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近几年在原有“基础学院”办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本科生院、求实学院、宗复学院本科人才培养“三院”模式,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中蹚出一条新路。
体制机制之变——
设立“三院”推动固本强基
太原理工大学把基础学院更名为求实学院,着力强化本科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通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教师教学效果、班级辅导员管理质量、学生学习成果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相应激励和退出机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高端人才及行业领军人才,太原理工大学组建以山西革命家、教育家、学校前身太原工学院首任院长赵宗复冠名的“宗复学院”,院长由校长兼任。该学院设置精英班,实行单独招生、减免学费、小班制教学和导师制等,配备以院士领衔的一流师资队伍,聘请国内外杰出教授授课,部分实行全英语和双语教学,积极探索一流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优化本科管理模式,学校将教务部、学生处(学工部)、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整合而成“本科生院”,变过去单一的多部门分散决策管理为统一高效管理,围绕本科生思政教育与素质拓展、本科教学运转与日常教学事务、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等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并积极探索与实践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为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领军人物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三院’模式,努力形成完整的、与研究生培养并行的本科人才培养主线。”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表示。
人才培养之思——
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长期深耕高水平工科人才培养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认为,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创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夯实基础知识,这是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和关键。”
构建“三院”培养模式的重点是推进基础课程改革。在太原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战略工程”统筹推进下,2017年8月,该校组建基础学院,启动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经过3年运行,成效显著,高等数学、英语等主要基础课程的平均成绩和及格率,明显高于以往,也明显高于同届非基础学院学生。
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实行基础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师“管用”分离聘任机制,形成了一套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的定量评价方法,将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业绩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一系列奖惩激励措施扭转了以往基础课教学不受重视、基础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也吸引了更多优秀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加入教学行列。同时,采用与核心基础课教师同样的评价办法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以所管理班级学生成绩进步幅度为依据,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绑定评价,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这样一来,以教学成绩作为教、学、管三方的内在连接点,形成了培养合力。核心基础课程“高等数学”任课教师陈娟从中收获颇多,在她看来,科学评价为教师认识自我、了解学生、提升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帮助,也极大激发了辅导员课上课下对任课教师的辅助,学生学习成效明显提升。
通识专业之辩——
“一横多纵”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从录取专业为采矿工程,到转至心仪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读,2018级学生王立明深有感触:“当自己作为一个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时,对各专业具体情况了解也并不深入,通过学习了解,我重新确立了专业志向和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三院”模式改革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就在于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行的思考。在郑强看来,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辩证看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郑强表示,通识教育的培养、基础课程的磨炼,就好比练武术中蹲马步、打沙袋、举石锁等基本功,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基础,过早地让学生接触专业化学习,去学招式、练套路、打拳种,这样的学生走不远。要保证基础课的高质量、高纯度和高强度,科学化、合理化、权威化设置课程和选取教材,实行好大类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艺术体育、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其情操、增强其体魄、丰富其情感、塑造其人格,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知识和身心基础。
在这种观念下,“三院”模式的“一横多纵”改革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构与转变。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通专融合”复合型创新人才,求实学院在第一学年面向全校本科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这是“一横”;而“多纵”指专业教育阶段,学生后续学年管理由各专业学院负责。学校以“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为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每个大类设置相同或可互认课程,形成面向各大类的、与相应专业培养方案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