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饭圈文化:从哪来 往哪去?

[db:作者]  2020-09-0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视觉中国 供图

    饭圈,即粉丝圈子的简称。提起饭圈,您会想到什么?驰援武汉、为国“出征”,还是疯狂追星、一掷千金?

    不论您看到的是哪一面,饭圈文化蓬勃发展、并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已是不争的事实。组织严密、行动力强、线上线下全覆盖,是饭圈不同于上一代追星族的显著特点,而无底线追星、网络暴力、诱导消费等不良取向和行为,则让饭圈文化广受诟病。

    “为爱痴狂”,是否就是饭圈的全貌?饭圈对青少年成长有怎样的影响?教师、家长又该如何应对饭圈文化?记者展开了调查。

    “入坑” 有很多种理由“深陷”

    9月末的巴黎已经有了寒意。

    早上6点,金雯从巴黎东郊一家小旅店出发,摸着夜色,与前一晚在微信粉丝群里刚认识的朋友结伴,辗转近两个小时来到戴高乐机场。他们拿着“站姐”(明星偶像应援站的管理者)发的手幅,期待着马上就要见到心心念念的偶像了。

    这是金雯回想起来“最疯狂”的追星经历,发生在她大三去欧洲做交换生时。作为一个追星6年多的“老粉”,她知道很多人比自己更疯狂,“这也是饭圈被诟病的原因”。

    2014年,还在读高一的金雯在端午节假期偶然看到了一期电视节目,嘉宾是当时刚刚火起来的一个偶像组合。3个小男生青涩甚至略显笨拙的样子,让“乖乖女”金雯突然觉得和自己有些相似。

    带着好奇,金雯开始在微博、视频网站上看他们的视频。得知他们也来自并不富裕的工薪家庭,为了梦想正在不断努力,觉得非常亲切。不知不觉地,金雯越来越想看到与他们有关的讯息。

    “我是独生子女,而且高中时大家以学习为重,彼此交流并不多,所以看到这几个和我很像的弟弟,好像获得了一种陪伴成长的感觉。”金雯这样分析自己成为“饭圈女孩”的原因。在圈子里,这叫“入坑”。

    而与金雯有些不同的是,在北京某新闻单位工作的陈薇算是初入饭圈的“新粉”,同时又是“70后”的“饭圈老人”。因为看了一部电视剧,陈薇发现“他就长在你的审美点上,剧情也非常好”,于是开始关注某个年轻偶像。最近,因为听广播剧,陈薇又加入了几个“声优”(即配音演员)的微博粉丝群。

    但陈薇坦言,像她这样有工作、有孩子的粉丝“确实不多”,并且受时间精力所限,自己不会投入太多,更多是当作一种娱乐和谈资。

    许多学者对“追星”现象进行了研究。在人群上,追星族大多是十几到二十几岁的青少年,女性比男性更易被吸引,因此近年来人们常用“饭圈女孩”指代粉丝群体。研究也发现,粉丝们“入坑”的理由有许多,包括“努力”“好看”“情感需求”“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等。而比起大多数主动追星的粉丝,也有一小部分人是无奈被“裹挟”进来的。

    福州某中学的物理教师娅亭告诉记者,班上大约有一半学生追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如果完全不追星,“很可能会失去与同学的共同话题,这是青春期孩子不能忍受的”。她观察到,有好几个学生是以人际交往为目的开始追星的,尽管他们始终不是狂热的粉丝。

    各种各样的“入坑”理由下,“饭圈”急剧扩大。艾漫数据联合新浪微博发布的《2019新浪微博明星白皮书》显示,2019年度微博平台娱乐明星粉丝突破192亿人次,近三年来保持近15%的增速;30岁以下的娱乐明星微博活跃粉丝占82.6%,较2018年度增长6.6%。

    追星对于每一代人来说都不陌生,但“饭圈”似乎是这代年轻人的狂欢,是什么让他们“深陷”其中?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赛金对追星等青少年亚文化做了长期观察与研究。他分析:“与过去相比,互联网具有聚合的特性,粉丝的群体孤独、群体狂欢、群体迷茫交织,产生的氛围宣传就容易‘洗脑’,导致青少年沉迷。”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赵丽瑾对饭圈文化有深入研究,在她看来,“网络媒介拉近了粉丝与偶像的距离,让更多粉丝想象自己与偶像的亲密关系。对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来说,在心理上都有这种陪伴、寄托、寻求安慰的需要”。

