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靖宇精神”建校育人,始终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科学发展首位。通过创新“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关键场域”3个关键内容,深化“红色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四大育人模式,构建了具有浓郁校本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学校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聚焦“关键岗位”,激发全员育人新动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三全育人”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学校以“10大工程50个项目”为抓手,将“三全育人”的指标体系转化为扎实有效的具体举措;以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契机,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营造氛围浓厚的“大思政”工作氛围;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深刻研究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传承红色基因,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
强化师德师风引领。成立通化师范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院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学校涌现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秦艳友,“全国优秀教师”周繇,“吉林好人”王纪、张云浩以及“通化好人”张寒平等一批师德师风育人典范。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突出政治素质考核,加强干部全方位管理。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新要求,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干部队伍,为办学治校提供坚强的干部人才支撑。分领域、分批次开展干部系列教育培训,共培训干部430人次。组织全校党支部书记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培训,组织106人赴山东大学和井冈山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和党性教育。
强化重点队伍支持。注重“三支队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精彩一课”教学比赛、辅导员素质能力比赛。选齐配强思政工作队伍,落实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及“双线”晋升政策,落实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等,保障思政工作队伍干事有底气,育人有动力。
聚焦“关键环节”,增强全过程育人新合力
提升思政理论课获得感。打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名师示范课”,建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实施思政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改革,搭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3个平台,提升思政课吸引力。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使学生从思政接受者转化为思政传播者,从而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激发课程思政新活力。施行课程思政“三个一”计划,每个专业建设一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名课程思政示范教师、建成一个课程思政案例库,出版全校课程思政案例汇编。设立课程改革绿色通道项目,评选课程思政立项20项,验收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1门。在疫情防控期间,校领导亲自走进课堂,为师生上好第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教师们更是将最美“逆行者”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生命教育和疫情防控常识等知识融入线上教学的第一堂课,用典型人物激励和鼓舞学生增强国家自信、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拓展实践育人新途径。针对师范生开展从教技能培训,年累计培训学生2800余人次,合格率达到95%;针对非师范生建立16个技能训练平台,开展非师范专业学生创新和技能训练项目103项。建成大学生科创园、园区入驻创业团队25个,拥有专利28项,园区获批省级“双创”孵化基地2个、市级“双创”实训基地1个,累计到账扶持资金132万元。
聚焦“关键场域”,优化全方位育人新效力
浓厚文化育人氛围。学校实施“红色铸魂工程”“文化浸润工程”,文化育人开花孕果。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持续打造“诗词大会”“非遗技艺传承工作坊”“书香校园”等通师特色文化品牌,中华诗词素养、传承非遗技艺、崇尚书籍阅读已成为通师学子厚重的人文底色。红色文化项目“红色记忆”收集整理通化地区老兵历史,进行通化红色革命史宣讲,出版《军旗的荣光》一书,目前正在建设“通化参战老兵纪念馆”。文化精品项目“山莺合唱团”荣获2019年吉林省“长白之声”合唱比赛高校组金奖、第十五届中国合唱节银奖。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正在建设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拟筹建抗联浮雕、靖宇塑像等,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环境。
提升网络育人质量。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通师学工在线”“通师青年”等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易班”平台开展“中国梦”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烈士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等重大纪念日,开展“红色云校园 传颂靖宇精神”主题教育、“五四精神 传承有我”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等,引导学生网络致敬、网络传承。疫情防控期间,开展“致最美‘逆行者’”“致乘风破浪的我和你”网络演讲和战“疫”网络文化优秀作品展等多项内容丰富、正能量饱满的网络文化活动。
夯实组织育人基础。实施“五强化五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工程,打造党建品牌,做到“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亮点”。教师党支部书记全部达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要求,两个二级学院党支部被评为吉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医药学院教师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规范并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推进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开展优秀团学青年教师培训、“通师青年”主题团课等活动,打造学习型、实干型团学骨干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每年评选“大学生思想道德标兵”“最美团支书”“优秀共青团员”“最美志愿者”等,用榜样的力量引领青年成长。疫情防控期间,学校500余名青年学子心系群众、心系祖国,走进社区、村屯做志愿者。
深化“四大模式”,注入特色育人新活力
以“靖宇精神”为底色的红色育人模式。搭建“六个一”靖宇精神教育平台,协助通化市建设杨靖宇干部学院筹建实践教学点,开展一场话剧、一场音乐会、一场报告会、一场书画展、一场访谈式教学、一个红色教育展馆“六个一”特色活动。拓展红色实践,挖掘以东北抗联为主体的红色实践教学活动资源,形成更为科学配套的红色文化育人路线图。建立红色课堂,开设“东北抗联斗争史”“东北抗联人物解读”课程,成立通化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红色活动,排演原创话剧《杨靖宇将军》。阅读红色经典,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成立新思想研究会,通过撰写读书心得、拍摄微视频、完成社会主题调研,让红色经典入脑入心。开发红色云平台,投入资金70万元建设“东北抗联主题党建虚拟现实教育平台”。在红色育人模式中,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张睿涵、“国庆阅兵工作先进个人”宁晓泉、“吉林好人”袁一宁等一批优秀青年学子。
以“映山红”顶岗支教为基础的实践育人模式。学校主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实施“映山红顶岗支教计划”,构建师范生“三方协同、四位一体”的校地合作模式,开展偏远山区基础教育学校改进计划,累计有5000余名学生参与,受援地区覆盖吉林省通化、白山、四平、松原、长白山管委会及辽宁省、山东省、海南省等18个省区市,300余所中小学校。学校大批毕业生毕业后通过考取特岗教师扎根基层,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为长白山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基础的文化育人模式。通化师范学院是吉林省“十三五”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型交叉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仅有的建设单位,拥有长白山非遗保护项目31个,其中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1个、国家非遗名录2个、省级非遗名录28个。学校将非遗传承融入到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志愿服务当中,开设满族剪纸、撕纸、刺绣、草编等非遗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设立工作室,每年培训学生300余人次。成立大学生满族剪纸协会,让非遗项目真正扎根校园。创设具有非遗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周”“非遗作品展”等活动。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开展非遗传承志愿公益活动,非遗志愿者们深入校园周边社区、中小学及乡村,开展文化调研,传播非遗文化,传授非遗知识、手工技艺。
以“宝贝回家”为基础的服务育人模式。学校特聘教授张宝艳、网络中心原主任秦艳友于2007年开通了中国首家专门帮助寻找被拐及走失儿童的公益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成立了“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2015年张宝艳、秦艳友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校成立通化师范学院驻“宝贝回家”党支部,派驻党支部书记,成立通化师范学院“宝贝回家”文化研究院,组建校内“宝贝回家”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组织青年学子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公益活动,每年约2000人次走进社区、中小学、乡村、企业进行公益性帮扶活动,“宝贝回家”的公益精神已成为通师学子报效祖国、感恩社会的精神底色。
(盛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