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疫情后线上教学反思与创新④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教育工作者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中遭遇巨大挑战,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从教育理念上来看,有些教师未能正确理解“停课不停教”内涵,仍然延续着以往知识教育为主、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从教育内容上来看,不少地区的线上教育主要以国家课程中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没有抓住机会对学生及时进行道德与责任感、科学知识与个人防护、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居家锻炼与健康等的教育;从教学方式上来看,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对线上教育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准备不充分。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问题说明,学校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课程资源开发、作业布置、教学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存在着素质短板,这些因素导致教育教学预期效果差别很大。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趋缓,后疫情时代的学校教育亟须在反思中改进。
转变教育理念,落实全面育人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深入推进全面育人工作,这次我国科学防控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再次证明了全面育人的重要性,且要尽快补齐教育的一大短板——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
从科学精神来说,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更加注重发展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矛盾关系,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只有从科学上理解了人与自然的相处法则,才能做到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从人文素养来说,在疫情结束之后,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和文化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只有人文素养提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作为一种信念和价值追求扎根于内心。
注重道德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而无德,行之不远”,这些格言历久弥新,深刻地揭示了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此次战“疫”一线工作人员的表现也印证了“德”的意义与价值。
以医护人员为例,他们不仅展现出令人称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也精彩地演绎了救死扶伤的专业伦理。“德技双馨、德重于技”是医护人员对其专业精神的新诠释,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
目前,国家已经对2020年的研究生扩招做出决策,并且要求优先考虑公共卫生等急需专业,这体现了对人才培养“数量”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在重视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才质量。对此,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专业教育应当打破狭隘的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藩篱,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高校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感、使命感,形成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学校应当以此次防控疫情过程中的案例为鲜活教育素材,通过观看录像、讲故事、活动体验等方式来强化德育,帮助学生真正“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成社会担当意识、爱国情感和自觉行动。
拓展教育内容,延伸知识跨度
公共卫生知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灾难教育等与人的基础生存能力和生活价值导向息息相关。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理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常常被视为语数外等课程的“点缀”,这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此外,从此次疫情防控来看,由于缺乏对突发灾难的理性认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不少学生产生了焦虑、抑郁、慌乱、迷茫等消极情绪反应。因此,疫情过后本来就被包含在素养结构中的社会情感能力,如自我控制与调节、同理心、坚韧、责任等应得到强化,以提升个体在应对风险时的适应能力。学校教育应该延伸知识跨度,通过加强灾难教育和危机教育,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养成在灾难和危机面前具有理智判断、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的生存能力。
变革育人方式,重视在线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化日趋成为生活常态。为适应这种变革趋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青少年数字素养、ICT(信息、通信和技术)素养、工程教育、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国家战略来大力倡导,以提升未来人才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传统的育人方式也面临着变革,即应当重视和发展在线教育,而此次的疫情加速了这个变革过程。
在此次战“疫”过程中,教师从以往的面对面、手把手的“给予者”“控制者”转变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引导者”“激发者”,不得不尝试前所未有的“大放手”式教育教学,改变了以往不敢放手、不想放手、不会放手的状况,并以成长导师的角色,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推动“小组学习”“自主学习”,鼓励和督促学生在自主自律、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方面获得成长。
疫情下的在线教育教学是应急也是创新,更是触及到了多年来教育改革的沉疴痼疾。在疫情之后,教育应当继续探索教育方式变革,尤其是在提炼总结“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经验基础上,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方法,增强“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师生在线教育的适应性与效果。
强化家校合作,提升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与家庭的合作,疫情期间的教育运转经验更加验证了这一点。在实施“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背景下,家庭变成了临时学校,家长成为了助教,家庭教育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不仅说明家校合作意义重大,也说明家校合作潜在空间巨大。
为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当强化家校合作,在价值取向上,要注重亲师共同成长,即家长和教师在平等合作中实现双赢;在合作形式上,在传统的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常态化的网络空间交流;在合作内容上,则要超越学生的学业学习,涵盖学生的品德发展、心理健康等更多领域。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