    “出征” “为爱发电”需正确引导

    “与过去追星就是买海报、专辑,顶多是听演唱会不同,现在没为偶像打过榜、买过周边产品、跑几次现场,都不算拥有‘粉籍’。”娅亭说。

    她所说的“粉籍”其实是“粉丝”身份的另一种说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偶像工业的成熟,大众拥有了参与“造星”的权力。他们对偶像明星的事业发展乃至能否出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拥有“粉籍”,粉丝需要投入相应的时间和金钱。

    娅亭举例,微博超话排行榜、明星势力榜、百度贴吧、各大音乐平台榜等大大小小几十个“榜”需要靠粉丝签到,完成“打榜”,以此让自己喜欢的偶像位居前列甚至稳坐第一。“有的人狂热起来,就是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地投入。这叫‘为爱发电’。”娅亭解释。

    在她看来,这样的追星行为显然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也增加了经济负担。

    近年来,饭圈内部俨然形成了有组织、有分工的利益圈层。娱乐公司、经纪人、各级“粉头”(即粉丝团体的领导者)煽动粉丝,打榜做数据、追现场活动、接机送机……处处都可以用来显示偶像的人气,从而证明偶像具有的商业价值,抬高其身价。同时,这也伴随着粉丝群体互相攀比、党同伐异,试图证明自家偶像才是“顶流”,形成恶性循环。类似的“出征”行动,使“无脑”“戾气重”“没有原则”等标签打在了“饭圈女孩”身上。

    难道如此强大的饭圈力量就要用在粉丝恶斗上吗?

    2019年8月14日,“为国出征”在饭圈正式打响。“我阿中哥出道五千年,出道就是顶级流量,现在有14亿粉丝!”“守护全世界最好的阿中!”等一系列花体口号、表情包瞬间刷爆海外社交媒体,“饭圈女孩”们切换多语种为祖国统一应援。这次出征,让大家记住了“国家面前无偶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众多粉丝团都行动起来。来自内地、港澳台以及海外的27家粉丝团体组成“666联盟”,分工协作,第一批就捐献了1.2万副一次性医用灭菌外科手套;有粉丝团向湖北随州捐赠23.2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成为第一批到达该市抗击疫情的捐赠物资;有粉丝团短短几天就捐赠善款及物资折合人民币约173万余元……

    “饭圈女孩值得拥有姓名。”很多网友为饭圈女孩的爱心和强大的行动力点赞。

    数据也可以证明“饭圈女孩”并非只会掐架。《2019新浪微博明星白皮书》显示,流量大户明星相应的粉丝公益影响力也是最高的,意味着他们能够号召更多的粉丝参与到公益行动中。公益应援越来越成为正能量追星的一种主流方式。

    “饭圈形象在媒体上呈现两极化,但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证明饭圈具有强大的、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很高的新媒体使用水平,在特殊时刻可以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力量。”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饭圈“出征”路径,赵丽瑾表示偶像明星应该做好正向引导,“他的态度将影响粉丝的选择,现在一些明星已经有意识这么做了。”

    争议 饭圈之于成长利弊几何

    娅亭也曾经短暂地“混迹”过饭圈。

    出于对偶像的喜爱,娅亭加入了粉丝群。但很快,饭圈中的戾气,让她产生了强烈反感,最后选择“退圈”。

    在娅亭看来,追星本应该是一件让人感到高兴的事,但是如果追星之后弄得满身怒气,就本末倒置了。“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只会让自己的心态越来越不健康。”

    现在,娅亭更像一个“佛系”追星女孩,只是偶尔看看偶像的动态。“我觉得现实的生活对我来说更重要,我更想利用空余时间来提升自己。”

    成年人或许能够判断饭圈文化的利与弊,理智地做出进退的选择,但对于青少年来说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近期《半月谈》杂志社对全国2万多名12岁至18岁中学生开展的“青少年追星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如果你支持的明星做错了事,你会怎么看待”,选择“小错原谅、大错不原谅”的占48.2%,选择“人孰能无过,大错小错都会原谅”的占36.5%,更有高达13.1%的粉丝坚信自己的偶像不会犯错,而选择“不原谅”的仅为2%。

    “饭圈”文化是否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成长是否弊大于利?这些问题始终是社会议论的焦点。其中不乏“饭圈正在毁掉这代孩子”的声音。

    所以当很多人知道金雯是“饭圈女孩”时多少有些惊讶。

    她在高中时成绩稳居年级前五,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期间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并于今年顺利进入北京大学读研。

    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金雯去北京看了偶像举办的演唱会,也是在那时被这座超级城市吸引,决心一定要考去北京。

