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的结构为:“预学习—交互学习—拓展学习”,具体如下图所示
上海青浦一中是一所有20余年历史的完全中学。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理念先进、管理一流、质量稳定、和谐发展、资源节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为建设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规范化、创造性办学,致力于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生态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
青浦一中创建于1999年,是全区仅有的一所完全中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责任第一、不断创新”为核心办学理念,践行“勤勉、创新、务实、致远”的校训,努力培养具有“行为文明、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民主独立、博学多才”等人格特征的、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在“责任”与“创新”并重的理念之下,青浦一中把培育师生“生态素养”作为自己办学特色的选择,把尊重规律、和谐统一、勇于担当、善于发现作为教与学的信条。学校积极引导和激励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建设满足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
在此基础上,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真才实学和生态自觉的学生,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生态素养。
家国情怀:具有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真才实学:不仅有与中学生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有智慧、爱探索,对自然和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不熟悉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有着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他们大气、大方、宽容,能悦纳自己与别人,有着持续发展的志向与能力。
生态自觉:在个人、学校和社会等情境中,运用相关的生态学知识,秉持“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表现出与自然、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态度和能力;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将生态知识和技能应用、转化为自觉自愿的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生态”往往用来定义美好的事物,凡是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青浦一中对“生态”的定义为:狭义上指青浦一中师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生活、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广义上指全体师生与周边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状态,以及彼此之间、与环境之间相生相长、环环相扣的状态。既强调师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在和谐发展,又强调个体之间的促进与平衡,还强调师生与学校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把具备“生态素养”作为青浦一中师生的发展性指标。
构建框架式的生态特色课程群
课程是学校落实教育理念的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依据。青浦一中以“生命课程、环境课程和社会课程”三大主题为培育学生“生态素养”的内容,构建学校的课程框架和“生态课程群”,分别对应“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领域,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课程。
青浦一中抓住特色课程建设,以这“一发”牵动学校“全身”,带动特色高中的创建。特色课程的设计,既要建立在对国家课程教育价值的坚守上,又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长远发展规划以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求。为此,青浦一中基于国家课程方案,构建了具有生态素养培育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生态素养为旨归,其范围可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既发挥现行高中课程中能展现生态素养内涵的学科课程的显性功能,也重视其他课程中渗透生态素养意蕴的隐性作用。基于“整体、协调、动态”的大生态观,将人的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界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看待,以此认识“生态素养”的内涵:人在学习、生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关于生态理念与知识、生态能力与习惯、生态道德与情感的综合素养。
有鉴于此,青浦一中以“天、人、境”合一的理念与“和合共生,和谐发展”的态度,将探究生态现象、获取生态知识的兴趣、优化生态环境的愿望与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作为设计特色课程群的共同目标。
1.课程体系整体框架
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以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强调“三个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自主发展结合、全面素质培养与生态素养培育结合,由此构建体系框架。
学校特色课程的设计,面向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立足区域、学校的生态资源,发挥教师的特长,满足学生的兴趣,以惠及全体、发展个性、鼓励冒尖为原则,构建生态素养培育特色课程群。分为三类:生命课程、环境课程和社会课程。
(1)生命课程群
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生命观念,包括了解基本的生命常识,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悟;学会与生命交往的技能,并由此培养对他人怀有包容、尊重、理解、负责、珍惜的态度;自觉经营积极、平和的个人心理环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在生命活动中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
(2)环境课程群
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认知与相应观念,包括环保价值观和环保行为,关注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和前沿信息;培养学生敏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社会课程群
关注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和谐社会的价值观,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引导学生践行积极的生活方式,并在参与社会生活中提升交往能力。
青浦一中在设计生态素养培育特色课程时,既考虑如何惠及全体学生,也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多样化学习需求。对此,学校将特色课程群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全体学生必修课程,B层为个性发展选修课程,C层为特长提升选修课程。三个层次从知识普及到兴趣培养,再到能力提升,由低到高递进,凸显了课程的选择性。
