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再次相遇,不少学生早早做了安排,准备迎接开学后的第一个小长假。然而,受疫情影响,高校时下纷纷调整双节假期,不少学校发布了调整秋季教学时间安排的通知,学生们不仅不能离校出行,还得随时做好假期补课的准备。
不论是探亲访友还是旅行,大学生对中秋、国庆假期及早安排,原本无可厚非,但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并不意味着可以麻痹大意,并不意味着可以彻底放松下来。高校在中秋、国庆假期为师生出行戴上“紧箍咒”,并非故意强人所难,而是形势所需。
从长远来看,社会流动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短期来看,为了防控疫情,减少人口流动和集聚是不得不采取的策略。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人口密度高,一旦疫情防控出现了漏洞,后果不堪设想。在疫情尚未彻底控制、国外疫情严重、秋冬季国内疫情存在反弹风险的背景下,麻痹大意、轻举妄动很有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一些地方曾经出现的聚集性感染病例,前车之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任何人为可控的风险因子都是我们努力消减的对象。对高校师生的“严管”,说到底也是一种厚爱。
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难走的是后半程。疫情防控越接近成功,越需要一鼓作气,认真对待;过早放松和泄气,会增加不确定因素,让疫情防控功亏一篑。严格做好校门管控,做到师生非必要不外出,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所作出的一些管理规定和要求,既要因地制宜,也要让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疫情防控是“非常之时,非常之举”。
疫情防控离不开公众参与,需要我们多些耐心、多些坚持。高校和教育部门看似不近人情,实际上却有着“不得不如此”的无奈和“应该如此”的价值理性。当然,对于那些确有必要外出的师生,在遵循程序正义的基础上也要人性化操作;如果简单、生硬“一刀切”,很可能适得其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方面,新学期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能松,中秋、国庆假期也不能松懈大意;另一方面,高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精神诉求。高校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既增强学生们的体质,也让他们得到文化层面的“营养输送”。大学生们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做好自我沉淀和提升。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