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学院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满足社会需要。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牡丹江医学院历届领导班子都高度重视特色办学,经过多年的摸索、探求和实践,成功走出一条“两为”办学特色之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学校不断丰富办学特色新的内涵,将办学特色具体修订为“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强化实践、服务基层”,指向性更明确、针对性更突出、可操作性更强,将医学生的医德、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与临床技能训练等有机结合起来。2020年,学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学校在特色办学定位、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医疗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优异成绩,昂首走在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前列。
特色办学定位:拓展“两为”办学内涵 服务地方社会需要
牡丹江医学院是黑龙江省特色办学理念的先行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两为”办学特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新闻媒体曾对其特色办学实践进行了报道。如今学校确定了“立足本省,面向行业,服务基层,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这一精准的定位源于学校长期以来深入基层广泛开展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结果。
1982年起,学校先后组织了十余次对黑龙江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及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三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定向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乡土型医师。1985年,学校设立了农村医学专业,并列入国家高校专业目录。1989年,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为农村培养乡土型医师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的办学模式得到了时任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认为“方向正确、成绩显著、值得学习”。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2004年,学校提出了将乡村医生培养列入“村村大学生”计划,从在职乡村医生中招生的建议被省里采纳。《黑龙江省高教强省建设规划》中,明确牡丹江医学院成为全省乡村医生培养计划牵头单位。2005年至2011年,学校共招收医学“村村大学生”989名。2010年,国家首次将免费医学生订单定向招生计划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学校至今共招生530人。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在农村的人口逐渐减少,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城镇化率已超过60%,而实际上城市的常住人口要远远高于城镇户籍人口。学校根据新形势的变化,也在办学定位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充实,将“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调整为“为基层办学、为社会服务”,不断拓展“二为”办学的内涵,“为基层办学”的指向涵盖了城镇社区、乡镇和村屯,“为社会服务”则凸显了新时代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将适应更宽更广的社会发展需要,是学科专业多元化的要求。
学校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在基层、农村就业的占67.5%,成为黑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人才源和骨干中坚力量。学校1993年毕业生、宁安市沙兰镇和胜村卫生所所长王福宝扎根乡村,兢兢业业为广大农民行医20余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学校有很多毕业生在本省担任县级医院、卫生部门领导职务或乡镇卫生院院长。多名毕业生被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等荣誉称号。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医学、药学等专业毕业生6万余人,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医药卫生战线,大部分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学校在对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学校的附属医院不断提高临床医学诊疗水平,服务地方。学校附属红旗医院是首批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首批综合三级甲等医院、省级文明标兵单位、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医院以服务百姓健康为己任,努力打造优质高效、技术精湛、百姓信赖、医患和谐的现代化高校附属医院,2019年获批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仅有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牡丹江、鸡西、七台河地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和业务指导,为省东南部地区1000万百姓提供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医院与林口县古城镇卫生院等9所乡镇卫生院开展了“一对一”帮扶;与东宁县和青冈县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精准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每年开展社会义诊活动60余次,凭借着高超的医疗技术、和谐的医患关系,深得人民信赖和赞誉。另一方面,学校面向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医药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与黑龙江仁合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申报的项目已顺利验收,正在通过孵化器进行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学校组建了牡丹江医学院北药研发校企合作联盟,加盟医药企业12家,达成北药研发校企联盟实质性合作,创建“厅市校共建牡丹江医学院北药研发平台”,更大限度发挥学校现有科研资源的优势和效应,充分释放大学潜能,实现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启动学校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咳尔康口服液的注册、备案工作,实现咳尔康口服液等研究成果临床转化应用。
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优先发展临床医学 服务高教强省战略
