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网信办发布通知,宣布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启动。本次整治行动将在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等方面进行重点整治,严厉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在社交平台、音视频平台的热搜榜、排行榜、推荐位等重点区域应援打榜、刷量控评、大额消费等行为。
此次专项行动围绕未成年人上网的重点环节,清理整治七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力图在整体上清朗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而其中“饭圈文化”行为和不良信息的清理整治,特别引起网友的强烈关注,许多网友都表现出“期盼已久”的支持态度。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对未成年人上网环境的整治,既要强化执法力度,对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特别是背后的资本进行严厉打击,又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正面引导,用他们所能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引导他们理性追星。
根据团中央等部门于2019年3月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底,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93.7%。其中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网络“原住民”增加,未成年人网络环境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需求大幅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更是显得迫在眉睫。以某些劣质“饭圈文化”为代表的不良信息和行为,对青少年的价值导向、生活观念、社会认知、正常的学习娱乐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再不……着,哥哥(姐姐)就糊了”“粉丝里不养废人,不氪金/不打榜/不空瓶,不配做粉丝”“养号5个,10个,轮博都来一遍,切号点赞,隔几秒投票”……这些充满诱导、强制语气的“饭圈常用语”,不仅是粉丝,连圈外人都已耳熟能详。当前流量明星所引导的新一代追星模式,不断刷新下限,更是对未成年人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另类成长影响。有人认为,这些粉丝是自愿自主的行为,并不违反法治公序。但事实上,回避青少年身心特点讲“自愿”、利用青少年身心不健全搞诱导的行为,已经触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底线。
国家网信办发布并于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的内容;鼓励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信息推荐机制,加强版面页面生态管理,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网络信息内容专栏、专区和产品积极呈现主旋律、正能量的信息。可以看到,按照《规定》的内容,目前网上一些常见操作模式、网络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推荐内容已经涉嫌违法,当以明确的态度和严厉的措施,对此类违法行为给予打击。
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家庭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追星等网络行为和心理进行引导。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期,追求和向往明星的生活符合他们正常的心理特点,无须对此过度反应。但是,追星的正常方式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网络提供者不应仅仅做“你喜欢的就是我推荐的”简单算法工具,而应当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研究更加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信息推送算法体系。这需要更大的投入,但也是必需的投入。学校应设置相应的心理教育和社会教育课,通过反面典型和正面引导两方面的工作,向青少年传递正常的价值取向。而家庭则应在数码产品、网络使用上负起监督引导责任,更多进行亲子交流,用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传导爱与责任的正确观念。
暑期是未成年人与现实社会的高度交互期,许多观念的树立、价值取向的萌芽,与暑期的接触内容和生活方式往往紧密相关。相关部门和家校社会既要通过打击不良“饭圈文化”等,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又要通过积极的健康生活引导,让未成年人筑起心中的“防火墙”。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