    在本科期末熬夜复习时,犯困的金雯想到偶像去联合国演讲时也只睡了几个小时。“他发微博说自己是曼哈顿最困的人,但却依然出色地完成了演讲,我也可以做人大最困的人,考出好成绩。”金雯这么给自己打气。

    “在遇到困难或是烦心的时候,我就想一些他们在舞台上给我带来的感动,想到那些因为追星而结交的朋友,我也因此成为更勇敢、更优秀的人。”与许多人质疑的追星影响青少年向往“一夜暴富、不劳而获”不同,金雯说偶像身上努力、坚持的品质,始终在激励着她进步。

    “追星永远都不该是生活的重心。”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金雯说,“如果还在读书,那一定要以学业为主。你想啊,能接近喜欢的偶像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读书,努力变成更好的人。”

    事实上,比起在网络上“兴风作浪”,大部分理智的粉丝把追星当作生活的调剂。陈薇说:“比如在微博声优粉丝群里,大家有时候就是发发资源,互帮互助,并没有人组织刻意去打榜。”

    如果拨开当前饭圈文化的“乌烟瘴气”,其实会看到仍然有大量像金雯、陈薇这样理性的粉丝。当她们选择更专注于学习、工作而非追星时,必然难以在舆论中为“饭圈女孩”正名,只能一直强调“饭圈不是洪水猛兽”。

    面对争议,思考如何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偶像的意义,或许比如何抵制饭圈显得更有价值。

    “破圈” 正视一定比回避有效

    一种是懒得管的教师,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学生追星。

    一种是愿意接受新信息的教师,可以理解学生的爱好。

    最后一种,是坚决反对学生追星的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会对此严苛批评。

    娅亭观察到身边大约有这三种类型教师。

    校园能否容纳饭圈文化?该如何容纳?教师们有不同的答案。

    “在学校里,我不会选择偶像明星作为教学案例。”娅亭明确表态,“但是,我可以在课下和学生进行交流。”

    就在这学期初,娅亭听到几个女生围在一起讨论某位明星。“为什么要怪他?”“他又没有错!”在这些少女眼里,偶像是完美的,不该被攻击或指责。

    “偶像一样会犯错,不要把偶像当作‘神’来崇拜。偶像因粉丝获得红利,得到的反噬也是他们要承受的。”娅亭的话给女孩们浇了一盆冷水,待已经过热的情绪慢慢冷静下来,娅亭便继续为她们分析,这些学生显然也“听进去了”。

    娅亭把这叫作“顺毛摸”。在她看来,面对青春期的学生,越反对越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所以,在批评孩子行为好坏之前,我们老师要先去了解背后的原因。比如青春期如何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何交友、寄情于明星是否因为家庭关爱或者老师和同学关爱的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们‘蹲下来’平视他们才能发现。”娅亭说。

    在网络时代,禁止青少年接触“饭圈”显然是一个伪命题。面对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寻找合适有效的“破圈”方式是对教师、家长的新挑战。

    “如果你不让孩子了解,反而让他们觉得更加神秘,更有诱惑力。与其等其他人为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们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并给予引导,更加安全。”陈薇这样和“反对”的丈夫说。

    陈薇认为,了解、倾听孩子的想法才能及时发现、规避问题。“喜欢一个明星,我们可以讨论为什么喜欢,分析他/她身上有哪些闪光点。但可能许多家长不愿意听孩子说,或者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能力。”

    赵丽瑾同样表示了对家长、教师直接否定饭圈文化的担心。“家长、教育工作者在盯着饭圈负面影响的同时,还需要清楚,追星也是青少年认识世界、参与世界的一种方式。这很重要。”赵丽瑾说,“在圈子里,他们实现社交,获取信息,又通过群体活动参与社会,感受自我价值。当我们更多地了解后,才能更好地沟通、引导青少年理智追星。”

    摘下有色眼镜,是看见“清朗”的第一步。

    但不可否认,当前饭圈文化中的偏激、网络暴力、诱导消费等因素给身在其中的青少年埋下成长隐患。治理劣质饭圈文化,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要求。

    7月13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决定即日起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8月份,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重点对“饭圈”等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中涉及未成年人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

    国家重拳出击引来叫好声一片。有专家解读,国家出台的措施针对性很强,其中强化举报受理、整治职业黑粉、网络平台自律自查等都能引导饭圈文化走上正轨。

    此外,“还可以借助刚性的法律手段。”陈赛金表示,如果未成年人大量打赏花钱,家长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出台的、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的相关司法解释,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这是对娱乐公司、营销公司诱导未成年人狂热追星的源头打击”。

    (文中金雯、陈薇、娅亭均为化名)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09-07/200545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