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这是对闽南理工学院举办者许景期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的生动阐释。作为一所接地气、有活力的地方性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的号召,凝练特色,厚植优势,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也为地方性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立德树人
教学立校固根本
大学初心,只在育人。闽南理工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强度、效度和广度4个方面破题,确立了与办学定位、办学功能相一致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人才培养高度
“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闽南理工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这一教育思想,把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三者辩证统一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环节,并融进教师的每一堂课,贯穿学生的每一步成长,启人以大智,引人以大道,真正实现了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努力使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
注重人才培养强度
闽南理工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切实把“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作为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通过学风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通过完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忙起来、使教师动起来,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强度。
强化人才培养的效度
闽南理工学院注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并将其落实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全过程;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优化专业群结构为重点,全面实施专业升级改造,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大力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建成智能制造、鞋服与创意设计、电子信息、智慧建造、创新财务金融和智慧电商物流6个专业群;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深入开展工程训练、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大优质教学资源供给,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拓展人才培养的广度
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全学程。充分运用民办高校优势,协同社会资源,推动“学、产、研、创”有机结合,形成项目驱动、活动拓展、社会支持的“学习—实践—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培养体系,内培外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尊重其发展选择权,为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产学融合
平台搭建促成效
在“新工科”视野之下,产学融合是民办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利器,也是变革办学方式适应社会需求的绝佳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和业界合作的黏合度,由相“加”迈向相“融”。闽南理工学院高度重视“学、产、研”协同融合,通过校地、校企合作课题、共建平台等方式,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充分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是建设工程化生产性实践教学平台,营造工作场域学习环境
闽南理工学院聚焦应用,努力实现“校内实验实训场所情境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化”,创建政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产业实训基地、学生就业基地、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现代工学人才“双创”技能实训基地等“七合一”基地,建有哈斯数控培训基地、发那科机器人生产线、三菱自动化控制线、风光互补发电及并网装置、服装生产自动化等一批生产性平台。此外,还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30余间,与华为技术、新开普、广州粤嵌等一批龙头企业共建30余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基地。通过生产性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实践的成效,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精确性、针对性、适切性和有效性。近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工作落实充分,毕业生升学比例持续上升,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效果较好;优秀毕业生在各自行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不少人已经成为行业的核心人物。
二是建设新兴技术工作室,奠定“新工科”技术平台
闽南理工学院本着“体现实用、突出重点、注重创新、立足发展”的原则,加强对专业实践“三引擎”(科研训练、竞赛项目、工程项目)锻炼,以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为驱动,打破专业壁垒,联合行业知名企业共同建设3D打印工作室、电子创新工作室、光学检测工作室、VR虚拟现实工作室、数字建筑工作室等一批多学科融合的自主实践平台。
三是创设“新工科卓越班”,为新工科建设提供载体
闽南理工学院充分考虑了地方民办高校在地域特征、师资力量、学生基础、课程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因素,以“机械”“电子电气”大类为试点,根据学生学习意愿和区域本土化需求,选拔创设以“新工科卓越班”为实践载体的教学组织新模式,采用“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校企协同育人、项目载体制、亦师亦友导师制”的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先行先试,以改造传统工科专业,承载新工科建设,衔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前,建有省级智能制造产业示范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和鞋服产业设计专业集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电子商务、工程管理等4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四是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培育“新工科”建设人才
闽南理工学院以国家级别、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基础,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学科交叉,科学管理运营,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科研平台。目前建有福建省级柴天佑院士工作站,工业机器人与控制技术、物联网、绿色建筑材料和纺织鞋服智能化5个省级平台,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信息与媒体技术、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高压变电站、城市管廊等3个省级虚拟仿真中心,泉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实训基地1个。近3年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普遍获得了很大提升,在各类刊物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成功申请各类专利、著作权近百项。
五是依托校企共建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双创”教育屡创佳绩
闽南理工学院与哈斯数控、三菱电机、西安三好等企业共同构建了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共同举办竞赛活动;学校创建的多层次、立体化“三三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先后荣获了国家、省、地、市四级“众创空间”称号;学校建立相关奖励机制,将学科竞赛以项目化形式立项管理。近年来,学校通过“理论考试—实践操作—校内选拔—企业实训—项目转化”等方式组建参加省市、国家级别比赛团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生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近3年来,学生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达千余项。
开放合作
协同共进提效益
闽南理工学院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主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对接,让高等教育功能与行业、企业、社会需求无缝链接,形成独具特色的“政、产、学、研”发展形态,丰富了协同教育的内涵,提高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效度,同时也助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闽南理工学院确立的“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办学定位和“服务石狮、融入泉州、立足闽南、面向福建、辐射全国”办学方向,旨在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能说、会做、好就业、善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学校扎根当地,主动对接、寻求合作,整合全校优势资源,促进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地方政府部门智库;利用学科专业优势,调整专业结构,兴办地方紧缺人才专业。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提出“不唯大、只唯实”的合作思路,充分利用闽南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区域集群化的特征,依托中小企业具有的较强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对人才能力需求强、参与“新工科”教育培养主动性高的特征,积极探索多样合作方式,在地方性、交叉性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学校积极实施“双百工程”,即组织百名高层次人才扎实对接服务泉州各县市100家企业或组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如今,闽南理工学院初步形成“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服务产业”的运作模式,支持师生深入社会、行业、企业,深度把脉发展现状形成课题,根据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外部力量联合攻关;立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进教学设计,校企联合创新助推学校实力水平提升。同时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员工培训、生产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努力打造“基地、招生、教学、实践、培训、科研、就业”多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学校大胆探索、有效实施“政、产、学、研”协同教育的显著成效,受到了各级主流媒体的关注,多家媒体先后进行报道,并给予充分肯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闽南理工学院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力书写了地方性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奋进之笔”。
(许书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