开展实习、支教工作。两年来,共计派出实习生2700余人参与实习支教工作,均获得当地实习学校的好评。

    理论研究方面,一是精选点位,深入调研。目前对学校“行动计划”覆盖的晋中市11个县区的11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业素养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对学校108名已挂职行动计划县的教育硕士导师、学科教学论教师和业务部门干部就其专业成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对地方教科部门就当地基础教育的政策引领和专业指导、地方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领军人才团队的打造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研究。二是拓展领域,开展研究。学校与山西省社科院、各地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研究、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共开展各类课题研究11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基础教育项目6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三是积累成果,典型示范。“行动计划”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系列研究论文和典型教育教学案例。作为“行动计划”经验总结的成果,《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行动研究》获2019年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本省地方院校—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时代,太原师范学院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长效机制,“3341”行动模式在山西省晋中市已形成“一师一课题”“一系一学校”“一处一县区”深度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为整体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区县教科部门人员的教学科研指导能力和决策咨询能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及研究能力提供了新的模式、新的支撑、新的选择。当前学校正在把行动模式延伸到山西省11个地市,力求打造与全省各地区基础教育全方位、多层面交流和常态化、深度化合作模式,力求走出一条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深度融合的“新师范”特色发展之路,交出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新时代合格答卷。

    (太原师范学院副院长 王卫平)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6-01/200246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