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海德堡是一座偷心的城市,偷走了很多文人的心。2000年10月到2001年3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张清华在海德堡大学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在德国这个美丽古城海德堡度过的5个月中,他带着对异域文明的好奇,从哲人小路到日耳曼森林,从巴黎到雅典,注目于松林、河水、街道、建筑以及陌生的人和生命。写下了《深秋海德堡》《海岱山下读冯至》《日耳曼森林》等散文,2004年辑为《海德堡笔记》出版。这些关于欧洲大陆及东方美学的诗与思因思想深邃、韵味悠远而受到读者青睐。其中的一些篇章还被作为阅读题编入高考试卷。最近,这本散文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纯粹”第三次再版。初秋的周末,作者张清华与著名作家李洱及文学评论家孟繁华一起聊了聊《海德堡笔记》中书写的往事记忆。
海德堡是一座人文氛围浓郁的城市,这里有1386年建校的海德堡大学,这里镌刻着不朽的人文足迹:青年黑格尔第一次在这里取得了教授职位,荷尔德林曾在海德堡郊外的山间吟哦,涅卡河畔也曾留下中国诗人冯至、梁宗岱年轻的身影……“初到海德堡,之前对德国的一些了解渐渐沉淀,变成一些更加实际的感受。”张清华说,当年抵达海德堡的时候正值深秋,深绿色的远山,夹杂着秋日的金黄,山中是淡蓝色的云雾,这种色彩的丰富让他印象深刻。半年的时间写就《海德堡笔记》,对异域文化的感知一点一滴累积起来,头脑中的思绪变为文字,再加上“上帝或许就居住于此”这种无意识的感受,让《海德堡笔记》字里行间的抒情变得缓慢且富有柔性。李洱表示,保持差异性的美是很重要的,余光中的诗词说“机器的轰鸣声盖过教堂的钟声”,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体会这种差异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海德堡笔记》既是对西方文明的了解、领悟,同时又有一种想保留这种差异、保持文化自尊的态度。
评论家孟繁华认为,张清华作为一个东方的青年学者、批评家去到德国海德堡,他在那里回望东方的时候,海德堡成为一面镜子,让他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祖国。同时他对自己祖国的经验也让他更敏锐地感知了海德堡,这两个地方可以互为镜像。“张清华不仅写了海德堡,还写了其他一些城市;不仅写了荷尔德林,还写了其他一些大师。”孟繁华说,写随笔和写小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小说可以虚构,可以用很多方法,随笔不行,随笔一出高下立判,一个作者的文字功夫、情怀和思想一览无余。《海德堡笔记》的文辞非常隽永美丽,每篇文章都充满了诗性,因为张清华也是一位诗人。但这种诗情画意不是虚无缥渺的,它有自己的学养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