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 张文宏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我作为复旦大学教师与附属医院医生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是对我们前一个阶段工作的认可、鼓励和总结。虽然这是一场新中国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蔓延速度最快、涉及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发传染病,但是我们的医疗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广大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一起,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交出了圆满的答卷。
在这场疫情中,中国的年轻一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表扬年轻的“后浪”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国家蒙受重大挑战的时候,他们成为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在疫情中表现出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精神,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年轻一代能够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抗疫精神,是我们下一阶段教育工作中需要予以大力宣扬的重要精神。只有在我们的教育中始终继承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以及伟大抗疫精神,国家才会有好的未来,教育才会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前进。
用抗疫精神上好“人生成长大课”
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陶宏
作为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巨大鼓励,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战线的高度肯定,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热情点赞。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精神,是我们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我们将按照教育部和我省统一部署,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学习宣讲“分众化”。将大会精神列入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学习重要内容,在学校开展抗疫巡回宣讲,组织好湖北教育抗疫故事展览,动员广大理论工作者跟进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以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持续上好“人生成长大课”。
第二,校园防控“常态化”。完善常态化联防联控机制,细化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坚持“日报告”“零报告”、晨午晚检、缺勤缺课登记追踪、公共场所卫生消毒和个人卫生习惯制度等基本制度,确保防控科学有效、教学安全有序。
第三,重点任务“清单化”。继续做好2020届、提前谋划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编制好湖北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及专项规划,高质量抓好3项“党中央重大教育决策部署”以及1项厅长“突破项目”、4项厅局长“挂号项目”的落实。
第四,疫后重振“项目化”。抢抓中央对湖北“搭把手、拉一把”和疫后重振机遇,在教育领域建设一批重大集成攻关科技平台,谋划一批重大教育发展项目,推进一批重点领域改革,补齐一批学校应急处置短板,不断开创湖北教育发展新局面。
第五,安全维护“机制化”。贯彻落实《湖北省学校安全条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校园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进高校“七防工程”建设,巩固提升中小学“三个百分之百”成果,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邵新宇
身处疫情中心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举全校之力抗击疫情,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伟大抗疫精神。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暴发后,学校克服困难,迅即行动,统筹兼顾医疗救治和校园防控两个战场,坚决捍卫生命安全。11家附属医院全部上阵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是全国投入最多床位(1.5万)和医护人员(3.4万)的高校。校园社区严防死守,确保师生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校内无一名学生感染。校领导带队无死角巡查学校每一个角落,为校园安全筑牢铜墙铁壁。当前,学校教学科研秩序全面恢复,我们将继续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守住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
二是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国家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开展“云教学”,迅速组织在线教学如期开课,保证线上学习与传统教学实质等效,同时有力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开展“云思政”,抗疫故事成为鲜活素材。搭建“云招聘”平台,组织“云答辩”,确保“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周密部署复学复工,毕业生和科研复工研究生从6月开始分批回到校园,本科新生迎新工作正在进行。
三是坚定党的领导是我们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危机,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坚强保证。学校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书记院长、教授、党员干部为近两万名校内居民当起“快递小哥”。青年师生在祖国各地的家中,响应号召,广泛投身抗疫行动。全球校友累计捐赠价值5.5亿元抗疫物资,共克时艰。下一步,学校将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发展合力,做好“十四五”规划。
落实“停课不停学”守住教育阵地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上海市中小学在线教育工作团队负责人、上海市教委原主任 陆靖
