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摆在每个人面前。我们从未如此深刻地认识到,一种如此微小的病毒也足以改变世界;我们也从未如此真切地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爱情怀。关于这场战“疫”的集体记忆,带给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勇力,更凸显了大义面前的责任与担当。
疫情对教育系统的影响还在继续,大中小学开学延迟、中高考延迟、课堂教学变线上教学、集体就餐变间隔分餐等。面对这场猝不及防的考验,教育者除了自身要学会及时调整,还应教会学生沉着应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学期已经开启,身为师者,除了传统的教书育人内容外,还应该作出哪些改变呢?
生命教育从关注生命个体到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堂公共的、严肃的生命教育课,我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更真切地感受到要敬畏自然、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智慧生存,努力丰盈生命内涵。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更关注生命个体,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品行的塑造、成长的引领。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单纯,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认知局限,缺乏生活经验。然而,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万物互联互关,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人人都是社会生态链的一环,是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具备开放包容与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从容面对未来。因此,教育人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教导学生认识和尊重生命,体悟生命发展延续的本真。正如一些教育者所言,教育的天职是人类文明之火的看护者和抱薪者。
感恩教育从强调责任担当到厚植家国情怀。2020年,挑战连连。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南方的洪涝灾害,让我们看到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大智、大爱与大勇。无数冲在一线的党员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医务人员及各行各业的人们,“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责任表达大爱。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勇于担当,更是一种责任和能力。一直以来,学校都将感恩意识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点滴之中,教学生文明知礼,学会担当,懂得回报,如为辛劳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敬爱的师长道一声真诚的谢谢,为相伴的同窗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于学生而言,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已经开始个人发展规划的萌芽。而从古至今,成就人生理想,就当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在当下,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新、不断变革的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作为师者,更应该为学生矗立起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
学科教育从学习知识到感受知识的力量。在这次疫情的发生、发展、缓解过程中,我们应当看到科学防疫背后的知识力量,同时我们也被这种力量激励和鼓舞着。今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上,在全民抗疫行动中最具分量的榜样人物和英雄代表来到现场,其中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有“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有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他们以责任担当、所用所学和科学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筑起生命长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师的责任更偏重于“教”,学生的“学”多是被动接受。然而,疫情期间教学常态被打破,技术和空间的限制让教育人不得不反思:该如何在教学模式、学习路径、教育资源等方面作出改变,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从学科走向学科素养,如何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从而乐于学习,是21世纪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修炼的重要课题。
点亮人的价值,是每一位师者的责任所在。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作为教育者,始终不变的当是教育初心和教育情怀。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者,如何通过课堂赋能未来,让学习每时每刻发生,让生命始终保持成长的姿态,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