生态素养的培育,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目标、内容到形式,建立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逻辑结构。基于完全中学的校情,青浦一中关注特色课程在初、高中之间的衔接性、融合性、整体性、发展性。近年来,学校从主题活动、学校节日、实践体验等方面入手,进行生态德育课程的初高中一体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生态素养渗透三类课程
生态素养的培育,既要发挥特色课程的作用,也要充分利用现有三类课程的教育功能。青浦一中在课程实施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与基础型课程的有机结合、与拓展型课程的有序关联、与研究型课程的有效延伸,让生态素养渗入普通课程。
(1)基础型课程强调“有机结合”
基础型课程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为使生态素养培育惠及全体学生,青浦一中强调各门学科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时,要深入挖掘基础型课程中的生态元素,寻找学科核心素养与生态素养的结合点,将生态素养培育目标渗透进学科教学目标。同时,总结提炼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经验,编成《青浦一中学科落实生态素养培育校本化实施指南》,引导教师进一步研究学科教学如何渗透生态素养的实施策略。
(2)拓展型课程强调“有序关联”
在这些年的课改实践中,青浦一中积累的拓展型课程已有相当规模,其中不少是基础型课程内容的内涵开掘或外延扩张。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时关注与已有拓展型课程的“有序关联”,扩大生态素养的培育通道。而限定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主要与学科课程的内容有序连接,与学校文化活动、班团队活动及各类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形成有序关联,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自主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主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建立有序联系,作为学生选修课程,实施“走班”教学。目前,青浦一中已经完成了140多门自主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研究型课程强调“有效延伸”
将生态素养培育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进行“有效延伸”,是生态特色课程重视学生能力提升的体现。为此,青浦一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学科兴趣等出发,自由选题、自主探究,积极开展生态方面的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等学习活动,培养自己优化生态环境、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学校现已编成《青浦一中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习记录手册》,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近年来,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市、区各类竞赛评选中脱颖而出。
在基于生态素养培育的课程实施中,青浦一中引导教师打破学科界限,积极探索生态素养在不同学科内容中的体现及相互通联,根据特色课程目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创新教学实践。
如“走进地理生态课堂——校园雨水资源的生态化利用”这门课程,以上海地区多涝灾为背景,由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打通原有界限,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分析上海地区气候特点的基础上,采集校园池塘水样进行水质测定,利用纱布、卵石、细砂、棉花、活性炭等材料开展雨水净化实验,研究池塘水培植物的作用及栽培方法等。这一课程聚焦生态素养培育的多学科教学整合,开阔学生的生态视野,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在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青浦一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由此促进学习方式的改进。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自主学习,学校基于地域资源特点,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由全体教师共同开发一类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一是立足校园生活,二是放眼青浦水生态,三是关注家庭和社会生活;具有内容短小生动、时间灵活机动、方式自主多样、评价及时有效等特点。学校围绕学生身边的生态现象,整合各学科的有关知识,并将相关问题编印成册,印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的多媒体学习测评机上进行自主测评。
为了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青浦一中积极建设创新实验室、特色活动场馆、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体验中,围绕“生态”提升核心素养。
创新实验室以“让每个学生都有科学研究的经历”为宗旨,在开发建设中注重分层次、成系列。现已建成天文光学创新实验室、航天遥感技术实验室、3D创意打印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实验室,依托这些实验室,学校创建了“筑梦生态水乡”“创造美好生活”“拥抱灿烂星空”“呵护阳光心态”四大主题学习系列,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课题研究的需求。
学校又利用生态探究角、雨水花园、生态气象站以及校园的九大生态系统,作为校内创新活动场所,为学生搭建丰富多样的学习平台。如生态探究角中设计的“鱼菜共生”生态系统,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个不同领域的生产技术,通过科学的巧妙融合,达到协同共生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效应,由此激发了学生生态探究兴趣。
学校还与区内多个单位签订生态文明共建协议,合作建成环境监测站、“优禾”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青西郊野公园湿地等20多个生态实践基地。在环境监测站实践基地,学生对青浦的大气、水体、噪声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有了充分了解,并与学校生态气象站联动,开展校园小环境与青浦大环境的对比研究。在“优禾”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实践基地,学生了解青浦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体验生态种植经历,“萌芽社”“春田社”的学生还将秧苗带回学校培植,开展相关研究。
设计学习支持系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为保证特色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青浦一中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保障、课程评价等方面,强化与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工作。
为了促进特色课程开发的持续发展,学校基于国家政策、本校现有资源等条件,制定了“分析—设计—发展—实施—再设计—推广”的工作“流水线”,强化过程管理。由此引领教师围绕学校特色课程框架,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确定课程选题,编写课程纲要,进行课程申报。学校经审核、筛选,推出特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为保证特色课程的课时安排,学校除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齐开足基础型课程,各年级每周有1—3课时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外,还通过“生态素养培育课程实施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采取必修拓展、自选拓展、“走班”流动、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在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一方面加强保障工作,一方面进行追踪管理。一门课程结束后,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结合自身授课反思,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努力将其研制成优质特色课程。学校的优质特色课程,除了在校内实施,还通过多种途径在区域内推广辐射。
