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九项主张重塑“疫情后”全球教育

[db:作者]  2020-07-2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各国公立教育面临着自19世纪创建公立教育系统以来最大的转折。在当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教育决策将对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邀请各国政府官员、教育学者、学校教师、各年龄段学生,围绕疫情影响下的全球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九项关键主张,以应对新冠疫情期间及之后的教育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布了《后疫情时期的世界教育:公共行动的九项主张》,建议各国在秉持核心原则、立足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更新和重塑教育,并呼吁加强全球团结,缩短全球教育鸿沟。

    强化教育作为公共利益的属性。这次疫情放大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加剧了国家内部和各国之间民众的不平等。而解决危机和不平等现象唯有依靠教育挖掘人类潜能,以提供多元化、专业性人才,在新形势下更应该深化对教育的认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呼吁公众加强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将教育视为基于包容和团结的共同利益,及支持个体和社会繁荣的基本手段。这是因为,仅凭卫生防御措施无法彻底战胜这次疫情及其所导致的危机的,必须在共同尊重人权、珍视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公民信任、加强人类社会的同理心以及科学的进步来实现。因此,教育部门应与公共卫生部门密切合作,共渡难关。教育和公共卫生一样,只有每个人都安全,人类社会才能安全;只有每个人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才会蓬勃发展。

    拓展受教育权内涵,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作为基本人权,国家和社会应努力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疫情冲击下,保障教育质量和教育系统的持续运行已面临重重困难,各方必须沉着应对,尽快纠正教育出现的暂时性倒退,维系近几十年来教育取得的进步,以确保未来十年不会成为教育机会丢失的十年。疫情期间各国的教育应对措施启示我们,教育有着更多弹性与可操作性的空间,足以满足变化的社会需求。例如,互联网和在线教育资源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的巨大作用,本身即说明“互联网+教育”作为实现受教育权的重要内容,已然走进人类社会并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超出现有观念,重新认识并拓展受教育权的内涵,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呼吁全社会尊重教师,加强教师协作。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因其收入、社会地位等原因,并未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这次抗击疫情危机,彰显了教师的不可替代。首先,绝大多数家长作为教育专业的“门外汉”,在家辅导孩子力不从心;其次,教师必须比平时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远程协调学生学习,教师作为启发者与指导者的作用难以取代。疫情期间,教师群体极大地发挥了灵活性与创新性,开发了许多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最大限度满足了学习者需求。教书育人靠的是教师的用心投入,灵活发挥其专业性,而这些仅仅凭借行政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重视教师的专业性,并给予一线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保障儿童权利,并促进他们的教育参与。过去几个月,许多国家通过关闭学校、暂缓教育来应对疫情。在此过程中,关于疫情威胁到人权的话题一再被人们所讨论,其中,儿童的权利亦不容忽视。例如,疫情冲击下,儿童心理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并有可能延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方面亟需教育的介入。此外,除了改变教学方式、开展远程教学之外,我们还应该化危机为机遇,教育学生如何应对人类社会共同的挑战。并且,面临不远将来的复学,应鼓励学生参与他们的教育发展规划,创建学习共同体,一同参与未来的社会重建。

    在疫情导致的教育转折期,保障作为社交空间的学校发挥应有功能。这里主要是指反思并加强学校的社会功能,学校作为物理空间,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场域,它所提供的学习与社交空间具有独特性。疫情当前,学校只是转变了手段和功能,比如提供营养餐,维系学校、教师和家庭的社会关系等。远程教学与在线学习,客观上促使教育的各项元素重新组合,也改变了学习空间,传统的课堂组织不得不让位于各种远程教学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弱化。反而,我们更应该重视疫情所带来的学校在组织方式、学习空间等方面的变革,并关注疫情后学校教育的创新与走向。

    向师生提供免费、开放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教育作为公益事业的客观属性,要求教育场域中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必须是免费、开放的。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我与你”之间生动活泼的价值生成过程,至少在当下还很难根据既有的数据和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出可完全为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教学与学习。并且,若依赖于营利性企业,则极有可能扭曲教学的价值导向。因此,开放的教育资源必须放在首位,学校教育不能依靠盈利性的私企而获取数字平台资源。教育领域数字技术革新并不单单是靠公司企业的研发,而是教师、学生、政府、公民社会和技术部门共同合作的结果。

    加强科学素养教育。这次疫情也促使人们反思“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教育的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重温1996年德洛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提出的理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共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近段时间以来,技术主义至上的行为模式遮蔽了教育的人文价值,面对疫情危机,教育更应该关注那些涉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和平共处的专题,并最终帮助个体形成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保障国内和国际的公共教育经费。全球疫情危机严重破坏了近几十年来的社会进步,经济遭受重创,必然会对教育经费带来影响。特别是那些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甚至不得不在偿还债务与维系社会和经济方面作出艰难取舍。教育经费面临的困境也可想而知。因此,各国政府、各国际组织以及所有关注教育的团体和个人,必须意识到加强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性,秉持“教育优先”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行动起来,保护公共教育及其资金。因为唯有教育特别是公共教育,才是解决疫情危机的最终出路。

    促进全球团结,缩小教育差距并最终消除不平等。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有多快,人与人之间的命运之关联就有多强。各国政府对新冠疫情的反应措施的不协调,甚至会产生不公正乃至悲剧性后果。我们是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公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问题必须做出全球性的回应,方是疫情问题解决之道。必须正视,新冠疫情已然刺激了近年来部分国家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政治本土主义的抬头,加之政治极端主义和专制手段,已有不少国家走向孤立和极端性竞争。面对世界如此之形势,各国只有团结与合作,才是渡过危机的唯一途径。因此,委员会呼吁各国政府重新致力于多边主义,并呼吁所有教育利益相关方富有同理心和同情心,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加强国际合作和全球团结,减少和最终消除教育不平等现象。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下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CDA160164]成果)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7-29/200469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