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家解读
中小学班级管理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其专业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各科教学、学生发展水平。近年来,国家在多个层面逐渐增加中小学班主任教师的培训力度。随着培训规模增大、培训层次增加,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目标不统一、培训方式“一刀切”、缺乏水平分层及能力诊断,培训课程不系统且缺乏选择性、个性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难以满足中小学班主任日益增长的对多样化、高质量教师培训的需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班级管理)》的印发对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进行了系统规划,提出了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学生为本、实践导向、分层培训的基本理念,以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为宗旨,制定实践导向的培训目标,设计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诊断方案,设置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培训课程,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层次班主任教师的培训需要。这对于提高班主任教师培训质量、促进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一,“学生发展指导”的纳入体现了指导标准的重要创新。指导标准将班主任千丝万缕的工作以日常工作为主线进行归类,划分为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沟通与合作5个范畴,对这5个范畴二次细分为23个二级指标。
5个班主任工作范畴中,“学生发展指导”的纳入是指导标准的重要亮点。学生发展指导,反对以“学生控制”为核心的管理主义倾向、行为主义倾向,更加重视班级管理从技术主义、控制主义、制度主义倾向迈向共同体培育、班级经营、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折中融合;强调班级建设中的学生自主发展,反对管理中对待学生发展简单的“一刀切、齐步走”,强调共性的同时,突出差异。
第二,学生培养目标转化为优秀班主任管理能力目标。各个核心能力的培训目标描述是具有共通特性的,即对优秀中小学班主任的认定上,反映出优秀中小学班主任的核心特质: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发展学生、善于顶层设计学生发展、讲究班级管理艺术,懂得班主任班级经营的核心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优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不是为了单纯完成学校任务、为了纪律控制,不是“一刀切”育人。
培训目标体系的构建,实质是将立德树人培养目标转换为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标准。这样的考量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师培训与立德树人“两张皮”的问题。这不仅系统性地为培训目标的设立提供了有据可依、精准专业、具体可测的参照标准,也彰显了为立德树人的实现而研修、为学生成长而发展的培训理念。
第三,自我诊断班级管理能力。指导标准建立了基于培训目标的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诊断方法,开发了可以反映教师某一方面能力水平的诊断工具。能力诊断以描述班主任日常管理行为为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最贴近的行为描述,以此诊断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的诊断结果作为选择培训课程的重要依据。参训的班主任,可以根据两种不同水平的行为描述,对自己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估,从而为课程选择打下基础。
第四,根据自己的水平匹配课程。指导标准提供了对应不同目标和水平的系列课程,累计41个研修主题,142个课程专题。班主任可以根据诊断结果,结合自己具体情况,确定一段时间内自己的学习内容。培训机构也可以根据能力诊断结果,有针对性地给不同水平层级的班主任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提供分层更加合理的个性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