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杭州钱塘新区金乔街,有一所特殊的学校,这里的孩子置身于“无声的世界”,但老师们却用日复一日的爱与专业,努力让他们“听见”世界的声音,“融入”世界的怀抱。
她是杭州文汇学校,浙江省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的聋人教育学校。她设有“聋健合一”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是一所实施十五年一贯制的全日制聋健融合教育学校。
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融合教育的概念,2017年,我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指出:坚持普特融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尊重差异,多元发展,提升教育质量。随着国内特殊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构建融合教育体系已成为特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9年,杭州市提出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职业幸福、人民感受公平、服务社会进步”的建设目标,作为全省聋校领军者的杭州文汇学校紧跟教育升级的“杭州脚步”,开启了以“融合+美好”为核心内涵的“融·美”教育之路。
“我们秉承‘融·美’办学理念,以‘融’为主线,以‘沟通与交往能力培养’为基石,创新‘聋健融合’特色,让幼儿融中通达,让儿童融中相长,让少年融技成匠,让每一名聋生都得到更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份幸福美好都不缺席。”在杭州文汇学校严丽萍校长清晰的蓝图中,一场“融·美”教育的全方位探索拉开了帷幕。
“卫星班”融合教育链开通成长“直通车”
事实上,杭州文汇学校是国内较早践行融合教育的特教学校之一。2009年,学校开始探索“聋健合一”的学前康复教育。2015年,在浙江省首创“卫星班”特教样式的浪潮中,学校又率先尝试在杭州市普通小学设立“卫星班”,积极探索聋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新模式。
什么是“卫星班”呢?“卫星班是在融合教育理念下,以特教学校为主体,在普通学校内附设的特殊教育班级,它有装备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设施的专用教室,配备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是特殊学生回归主流学校的桥梁。”严丽萍校长介绍说。
然而,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困难与挑战,由于聋生存在听不见、说不清、沟通不畅等诸多问题,和普通孩子“共学难”“共融难”,看似一样坐在普校教室里,实则“貌合神离”。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聋健合一”?学校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探索。
创建一个让聋生安心的新家园,共建“聋健合一”的教育生态是前提。为此,学校重组资源,制定卫星班政策、制度;组建卫星班师资团队,由专家、普特两校教师等组成专业团队,增设卫星班班主任,两校共同管理考核,促进双师融合;建设卫星班专用教室,同伴、家校和谐营造心理环境,共促聋生空间、社会、功能融合。
有了良好的教育生态,还需进一步重构教学体系,共创“共融共学”的教学内涵。学校重构“适应+特需”双轨制个性化课程,根据普特课标差异编制“卫星班课程纲要”;创建一生一表,实施“大班+小班”集体合作教学和差异教学,“课内+课外”嵌入式、独立式、家庭式的个别化教学,多师多生合作共学,满足多样需求。
融合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而是尤为强调个性化教育。基于此,学校引入世界先进的“聋健融合IEP”卫星班模式,每个聋生进入卫星班后,首先要进行入学评估,学校根据前测水平和学生实际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IEP),教学过程中收集特殊需求(SEN),辅以RTI多级干预,个别化支持聋生个性化学习。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让每个学生享受更适合的教育。
小董是杭州文汇学校第一批进入下沙二小随班就读的聋生之一,他的课桌上有两份课表,大课为普小的语文、数学等义务教育课程,小课则是卫星班的个性教学、心理辅导、作业辅导、语言康复等专业康复课程,在两校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的听力和表达能力快速提高,进入卫星班半个学期就能与家长打电话,一个学期就和普通孩子学在一起、玩成一片!
如今,卫星班学生均能独立与家人打电话,用口语流畅地讲述儿童故事,个别学生还从卫星班成功转到普通中学就读。看着孩子的变化,家长们直呼“惊喜”,内心是满满的感动。
随着小学“卫星班”日趋成熟,2016年,杭州文汇学校在普通职业高中设立“卫星班”,实施以专业课程为主的部分融合实践,2017年又在普通中学设立“卫星班”,实施全时段、全课程的融合实践,从而形成了“一校三点三学段”的“卫星班”融合教育链。这意味着孩子进入杭州文汇学校,就搭上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职高)直至进入社会就业的成长“直通车”!