特色办学定位源于国家基层和地方人才的稀缺,而支撑特色办学定位的则是特色学科建设。针对黑龙江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学校强化了“为基层、为地方服务”的临床医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黑龙江省东南部农村和基层硕士以上高学历医学人才匮乏,影响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因此,依托有硕士研究生培养基础的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建立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显得尤为重要。这既能解决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缺乏高学历医学人才的矛盾,又能填补这一地区临床医学优势特色学科布局的空白,适应黑龙江省临床医学学科合理布局的需要,成为高校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根据《黑龙江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学校确定基层应用型临床医学为优势特色“重中之重”学科,临床医学以“重医德、强技能、为基层”为办学特色,探索培养本科层次为基层、地方服务的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了打造好优势特色学科,厚植优势,学校在人才强校、科研提升、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加大学科人才引进力度,汇聚较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在吸引和汇聚人才方面,学校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对高学历教师来学校工作,给予较高的待遇。学科现有教授5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9人;具有博士学位66人,有海外经历博士14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省“杰青”1人。学科拥有省教育科学研究团队1个、省教学团队2个,聘有客座教授18人、共享院士2人,这些都为临床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整合和强化科研队伍建设,选定特色优势学科方向。长期以来,学科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肿瘤微环境与侵袭的分子机制等5个科研方向,均取得了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其中有3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均为龙江学者,肿瘤微环境与侵袭的分子机制实验室是省肿瘤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团队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抗纤维化发生机制及治疗团队为省领军人才梯队。近5年来,团队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50多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30余项。特别是在肾病研究领域权威学术期刊J. Am. Soc. Nephrol(影响因子9.343)发表论文两篇。这些均表明学科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第三,在创新能力上挖潜,开发开放共享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学科拥有黑龙江省肿瘤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并建有1个省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和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12年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的医药研究中心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其中临床医学学科研究平台占3500平方米,设有分子生物学等7个研究平台,完善科研共享平台规范化管理,推进大型设备的开放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
第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临床医学学科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国立医科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了美国田纳西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浙江大学等11所院校18名教授为客座教授,杨宝峰院士、付小兵院士等多次到学科进行学术讲座和科研指导。与国内外著名医学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总之,学校加强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学术与教育交流,数量与层次不断提高。
特色人才培养:尚能强技注重应用 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加之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医疗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的强劲需求,为学校各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积极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城镇化医疗卫生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基层、地方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始终秉承“人本、厚德、尚能、强技”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根据麦可思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聘用过的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7%。
在人本厚德的前提下强化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执业能力培养、以职业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养成。学校在实践育人环节构建了“一线二层三型四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学生执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涵盖课内实验、课外实践两个层次,开展基本技能训练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三种类型的实验课程模块,规范实验、见习、实习、第二课堂等4个实验教学环节。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制定各专业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学校在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探索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等专业开设的联合动物手术实验项目中采用团队式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充分利用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和影像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开展仿真模拟临床教学,组织专业技能规范化培训,强化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科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第二,突出全程应用能力培养,开展“三早教育”,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与牡丹江各医院开展了医学生岗位体验假期专项计划,给学生提供导诊服务、助理药师、康复助理等多个实践岗位;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的收效显著。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各类学科实践技能竞赛中获奖,学生获前两届全国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团体冠军,全国首届本科生护理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等国家级别奖励35项。