基于特色课程的特点与实施需要,学校引入、设计了学习支持系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一是基于生涯规划课程,构建发展性学习支持系统。学校利用“唐丰心苑”“壹鼎生涯”两个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开发适合学情的“生涯漫游”校本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启蒙和生涯规划教育导航。高一年级以生涯觉察为主,包括自我认识、学习辅导和职业兴趣辅导;高二年级以生涯探索和规划为主,包括情绪辅导、人际辅导、异性交往辅导和职业了解与未来规划;高三年级以生涯决策为主,包括考前辅导、志愿填报辅导和求职辅导等。生涯教育课程的学习主题,以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为重点。学校还依托课程,通过每年的心理健康节,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涯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最终通过完善自我认识,塑造生态人格。
二是基于小组建设,构建交互式学习支持系统。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性,学校引导教师以互补为策略,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灵活分组试验。在明确组长、组员职责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通过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互助探究、协作共享的观念和相应的能力。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支持,不仅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还延伸到课外;不仅表现在学科学习中,还扩展到综合实践、社会体验等方面。
三是基于移动学习的技术优势,构建自主式学习支持系统。学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各学科教师利用微视频、微课、“好分数”等新媒体技术平台,对学生开展个别化辅助教学。学生利用生态素养自主学习测评系统,自主进行学习;利用选课平台,自主选择特色课程。
建设“德性·创生·相长”的生态课堂
课堂是学校落实课程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青浦一中开展了“新课堂实验”,积极建设“德性·创生·相长”的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强调教学从“预学”开始,课堂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当堂测评,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能,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德性·创生·相长”的生态课堂具有以下内涵:德性——尊重、关爱、相信、厚植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适得其所”;创生——唤醒、激活、点亮、开悟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各展其能”;相长——情意相长、教学相长,使每个学生“乐得其成”。
通过预学环节,学生的许多基础性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同时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又会产生新的困惑,问题会更加深层次和多元化,教师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凭一己之力解答和处理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就需要师生共同建立多元化的问题解决平台,并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的合作学习、师生的交流讨论、小组间的碰撞与分享等形式会解决一大部分问题。
在上述环节中依然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学习中难度较高、典型性较强的共性“疑难杂症”,此时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点拨、拓展。随着讨论的深入,问题大多会得到解决,同时会产生不少课堂生成性问题,这些就成为宝贵的智慧火花,会激发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尤其是对于具备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学生而言,此时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课堂因此进入新的问题和解决环节。
生态课堂以“问题解决”为主线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出课堂。师生基于“问题解决”这一共同目标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实现“学教合一”,课堂成为师生相生相长的“学堂”。教师一方面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在“生教生”“生帮生”的合作共进过程中实现“生强生”;另一方面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营造学习氛围,采用激励手段,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师生共同体验课堂教与学的欢乐,实现教学相长。
生态课堂实施过程中,是以大单元设计贯穿每一节课,做到作业和课堂教学贯通、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贯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贯通、任务设计与过程测评贯通。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青浦一中坚持开展以“新课堂实验”为主导的校本研修行动,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决定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减负增效,是时代赋予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青浦一中的“新课堂实验”以开放型课堂和基于课例的合作探究为研修方式,实现教师的课改理念破冰行动,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取长补短、反思改进;再加激励性评价机制作为行动保障,使得教师专业水平不断精进。
“生态素养培育”特色课程的创建和开展,极大地提升了青浦一中的办学质量,学校先后获得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区实验性示范性中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特色学校等诸多荣誉。
近年来,面对科教兴区战略的加快实施和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趋旺盛,青浦一中抓住机遇,在更高的层面上全面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着力推进创建“生态素养培育”特色高中的工作,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
展望未来,青浦一中将进一步围绕“生态素养培育”的特色建设,基于完全中学的特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将学校办成一所在区内起示范、辐射作用,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特色的上海市特色学校,实现“和合共生,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
(陆飞军 秦剑钧)