目前,杭州文汇学校“卫星班”融合教育链已形成“喜相融的学前教育、共成长的义务教育、扬技能的职高教育”三学段鲜明特色。这一创新为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开创了连续性、系统性、发展性的融合支持课程,为浙江省建立“卫星班”特教样式提供了有效性、示范性的标准参照,为全国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形式的融合教育提供了多样性、学术性的启示。今年,该成果获杭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人一案”培养模式精准培育“少年工匠”
“融·美”教育理念的内涵,既有让特殊学生回归主流的社会化诉求,也包含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成就每个生命之美的个性化追求。在“卫星班”融合教育链的职高阶段,杭州文汇学校独创了“聋健融通·一人一案”校企深度融合精准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懂规矩、会沟通、精技艺、好心态”的“少年工匠”。
为了给聋生打开直通企业与社会的窗口,学校搭建了由融工坊、微专业工作室、学生社团组成的“一坊七室七社团+X企业”融合平台,集“产—教—研—训—用”于一体,实现教学资源“六个对接”“六个融通”,促进学校、企业与社会无缝对接,聋健深度融合。
在教学策略方面,通过每个学生“一目标·一课程·一岗位·一评价”,实施“一人一案”精准培养,满足聋生多样性需求,实现个性化成长。
如共建“专业+自主选”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了“中式烹饪和工艺美术两大专业课程+中点、西点、茶艺、结艺、陶艺、摄影、七大微专业课程+职业体验课程”课程群,让每个学生通过自选拥有了专属课表;共建“一人一岗·多岗轮换”技能培养体系,实施“工作室工匠、融工坊工匠、少年工匠”的晋级式考核;共建“一人一评·多元达标”学分银行评价体系,结合聋生综合素质“五维”评价,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社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作为一种个别化精准育人模式,“一人一案”自推广以来,获得了师生的广泛认可,促进了聋生生命价值的实现。近3年来,学校职高部毕业生就业率达97.5%,自主创业3人,教师共8项课题获奖,9篇论文发表或获奖,获评两个专利,一个版权。2019年,该成果获杭州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今天,走进凝聚着学生智慧与创造的“融工坊”,7个工作室生机勃勃,其中“俏小渔无声手作坊”格外引人注目,其特色产品《刀马旦》系列由陶艺和绳结两大工艺组合而成,现已申请了外观专利和版权。其中经典的《白蛇传》主题挂饰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供不应求,因具有浓郁的杭州地域特色,还被选为馈赠来宾的杭州礼品。2016年,“俏小渔”创业项目获第二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优秀毕业生汪开从事软陶写真人物制作,月收入达一万元。
2017年6月,在中国教育《少年工匠》电视栏目现场比赛中,杭州文汇学校周坚同学获得绳结饰品专业“优秀少年工匠”荣誉称号,其他3名学生获得了“少年工匠”荣誉称号,得到了北京结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九乘结法第五代传人陈信大师高度认可。站在领奖台上,学生满怀信心地说:“只要坚持梦想,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一人一案’有效解决了聋校人才培养中聋健融合隐墙和教学通达隐墙两大主要问题。让聋生技能成长有可持续的动力,让教师专业成长有可持续的潜力,让学校内涵发展有可持续的活力。”严丽萍校长欣慰地说。
“融·美”引领创新模式共促“美美与共”
近年来,杭州文汇学校在“融·美”办学理念引领下,致力于将融合教育与全市“美好教育”目标相结合开展实践,创新了“聋健融合IEP”卫星班、卫星班融合教育链、“一人一案”等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极大地让每个聋生融入主流、各美其美,也让聋生与普生美美与共。
当特殊孩子身边多了许多普通朋友时,普通孩子也因此更懂得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更多了一份责任感。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在普校随班就读的聋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学校加快卫星班建设,在卫星班老师和普校孩子的帮助下,大多数聋生顺利度过了这段艰难期。
目前,杭州市遵循“育人为本、助推融合、普特共赢”规律,已形成“政府主导、中心指导、多校参与”的卫星班“杭州样式”,不仅成为展示全市“美好教育”的一扇窗口,也为全国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示范。杭州文汇学校作为特校改革先锋,提炼经验,辐射他校,接待兄弟学校来访1000多人次,校长、名师赴多地传经送宝。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融·美”教育实践,让每个特殊孩子共享平等有质量的特殊教育,让无声的世界一样精彩!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