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系统铺垫构建幼小衔接新样态

[db:作者]  2020-08-2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孩子们学习整理文具盒时发现,原来不同构造的文具盒,有不同的整理方法。陈娟 摄

    幼小衔接是指通过创造良好条件,做好系列工作,实现儿童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过程。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小衔接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幼小衔接在实际推进中尚存在知行协同不足、课程建设滞后、机制保障不全等问题。

    为破解此类难题,我们从2013年开始组建研究小组,从构建区域性幼小衔接课程体系、完善区域性学段衔接机制等着手,开展系列活动,有效地改善了幼小衔接教育生态。

    外系统协同:优化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与行动

    幼小衔接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家长、教育管理者等,让他们建立起儿童健全成长取向的衔接观,并做到知行协同,是保证幼小衔接质量的先决条件。

    首先,通过研究者深入幼儿园、小学发挥“领导者”效应,来优化幼小衔接的共同认知。一是衔接内涵的再认识:幼小衔接是幼儿期与小学期儿童全面可持续的衔接,要从“让儿童做好准备”转变到“为儿童准备”,从幼儿园做准备转变为小学及家庭共同做准备。帮助衔接期儿童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对小学事务、生活和自我的探索之中,是幼小衔接的基本教育价值所在。二是衔接外延的再扩充:横向来说,除了关注儿童持续发展,同样关注教师的专业持续、学校的环境持续和家长的帮扶持续;纵向来看,并非止于儿童初入小学阶段,而是持续至大部分儿童获得必要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情感能力。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衔接相关的专业引领和支持,对学校(幼儿园)进行衔接工作评估反馈,是区域推进衔接工作的关键。

    其次,通过共同参与发挥“局内人”效应,形成幼小衔接合力。一是开展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课程行为比较研究:我们调研了市内获得“省级示范性学校”称号的3所小学与对应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行为,发现小学与幼儿园教师在课程目标设置、内容安排、活动组织及评价方面均呈现较大差异,差异的产生与两个学段课程生态有密切关系,于是我们提示幼、小管理层和教师正视这种差异并妥善处理。二是组织幼儿园、小学和家庭多边交流活动:每月组织大班和一年级教师互相听课观摩两次,每月举行一次家长开放日,通过共同研讨,发现真实的儿童及幼儿园和小学各自的学习特点。每年组织大班、小学一年级教师和家长撰写“六月的孩童”“九月的孩子”主题叙事,发起“我上小学了”儿童绘画(音视频)展示,供衔接期教师和家长评判分析。三是强化教师和家长的专项技能培训:提供幼小衔接课程理解和执行、幼小衔接期环境建构、儿童入学水平评估、衔接工作评估等专门培训,组织小学教师到幼儿园参观,请幼儿园教师指导小学教师布置教室和活动区域,着力提升小学教师设计和指导游戏的能力、家长和教师观察评估儿童发展需求的能力。

    内系统增效:建设儿童适宜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

    幼儿园、小学之间的课程差异是影响衔接体验的最重要因素,要保证衔接质量,需要依凭课程教学这一内系统的增效。我们把课程建设作为区域推进幼小衔接的重中之重,开展了“三方协力·多维融合”的幼小衔接课程建设。

    2013年,慈溪实验幼儿园最先开发出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情感、能力与知识准备”为总目标的幼儿园“准备课程”。课程内容突出“规则意识和自理能力,尤其是时间管理能力、卫生习惯、倾听习惯和阅读习惯”培养,设置专门的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和辅助活动来实施。

    2016年,我们开始了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和学习方式,使他们对学习葆有兴趣,与同学和乐相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为目标的小学“接应课程”开发研究。课程内容聚焦一年级学生应有的“自我意识、自理能力、规则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专注能力和沟通能力”,采用“主题融合,异科并联”的方式,实现与国家课程的融合。特别延续幼儿园“在生活中、游戏里学习”的做法,加强生活和学科的双向联系,围绕主题,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或是把教材内容转化为他们的生活经验。

    例如,入学第二周集中于“认识新环境”主题,通过认识介绍前后左右的同学,介绍自己教室及教学楼的具体位置,完成数学“位置”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语文识字课部分内容的学习;体育、音乐教师则通过认识操场、律动训练“排队集合快静齐”、唱游活动“好朋友”等,巩固对“位置”及同伴和新环境的认识。

    在开发实施幼儿园“准备课程”和小学“接应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同步开发了以“提升家长教育理念和教养智慧,消除衔接错误观念,改善衔接工作生态”为目标的家长支持课程,包括“帮你厘清父母的法定责任”“帮你认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帮你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帮你做好孩子的入学评估”“帮你指导孩子顺利起好步”五大主题,通过家长学校、网络课程的形式在全市实施。

    经过不断的实践修正,至2019年,我市的幼小衔接课程图谱已经非常清晰,课程理念是“架设通道弥合断层,确保儿童拥有成为积极参与者的体验”,即聚焦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转换过程中面临的六大断层,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协同参与,致力于为儿童做好准备。整个课程呈现以下鲜明的特征:

    目标集约化——帮助儿童构建完整、正确的对小学生活的认知图式;帮助家长构建完整、准确的关于入学儿童的认知图式。内容精准化——聚焦学习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统整化——打破学科和领域界限,采用儿童中心、需求本位的整合型课程组织取向。实施活动化——以游戏化的综合性活动为主。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多元。主体多维化——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长等实施主体及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学习品质等内容主体力求多元。

    中系统支持:探索文化适宜的幼小衔接政策机制

    衔接工作要推进,衔接课程要落地,需要区域内教育文化和生态的支持,更需要政策机制的保障,我们及时梳理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并把它们固化为相关的机制(规范)和政策。

    一是成立市域性“幼小衔接指导中心”,建立小幼互通协同机制,定期举办由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参与的研讨活动,并把幼小衔接专题培训纳入师训项目。在完成区域衔接课程的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后,通过教研部门做好课程的推广实施和评估工作。在出台《慈溪市小学新生教育指南》的基础上,研制出台《慈溪市幼小衔接期儿童发展评价方案》《慈溪市幼小衔接工作评价方案》,并规定由基教科、督导科协同开展一年一评,改变了对幼儿园、小学及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没有评价反馈的现状。在《深化小学教学评价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我们明确一年级减少笔试内容和时间,增加情境性面试和描述性评价,鼓励学校开展全学科结合的游园式考评,以减少学生及家长的考试恐惧,进而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是完善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幼小衔接的教育对话机制。设立幼小贯通的家长学校,由镇(街道)社区学院和属地小学、幼儿园共管,“幼小衔接”成为必修内容,家长参与学习获得相应学分,纳入学分银行管理。创建幼小衔接志愿活动群两个,利用“智慧云课”平台开设幼小衔接点播课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期推送幼小衔接内容。目前,学龄前儿童家长参加幼小衔接专门活动已成为常态。

    三是开拓幼小衔接各类载体资源建设,助力政策机制落地生根。我们开发了适合个别化学习的幼小衔接系列微课,积累了50多类、1000多种、2000多件具有三级分化关系的游戏课程活动材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方案、辅助活动方案,在全市推广。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9-06/200527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