特殊医疗服务:铁肩担道义当仁不让 驻边疆抗疫使命不辱
办好医学院校不仅取决于基础课师资,还需要医技先进、床位充足的附属医院为学生提供临床实践教学。牡丹江医学院拥有8所附属医院,其中作为三甲医院的附属红旗医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医疗服务中心,凭借着医院的区域医疗技术优势和公益事业单位的责任担当,日常承担着牡丹江地区急诊和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和医学生的大量临床见习、实习等繁重任务。当国家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和治疗,附属医院铁肩担道义,承担了国家、省市更多的特殊医疗工作。特别是在防控绥芬河口岸的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疫情上,敢于担当,敢于胜利,对国家的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驰援湖北,改建省新冠肺炎危重症集中救治区域中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抗疫一盘棋,学校先后精选了两所附属医院11人参加援助湖北孝感医疗队,分批到达湖北孝感地区的应城市,根据当地医疗和疫情状况进行了分工,很快投入到应城市人民医院、应城市中医院等留观点的疫情防控诊治工作中。志愿者们在孝感应城市奋战了30多个日日夜夜,精心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在当地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治病救人的乐章。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塑造了无私奉献的“雪城英雄”新形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两所附属医院先后派出援鄂医疗队、援省医疗队和援助牡丹江市康安医院医疗队,展开多线作战。
当时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在黑龙江省的分布情况,学校附属红旗医院被选定为省级重症集中救治区域中心。附属红旗医院从接到通知、开始改造到具备接诊条件只用了3天时间。中心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于3月14日治愈出院,患者清零,实现了重症患者零死亡、零回头,医护人员零感染的耀眼业绩,为七台河、鸡西、牡丹江3个地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临危承命,驻守边疆共扛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重任。4月初,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陡然增多,确诊的病例数远远超过小城绥芬河的负荷,疫情防控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亟待八方支援。学校两所附属医院临危承命,果断驰援。附属红旗医院快速组建38人的医疗支援团队,火速抵达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分批对陆续抵达支援的外市县120余名医护人员进行了隔离防护等紧急培训。随后,附属红旗医院整体接管绥芬河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救治和管理工作。黑龙江省卫健机构对附属红旗医院第一时间派驻医疗团队全力支援绥芬河抗疫并迅速开展高质量的医疗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集中救治从绥芬河入境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附属红旗医院重启省级重症集中救治中心。
附属第二医院在防控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疫情中承担着支援牡丹江市康安医院的重任。先后派出两支医疗队进驻牡丹江市康安医院,其中邵德荣等5人刚结束驰援湖北孝感应城市的医疗任务,再次奔赴抗疫一线;杜宏斌家中孩子前一天刚出生,还没能和家人见面团聚就选择再次出征,选择了站在医生救死扶伤职业精神的高点;医生王永波的孩子刚满月,因新生儿黄疸严重正在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但他带着牵挂和眷恋,忍痛割舍儿女情长,冲到了抗疫最前线。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有老有小的普通人,人虽普通,却在职业最需要的时候选择了无私奉献,他们身兼医生和教师的职责,排除万难,迎难而上,为我们塑造了普通人的不平凡,更为医学生树立了伟岸高大的良好形象,为时代树立了学习和追慕的好榜样。
第三,甘于奉献,时不我待打造境外输入新冠重症危重症救治基地。随着境外输入疫情的发展,附属红旗医院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已无法满足需要。为了防患于未然,根据国家、省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要求,附属红旗医院被确定为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基地。学校党委果断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站在国家高度,不计代价、不计得失,大力支持两所附属医院倾囊抗疫。附属红旗医院听从国家的召唤,着眼大局,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倾力投入人财物,把救治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从接到指令、腾空医院到迅速改造,可谓雷厉风行,4小时内完成了门诊楼、内科楼、外科楼40多个临床科室的腾空重任,其间顺利分流了近400名患者。争分夺秒,以时不我待的牡医作风,为改造基地争取时间,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牡医人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成为国家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和诊疗前沿的、响当当的中坚力量。4月16日上午,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完成了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基地的改建工作,共设置ICU床位130张、普通床位1000张。
疫情防控期间,附属红旗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75人,其他医院收治34人,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国家联防联控机制专家救治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ICU主任管向东说:“你们创造了一流的成绩,409例无一例死亡!”面对绥芬河口岸疫情,学校附属医院坚守国门,当仁不让地站在境外输入新冠疫情防控的风口浪尖,毅然决然地走在输入疫情防控的前沿,充分展现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医疗技术优势、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特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发展步入快车道。2015年,在上级主管部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获得了6年有效期,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基层实用型临床医学获省“双一流”特色学科;2019年被列为更名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学校入选全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将秉承立德立行、唯实唯新的校训,厚植优势、砥砺前行、攻坚克难、行稳致远,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加倍努力,争取早日把学校建设成高水平特色应用型医科大学。
(孙荫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