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时代美育如何培根铸魂

[db:作者]  2020-08-02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美丽青春视觉中国 供图

    编者按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各校由此展开了实践和探索。本版集纳相关文章,从美育开展思政教育的文化基因、美育和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课堂实践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引起学界进一步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美育的发展高度重视。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充分肯定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大学美育也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

    当前美育力量尚显薄弱

    关于“美育”的意义,众说纷纭,中西对其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都有过探索。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强调审美教育的规律,阐释其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力。我国近代思想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艺术教育是大学美育的主要载体,将美作为教育目标,以美育为路径和旨归,以艺术教育作为主阵地和手段,在美育中陶冶身心性情,净化思想生态,升华精神境界,这是新时代美育的使命。

    关键是,这一使命如何有效落地?虽然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开设了美学领域的通识课程,如艺术鉴赏、中外美术史和中外音乐史等,但大多基于艺术学科的“史论”知识,多停留在作品演绎过程的概念化分析上。在艺术实践上,部分大学和艺术专业院校还努力开辟了偏于技能的专业实验,让学生能够尝试泼墨作画、涂抹油彩、舞台表演、练习陶艺等。这些美育实践看似异彩纷呈,质效却难以显现。只掌握艺术皮毛,缪斯之门径尚未摸到,更谈不上追求美育的本真。

    究其原因,高等教育自转型期走向现代化,各学科蓬勃发展的背后,技术理性思维根深蒂固。“画匠”和“演奏者”可以“量产”,但伟大的艺术家却凤毛麟角,艺术扫盲、科普非常简单,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功能却没有及时跟上时代步伐。

    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

    教育部今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美育不可缺位;美育要达到“大道不远人、袭我以异香”的境界,就必须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纲要》中“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节中提出,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这为美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真善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更是教育的目标。智育求真、德育求善、美育求美,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艺术类课程贵在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和统一。新时代美育要发挥“寓善于美”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时代精神和社会公序良俗用思政教育表现出来,达到丰富受教育者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大众审美情绪体验、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道德情操的效果。

    新时代美育将更加繁荣

    实现新时代美育的繁荣发展,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三者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艺术教育者殷殷嘱托,“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我们要将美育作为一项培根铸魂的工作,强化美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艺术类课程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强化文化担当、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主题性艺术创作活动。一方面,大力开展美育实践,将艺术创作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性社团、校内外艺术实践等建设成美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给美育课程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实践平台,使美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辅相成,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实践体系。让学生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情用心用功抒写人民,以精品奉献人民,为时代画像、为时代讴歌、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实现新时代美育的繁荣发展,必须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三者统一”。

    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对艺术类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跨学科特点,针对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类课程体系。以美育作为桥梁和纽带,深入挖掘艺术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以更好地全面推进新时代美育课程思政建设。

    实现新时代美育的繁荣发展,必须围绕现代艺术教育规律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方向,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学理研修、人格塑造、实践锻造的“三者统一”。

    高等艺术院校更应依托学校艺术学科优势,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等的发展,进一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美育和艺术类专业学术水平。应有效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教学与通识课程教学相辅相成,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艺术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在艺术专业课程中强调全面的美育渗透,发展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能力,促进“艺”与“术”的融合,寻求“道”与“技”的统一,从而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更加繁荣。

    (吉爱明系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江苏省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魏晓亮系南京艺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8-06/200484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