疫情期间,上海组建了中小学在线教育工作团队,面向全市140余万中小学生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守住了教育阵地,为整体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贡献教育力量。下面,我结合实际工作,汇报三点认识。
第一,坚持系统思维,突出统筹谋划。全市中小学在线教育工作团队于1月底迅速投入工作,在疫情发生初期对新学期无法按原计划开学的情况作了充分的科学预判,为在线教育准备赢得了时间。全市出台中小学在线教学工作方案,明确“同一学段、同一课表、同一授课教师”原则,集聚了全市1000多名优秀骨干教师、70余位审核专家,组成了100多个教学团队,统一录制5000余节优质在线教育视频课。多部门合力,新设12个电视频道专供中小学播放课程,三大运营商提供高速网络专用通道,发动一批IT企业,提供公益性资源支撑。
第二,坚持精准思维,提升社会满意度。使足“绣花功夫”,确保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学生“一个都不少”,从“稳人心”走向“暖人心”,不断提升师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满意度。比如,注重分类施策,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合适的途径,运用适当的工具,接受在线教学。又如,注重问题导向,以试播演练分析师生实际需求和体验,排除风险隐患、完善技术实现、理顺业务流程。
第三,坚持辩证思维,探索在线教育新发展。此次中小学大规模在线教育,既是对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检验,更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在线教育新模式的预演。对此,我们正加快探索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打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建立在线教育优质资源建设长效机制,以此作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和教育现代化的积极实践。
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科技支撑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夏宁邵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我们团队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深感荣幸,也备受鼓舞。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传染病领域的国家队实验室,我们团队1月15日正式启动了新冠科研攻关,承担了新冠检测试剂和疫苗的国家应急攻关任务。
疫情之初,理解感染后机体抗体应答规律、提供可靠的血清学辅助诊断方法和策略是当务之急。针对疫情防控不同场景下的检测需求,我们基于化学发光、酶联免疫、胶体金三种技术平台研制出总抗体、IgM抗体、IgG抗体共9种抗体检测试剂,基于荧光层析平台研制出1种抗原检测试剂,基于RT-PCR平台研制出1种核酸检测试剂,做出了全系列的新冠检测试剂。相关试剂盒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疫情应急防控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等各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在新冠检测试剂攻关的同时,我们的疫苗战线工作也在紧密推进。与香港大学、万泰生物等单位承担了全国新冠肺炎疫苗应急攻关五条技术路线中第四条技术路线的攻关任务。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教育部科技司的全力协调,我们研制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顺利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目前正在开展I期临床试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总结了伟大抗疫精神,其中一点是“尊重科学”,同时面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加大药品和疫苗科研攻关力度、强化科技支撑的要求。这是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盼。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奋勇争先,做出成果,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提供科技支撑,贡献高校智慧。
为祖国健康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医护人员代表、第二临时党支部书记、北大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吴超
今年2月7日—4月6日,我跟随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救治工作。作为抗疫中“90后”的一员,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让我们备受鼓舞,也借此机会从一个年轻援鄂队员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抗疫期间我感受到了队友们的“担当”。我们队伍中“80后”和“90后”占了多数,医疗队中有17年前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当年的他们也都是“80后”“90后”,而今他们又把担当传承给了我们。每次开新病房,前辈们总会率先给年轻队员们探路,年轻人也学着前辈的样子勇于担当,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看不见的病毒,没有一个是犹豫者、旁观者,大家都勇往直前。支气管镜、气管插管等高危操作时都会看到大家义无反顾的身影。
医疗队年轻的百人护理团队,他们默默奉献,承担了最繁琐的工作。每天都会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给病人进行翻身、拍背、喂饭等日常生活护理,即使在湿冷的武汉,也常看到他们汗流浃背;吸痰、雾化、处理患者大小便等高危操作也由他们完成。
我感受到了这只青年队伍的创新和求实。年轻队友们根据新冠肺炎特点创新性地设计了标准化问诊表格和交接班模版,保证了信息采集和交接班的简便、完整和准确。战友们也充分发挥活力和创新性,协助团队有效开展了有创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气管镜检查与治疗等多种医疗技术。队友们来自多个科室,开展了新冠患者妊娠、血压、血糖、心功能、消化道等管理工作及相关研究。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救治,队员们每天会查阅最新文献,每晚跟着前辈们参加危重病例讨论,雷打不动。
在疾病面前,我们永远是后浪,作为一位青年医务工作者,未来会面对很多挑战。我们将继续发扬新时代抗疫精神,为祖国的健康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探索中国特色心理援助模式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平台、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周宗奎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教育部党组主动对接全国疫情防控大局,充分发挥多项优势,以华中师范大学抗疫心理援助热线为基础,短短3天时间,汇聚来自全国1240多所高校和其他机构的3000余名心理咨询师、督导师,建立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提供专业免费心理援助。截至今天,热线平台总服务6万余次,危机干预千余人次,服务满意度达92.2%。
通过这次心理战疫实践,以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医疗战疫冲锋在前,心理战疫必不可少。这次疫情,建立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很及时、很必要。热线平台缓解了大量恐慌、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为抚慰人们心灵、维护社会稳定,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坚守奉献担当尽责,心理战疫专业赋能。全国的心理工作者们用耐心倾听、细致疏导,为身处灾难下的人们搭建了温暖的心灵港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所需,使命所在,行动所向”。
三是心理建设需求巨大,心理疏导任重道远。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疫后负面情绪一般在3个月到半年后会有一个显著的表现时期,疫情防控常态化也会给民众心理带来压力。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论证筹建“教育部心理健康援助中心”,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援助模式,在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把对留学人员的关心落实落细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教育部国际司人文交流与出国留学处副处长 杨洲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海外留学人员群体,体现了总书记对出国留学事业的重视、对留学人员的牵挂,让我深受感动和振奋,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平凡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国内疫情暴发初期,教育部国际司(港澳台办)第一时间成立应对疫情工作战时机制,启动24小时随时响应的战斗模式,国际司的领导和同事们从1月25日“平安留学”平台发布消息提醒全球海外学子注意疫情防控至今,始终坚持在战斗一线,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部党组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各项决策部署。
我们在国内抗疫斗争中,积极汇聚海外留学人员力量,募集大量急需紧缺防疫物资;在疫情全球蔓延时,面对留学人员遇到的签证、住房、保险等方面问题及歧视、攻击的个案,指导驻外使领馆第一时间交涉、协调解决,切实维护我留学人员合法权益;在海外留学人员健康安全受到威胁时,迅速编写《防控指南》,紧急协调国内高校资源开展防疫指导和心理支持,加强防疫物资保障,建立确诊患者跨国救治机制;在海外留学人员学业受阻、就业困难时,研究提出支持留学人员“云就业”“云创业”新举措;在海外留学人员因国际航班限制面临回国难时,积极协调,会同外交部等相关部门有序接回确有困难、急需回国的留学人员。
在百万量级的海外留学人员群体中,截至目前,我国海外留学人员累计感染人数共203人,确诊人数比例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当前,海外留学人员疫情防控工作仍在继续,我们将肩负更重要的使命和担当,继续将党和国家对留学人员的关心关爱落实落细,推动出国留学事业创新发展。
让党旗在抗疫第一线高高飘扬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党总支书记 洪伟
面对“体量庞大、校区分散、情况众多”的防控难题,史家教育集团本着“培养一个孩子、成就一个家庭、凝聚民族未来”的基本认识,站在抗疫前场、打赢抗疫主场。
面对疫情,强化党建引领,挺起主心骨。“关键时刻党员上。我是党员,我报到”,集团249名党员以昂扬的姿态响应党总支的倡议和号召。集团创新开展党员回“班级社区”报到工作,为各校区6个年级149个班级组建29个班级社区,并设置29个临时党小组,让党旗在抗疫第一线高高飘扬。
面对疫情,强化立德树人,站稳主阵地。史家教育集团探索特殊时期立德树人的解决方案,深入研判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需求,促使课程内容迭代升级,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厚植家国情怀。
面对疫情,强化群众凝聚,把牢主动脉。在“群动党建、聚力史家”党建特色带动下,党员报到、班主任报到、少先队报到、家长报到……呈现出党群、家校、师生共集结的良好态势,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后疫情时代,史家人将拥抱变化、激活发展,不断思考教育何去、未来何从。一是去功利化,以育人目标重塑应对复杂性的未来。我们将充分挖掘各学科育人价值,讲好这节疫情防控的思政课,坚守不变的教育价值,摒弃功利化倾向,不断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二是去边界化,以育人方式重构应对不确定性的未来。疫情期间,社会生活被按下暂停键,但同时也按下教育思考的“快进键”。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依然是育人短板,我们将在育人方式重构中,围绕“漫教育”“融学习”“大先生”的立体构建,帮助学生不断打破教与学的边界、知识与社会的边界。
在“全民抗疫”的更大课堂不断学习
学生代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窦豆
我是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窦豆。本次疫情期间发生的一切,对于我们青年学生而言,是一堂难得、难忘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个历练自我、收获成长的机会,我们在“全民抗疫”这样一个更大的课堂中不断学习实践。
疫情发生之初,看到白衣战士们不畏艰险、逆行出征,我们这些在本硕阶段参加过临床工作的学生,都递交了请战书,迫切渴望参与到一线战斗中。2月,我报名成为了一名青年防疫志愿者,在居民区值班站岗,同时在网络上参加中医线上义诊工作。虽然没能真正到武汉一线,但我想,我在站岗时管控好一次人员流动,也许就能防范一次病毒传播,在网络上给患者义诊一次,也许就能给一线的老师和同学们减少一人次的患者流量,给他们减轻一点点压力。北京新发地发生疫情时,我又报名参加了我校“守护北京青年突击队”,来到大兴黄村高风险地区支援当地的核酸检测工作。5天时间里,我们累计服务了20余个防疫工作点、采集样本量两万余份,圆满完成了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抗疫任务。这期间,我们每一名青年学子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成长,更加认识到了我们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从疫情期间全国一心共战疫情的壮举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力量,更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从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英模事迹中,我学到了如何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落实在行动中,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奉献社会、实现理想。祖国和人民用实际行动,把伟大的抗疫精神写作一本无言的大书,教导着我们新一代青年从这本力重千钧的书中寻找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